李政
摘 要: 高職院校長期存在班委會一呼百應而團支部孤掌難鳴、班委會班費充足而團支部經(jīng)費難覓、班委會職能強大而團支部職能萎縮、班干部忙碌充實而團干部空閑孤立等班強團弱的現(xiàn)象,破解這一長期束縛高職院校共青團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團支部和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新型模式是有效路徑之一。
關鍵詞:班級團支部; 班委會; 一體化運行機制
目前,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機制是我國各高校班級、團支部普遍采用的一種工作機制。在信息傳播迅速、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形勢和高校擴招導致高職生源多樣化的現(xiàn)實情況下,高職院校傳統(tǒng)的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對于團支部核心作用的發(fā)揮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甚至是阻力?!鞍鄨F一體化運行機制改革”已被列為團中央的重點工作項目,如何建立更為完善可行、符合高職班團現(xiàn)實情況、切實服務廣大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已成為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一、高職院校班團一體化運行現(xiàn)實情況
高職院校學生素質(zhì)和能力水平與本科院校的差異,形成了高職院校特有的學生工作和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團學工作中,學生自身的自主作用發(fā)揮較少,而教師管理隊伍則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這批工作隊伍負責督促、引導和完成學生管理、教育和服務等各項工作。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多以班長作為各項工作的傳達和執(zhí)行人員,分團委或團總支書記則以學生會、社聯(lián)等學生組織干部作為共青團工作的主要執(zhí)行人員。班級團支部書記則配合班長工作,或獨立完成團務、團活動等少量團支部工作。如此結構的團學工作隊伍和工作模式,在班團一體化運行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
(一) 團支部基本職能嚴重弱化
一是高職院校團支部基本不開展團員發(fā)展職能。由于學生在中學已基本全體入團,高職院校團青比一直在 90% 左右,剩下的非團員大學生,有入團意愿的聊聊無幾,因此,團支部實際上喪失了最主要最基本的發(fā)展團員功能。二是高職院校團支部推優(yōu)入黨的職能也在弱化。由于高校發(fā)展黨員的指標銳減,團支部在推薦入黨積極分子方面的職能還在,但在最終確定發(fā)展黨員對象上基本沒有話語權、甚至沒有征求團支部書記的意見。三是團支部團費基本上是一年或一個學期收取一次,沒有做到每個月繳納一次團費。團支部基本職能弱化,嚴重影響了團支部在團員青年中的權威性。
( 二) 團支部團日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
一是團支部開展團日活動形式陳舊老套、相似雷同,缺乏新意和創(chuàng)新,不能有效激發(fā)團員學生參加團日活動的熱情。二是團日活動的開展沒有緊密結合團員學生的普遍需求。團支部為了開展團日活動而開展活動,缺乏對團員青年在學習、生活、心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普遍性、集中性需求的準確把握,團日活動的內(nèi)容沒有緊扣團員學生的脈搏,自然不能有效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團日活動。三是由于班委會基本上承擔了班級的大部分班級管理服務事務,學生往往認為班委會務實,團支部務虛,團支部書記也往往不自覺地放棄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服務事項,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等被學生認為務虛的方面,逐漸喪失了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團日活動的形式自然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
二、高職院校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改革探索
高職院校關于“班團一體化建設”的系統(tǒng)研究較少,對于團支部活力提升的各項工作和舉措多以單項工作或活動為主,沒有形成較為科學、完整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
(一)推進班團一體化運行的組織基礎
推進學生工作人員全員共青團化,讓輔導員都參與到共青團工作中來。將共青團工作作為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年級或班級輔導員兼任共青團工作輔導員,負責指導各團支部開展工作,共同推進學管及共青團工作。共青團工作輔導員是團支部工作的指導者,在承擔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代表校團委負責輔導團支部開展工作;輔導員作為班級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向學工處、二級院(系)學工辦負責的同時,作為團支部共青團工作輔導員要對校團委、二級院(系)團總支負責。
(二)強化班團一體化運行隊伍建設
明確班委會及支委會工作職責,著力構建以團支部為核心、支委會與班委會職責明確又協(xié)同合作的班集體。班委會作為學生的自我管理機構,要在自覺接受團支部監(jiān)督指導的前提下開展各項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班委會主要負責班級學風建設、日常管理等行政性事務,配合輔導員管理好班級;支委會側重于支部同學的思想引領、文化科技體育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民主評議、團內(nèi)評優(yōu)等工作。改革現(xiàn)有班團工作隊伍,組建“混編型隊伍”。對班委會、支委會干部任職提出明確要求,班級建設實行班長兼任團支部副書記,團支部書記兼任副班長,班委成員與支委委員適度交叉兼職,從組織管理架構上打造“混編型”班委會和支委會干部隊伍,保障班團工作的深度融合。班委會成員擔任支委會委員,可強化班委成員參與團支部日常事務的積極性,支委會成員兼任班委會成員,可促進班級日常事務在各項團活動中加以落實,這既確保了團支部的主導地位,又推進落實了班委的各項工作。
(三)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完善班團量化考核激勵機制,實現(xiàn)班委團支部的雙向制約互評。班團一體化量化考核實行積分制,將結果運用到先進班集體和五四紅旗團支部的評選中來,凡是班團一體化量化考核不達標的班級或團支部,不予參評先進班集體或五四紅旗團支部等集體榮譽,形成班團相互激勵、合作與制約的有效機制。通過不斷改革完善高職院校班團一體化運行的工作隊伍、工作規(guī)范和工作機制,以團支部活力工程和團骨干隊伍能力提升為主要抓手,不斷提升基層團支部活躍度、組織號召力和凝聚力,共青團才能真正發(fā)揮其組織、引導、服務和維護的各項職能,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服務、為實現(xiàn)中國偉大復興夢,培育建設社會發(fā)展的急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松濤,賀業(yè)方.高校班團集體建設的階段特征與規(guī)律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10).
[2]孫津津.高職院校班級團支部和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chǎn)業(yè)與科技,2016(15).
[3]鐘佐彬.新形勢下高校團學干部培養(yǎng)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