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冉 王顯志
摘要: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由于中西方在歷史背景、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差異較大,需要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行語言轉(zhuǎn)換和文化交融。本文選取部分文學作品實例,探討了目的論對于英語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目的論;英語文學作品;翻譯
在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翻譯中,譯者通常把忠實于原文作為翻譯的主要標準,強調(diào)譯文與原文的對等性。以目的論為指導的文學作品翻譯則是把目的作為翻譯過程的最高法則和出發(fā)點,結合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特點和差異,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平等地轉(zhuǎn)達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在翻譯過程中無需對原文過于嚴格忠實。本文將節(jié)選部分文學作品的翻譯實例,探討分析目的論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
一、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是在行為理論、語言學、交際理論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由HansVermeer首次提出的,它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的形成在翻譯理論發(fā)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更注重翻譯的文化因素和交際功能,它強調(diào)翻譯是一種具體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而不是兩種語言之間簡單的轉(zhuǎn)換,因此“忠實原文”并非翻譯的首要標準。目的論認為翻譯標準應當多元化,翻譯過程應當創(chuàng)新化,才能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因此,目的論是一種以譯作的功能為出發(fā)點,更注重翻譯實用性的理論模式。目的論包含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其中,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忠實原則與連貫原則都服從于目的原則,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指導翻譯活動。
二、翻譯目的論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
(一)目的原則。目的原則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在考慮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明確譯文的基本目的,尤其是交際目的,并以此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使譯文的遣詞造句更準確、更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和文化環(huán)境。
例1: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for a fair praise, 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William Shakespeare: Much Ado About Nothing)
[譯文]她太矮,經(jīng)不起高度的贊揚;皮膚太黝黑,經(jīng)不起說她白皙的贊揚;個子太瘦小,經(jīng)不起高大的贊揚。
[解析]“l(fā)ow”既表示“矮”也表示“地位低下”,說人身體矮用“short”,身材高用“tall”,這里故意用“high”和“l(fā)ow”這對反義詞,形成對照?!癴air”既表示“白皙”,也表示“公正”,這就形成了雙關。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談“she”她的身材容貌問題,實際上是在說“she”的社會地位高低的問題。
(二)連貫原則。連貫原則要求譯文必須有邏輯性,語言表達流暢自然,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表達習慣,因此譯者要具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
例2.My first quarter at Lowood seemed an age, and not the golden age either;it comprised an irksome struggle with difficulties in habituating myself to new rules and unwonted tasks.The fear of failure in these points harassed me worse than the physical hardships of my lot, though these were no trifles.(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譯文]我在勞渥德的第一個季度似乎有一年那么長,而且還不是黃金時期。在這一個季度里,我得作種種令人厭煩的斗爭,來克服困難,使自己習慣于新的規(guī)則、陌生的工作。我一直擔心,怕在這些方面出什么差錯,這可比命中注定要我身受的艱苦,更叫我苦惱,雖說艱苦也并不是小事。
[解析]原文中有四個無生命名詞主語,“quarter, it (=quarter),fear, these(=hardships)”,把“it”在這里譯為“在這一個季度里,我……”,把“the fear”譯為“我一直擔心,怕……”,增譯“我”使譯文更加自然連貫。
(三)忠實原則。忠實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尊重作者和原文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完成信息傳遞。但是忠實原文不等同于翻譯時逐字逐句、亦步亦趨,應當揣摩體會作者的原意,用更優(yōu)化讀者更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把譯文呈現(xiàn)出來,既忠實于原文又有效地實現(xiàn)了交際目的。
例3: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譯文]他走上前去,眼睛充滿血絲,滿臉通紅地湊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嚇得叫了起來,掙扎著想脫身。
[解析]譯文在用詞、句式、順序等方面都與英語原文一致,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形象以及生動性,并體現(xiàn)了原文的美學價值。
例4:The business of her(Mrs Bernnets)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譯文]她(班納特夫人)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她生平的安慰就是拜客訪友和打聽新聞。
[解析]把“visiting”譯為“拜客訪友”,把“news”譯為“打聽消息”,與“solace”協(xié)調(diào)搭配,意義明確。
三、結語
文學作品是文化的代表和凝聚,譯者應當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在尊重作者原意、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和策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性,擺脫原文語句的束縛,拉近文化距離、縮減文化差異,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交際、表達習慣,準確、連貫、流暢地實現(xiàn)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和文化的交融,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