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嶺
摘要:“學以致用”是所有學習的最終目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也是如此。而在當今體育課堂教學中,“為了技術而學習技術”的現(xiàn)象還很普遍,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不高,更談不上發(fā)展運動能力,享受運動的樂趣。深度學習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遷移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最終達成深度學習。
關鍵詞:真實情境;深度學習;運動能力;小學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10B-0053-03
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是:主要包括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1]。這三個方面中運動能力是最基本的載體,是體能、技戰(zhàn)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xiàn),是身體活動的基礎。運動能力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zhàn)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2]。目前使用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相比還是有些區(qū)別,但就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說應該是一致的。
在當今體育課堂教學中,“為了技術而學習技術”的現(xiàn)象還很普遍,甚至出現(xiàn)一節(jié)課只學習一個單一的技術,課堂上學生簡單枯燥地進行重復練習,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不高,更談不上發(fā)展運動能力,享受運動的樂趣。筆者學校正在進行“深度學習”方面的相關課題研究,于是筆者對深度學習有了簡單的了解:深度學習是指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基于理解進行知識建構,基于真實情境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視域來看,實現(xiàn)深度學習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必經之路[3]。于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來進行深度學習的探索,力求在體育課堂中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上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體育課創(chuàng)設的情境必須具備學科特征,運動情境正是屬于體育課的真實情境。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為設計真實情境提高學習效果,筆者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著手。
一、課前——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設計深度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教材分析而言,教師不僅要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還要明確本課內容在單元教學中的作用,同時要清晰地知道本課教學內容在此運動項目中的作用,也就是該運動項目的屬性和特點。當完成這些相關的分析之后,教材分析才算真正完成,才可能設計出適合該教學內容的真實情境。
從筆者的實踐來看,根據(jù)運動項目的核心特征來設計是一個操作性強且可實施的策略。比如,體操類項目可以從良好的身體形態(tài),對姿態(tài)美的欣賞角度來設計。除了技術動作之外,每次練習的開始動作、結束動作,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體操運動項目的真實學習情境。
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時除了研究教材,還要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特點,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基礎,科學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技能形成規(guī)律,這樣才能確保設計的運動情境真正發(fā)揮其效果。比如,球類項目比賽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換種思維,我們可否弱化規(guī)則,改變場地,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設定新的比賽規(guī)則和方法。雖然比賽不正規(guī),但是學生獲得了良好的運動項目體驗,這個是最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
二、課中——創(chuàng)設各類情境,提供深度學習的保障
(一)創(chuàng)設“組合練習”情境,促進學生提升技能
體育教學如何從單一重技術教學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轉變,能力發(fā)展是關鍵。而原先的體育課上讓學生學習掌握一個單一的技術顯然已經不能適合當前的體育教學,所以才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籃球單個動作技術水平不錯卻不會打籃球的現(xiàn)象。深度學習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組合練習(由單一動作組合而成)提高技能,提升運動能力。
筆者在水平一(二年級)“籃球與游戲”內容的課例設計中,不局限于單一技術動作的傳授,更多地創(chuàng)設“組合練習”情境,幫助學生把習得的技術轉化為自己的技能,方便在課后進行自我鍛煉時加以運用,從而真正實現(xiàn)體育課堂的深度學習。所以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組合練習情境:原地拍球+拋接球——行進中拍球+拋接球。筆者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接觸組合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而不僅是教會簡單的技術。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球類項目中的組合練習是運用最多的,只有當這些組合練習都能真正運用時,比賽才有可能真正開始。這樣才能實現(xiàn)球類項目教學為“打比賽”而服務的目標。
(二)創(chuàng)設“比賽游戲”情境,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提高運動能力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是學生能夠開展自我鍛煉和參加比賽,喜歡并愿意參加一個項目才能真正實現(xiàn)“終身體育”。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比賽游戲”情境,哪怕這個比賽的規(guī)則不一定是真正的比賽規(guī)則。這些運動體驗能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個項目,而在不斷的比賽中,學生的運動能力也得到不斷提升。
還是在水平一(二年級)“籃球與游戲”的課例中,教學對象雖然是二年級學生,但筆者在學生完成組合練習的基礎上嘗試設計了“2對1”對抗賽教學情境。在師生合作示范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進攻的人該如何做?防守的人又該如何做?”之后,學生3人小組帶著問題去探究練習,在練習中體驗并找尋答案。這樣一個“比賽游戲”情境的設計,通過改變和簡化籃球的比賽規(guī)則,讓學生將所學技術在“對抗游戲比賽”中進行運用,并在比賽游戲過程中提高體能,鞏固所學,真正做到“深度學習”。在筆者的球類項目課堂上,這樣的“比賽”基本上每節(jié)課都會安排。即使剛開始學生不熟練、不清楚,但是隨著練習的深入,學生們在比賽中不斷體驗技術、戰(zhàn)術的方法,這些都是在其他情境中無法達成的。
(三)創(chuàng)設“問題任務”情境,促進學生解決問題
在創(chuàng)設運動情境過程中,明確問題任務也是筆者常用的一種策略。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項目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或幾個問題任務,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具體的運動情境,由學生通過運動體驗來完成相應的問題任務,從而提高運動技能,發(fā)展運動能力。
筆者在執(zhí)教水平二(四年級)“折返跑”內容的課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身體技能,設計了幾個任務情境:自然地形跑(繞標志物)—觸墻折返跑—觸大標志桶折返跑—觸小標志桶折返跑—觸地折返跑。學生在設置的這些情境中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如何做到在快速跑過程中折返”思考和行動,通過不斷的運動體驗最終找到方法,解決了問題。當然,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好相關的指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必要時要進行分層教學和不同任務布置。
(四)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情境,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是指由2人或2人以上組建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制定契約、創(chuàng)建關聯(lián)、加強溝通等方式,形成個體與個體之間互助互學、共同成長的合作學習方式。體育課相比其他學科,教學組織除了集體練習之外,采用最多的就是分組練習了,也有利于小組合作的開展。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就充分顯現(xiàn)出來。教師與學生一起制定相關契約,與學生一起約定共同遵守。比如:你愿意與同伴一起參與活動嗎?你愿意幫助同伴一起完成動作嗎?你愿意與同伴分享練習的感受嗎?你愿意為了團隊的勝利付出努力嗎?
在筆者的體育教學中,每次課基本上都會采用小組合作的練習形式。小組的人數(shù)有2人、4人、6人、8人、10人,小組合作的人數(shù)會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而定。當小組確定好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握手、擊掌、擁抱等方式加深友誼,認同小組人員,在練習中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相互鼓勵、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情感。而在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最多的問題就是同伴之間的相互指責,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以及評價就尤其重要。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這個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強調團隊的凝聚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初期時,評價以“能合作”為依據(jù);合作中期,評價以“會合作”為依據(jù);合作后期,評價以“好合作”為依據(j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提示學生怎樣解決,從而讓學生真正達成“合作學習”。
三、課后——依據(jù)課后小結和教學反思,拓展深度學習的實效
在體育課結束之前的課堂小結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本課教學內容的反思:學到了什么?體驗了什么?運用的方法是什么?再根據(jù)這些問題進行課堂總結,并布置課外作業(yè)。課外作業(yè),除了一些基本的身體素質練習之外,還包含與本課相關的一些練習的組合運用。教師有時還可以用課外活動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小型競賽,鼓勵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運動技能在課外進行運用實踐,從而增強深度學習的實效。我們作為教師,更應該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積極創(chuàng)設了真實情境,是否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是否幫助了學生主動體驗運動的樂趣,對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是否發(fā)揮了更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5,5.
[3]尤小平.學歷案與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54.
責任編輯:石萍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Deep Learning in P.E. Teaching
JIANG ?Ling
(Taica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China)
Abstract: ?“Putting what is learned into practi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kinds of learning, which is also true of P.E. and health course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the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l(fā)earning skills for the sake of skills” with students low enthusiasm about participation, and let alone develop their sports ability and enjoy sports. Deep learning emphasizes students transferring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authentic situations by way of autonomou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ractice, teachers may create authentic situations before class, while class and after class to develop students sports ability and to enhance their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s, eventually attaining deep learning.
Key words: authentic situation; deep learning; sports ability; primary school P.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