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琪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實驗小學,福建 廈門 361022)
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總目標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將“以讀為本”的教育理念吹進了現(xiàn)代小學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從“書聲瑯瑯”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收益良多,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與領(lǐng)悟能力,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p>
但是,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小、生活經(jīng)驗不豐富,在傳統(tǒng)的朗讀體驗中很難“油然而生”地悟出滋味,學生的理解層面與教師的期待存在矛盾,導(dǎo)致無法達到期待值。我們知道,文本凝聚著豐富的情感,表演性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上幫助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實現(xiàn)有效溝通和對話的重要途徑,通過有效的朗讀教學,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全面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感受到文本不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經(jīng)過這兩年低段朗讀的研究實踐,圍繞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適用于低段“表演朗讀”的具體方式。
一年級的學生,朗讀的表現(xiàn)力先在于“聲”。在學生對于簡單易懂的課文都未能有一個全面的理解之前,孩子們的感受只停留于自己熟知的實際生活之中,因此,聆聽學生內(nèi)心最初的聲音,便是一段完美朗讀的前奏曲。
這首前奏曲初次體驗是在人教版一下《胖乎乎的小手》一文片段中,爸爸剛下班回來,拿起畫,看了又看,把畫貼在了墻上。蘭蘭不明白,問:“我只是畫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畫,您為什么只貼這一張呢?”
在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時,語氣平緩無起伏,更別談蘭蘭疑問的口氣了。多次復(fù)讀,仍未有任何的改變。但我始終認為,孩子之聲,發(fā)于心。于是我選擇聆聽他們的聲音。
師:在你所有的繪畫作品中,你猜爸爸最想向別人炫耀哪一張???
生1:是我最早的那張寫生圖。
生2:不對,是我的全家福。
……
討論未見有回落之意,班里像炸開鍋似的。
師:我想是你畫的那雙手。
學生又一次沸騰了,紛紛反問我為什么。我捕捉到一個音符,那是一個疑問的聲音,那是孩子最珍貴的疑問點,于是我順藤摸瓜,緊逼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
師:現(xiàn)在你是蘭蘭,幫我問問你爸爸!
生讀?!拔抑皇钱嬃俗约旱男∈职?我有那么多畫,您為什么只貼這一張呢?”
孩子們紛紛帶著疑問的口氣問爸爸,一聲聲為什么道出了他們心底最真實的呼喚,一次次不由自主的發(fā)問,體現(xiàn)了他們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不禁用手機錄下了這一句話,興奮不已。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感動的嘗試,讓我更加確信,低段的朗讀先發(fā)于“聲”,即是孩子們的心聲,心聲外顯,即是生之瑯瑯書聲。在開篇的疑問口氣中,開啟了全篇的基礎(chǔ)。孩子們接著合作學習了以下段落,時而爸爸“嚴肅”的夸獎,時而媽媽“略帶笑意”的稱贊,時而姥姥的“和藹”褒獎,時而蘭蘭“自豪”地回應(yīng)。沒有教師多余的贅述與引導(dǎo),沒有學生形式地“分角色”朗讀,孩子們只依靠自己的聲音,從最初的僵局到最后一人可以分飾多角,只由聲音做表現(xiàn),我覺得這是他們跨出的第一步,低段的“表演朗讀”奏響了前奏曲。
“表演”朗讀不可或缺的是“表情”。教師常常會把朗讀技能較差的孩子,歸結(jié)于缺乏表現(xiàn)力。應(yīng)該說,并不是他們不行,是他們的五官還未被喚醒?!皢拘盐骞佟边@一個說法你一定覺得很稀奇,用孩子們的話就是:“當我的鼻子能發(fā)出聲音,眼睛會笑,嘴巴能360°旋轉(zhuǎn)之時,也就算是學會了朗讀了?!蔽页38嬖V他們,把你的五官叫醒,你就是朗讀高手了。
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人教版一上)這篇課文時,我教孩子們從他人的表情上看出他內(nèi)心的想法,這叫作“讀心術(shù)”。帶著“讀心術(shù)”,孩子們發(fā)現(xiàn)一生在讀“小燕子又去了,回來說:‘媽媽,媽媽,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這句話時,他是不耐煩的,他告訴我從這位同學緊鎖的眉頭中可以感覺到,這只小燕子覺得媽媽很啰唆,反復(fù)讓他去發(fā)現(xiàn)。我并不覺得這樣的朗讀有什么問題,反而覺得很有趣,孩子們能調(diào)動五官的力量去感受小燕子的心情,即使不那么正確的感受,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朗讀體驗。
文本的最后,一生再讀此句,燕子媽媽笑了,說“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上演了一場表情劇,你從他“會笑的眼睛”中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進入小燕子媽媽的角色。更令人稱奇的是,聽了她的朗讀,全班孩子都把微笑掛在了眉梢,待全班朗讀的口令一響起,一支朗讀的協(xié)奏曲悠然響起。
又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人教版一上):“下雪啦,下雪啦!”一句的教學,我?guī)缀踬|(zhì)疑自己對一年級孩子朗讀能力的判定。教師們在教學這句話時,常常為了強調(diào)“!”的口氣而做了許多無用功,如反復(fù)讓學生加強口氣,或直接將此句要讀出興奮的口氣這一說法告知孩子,然并未見其成效?!皢拘盐骞佟钡淖龇ê盟茷榇肆可矶ㄗ鲆粯樱凇?!”的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漫天大雪的情景,孩子們在發(fā)出“哇”的感嘆之后,挑起眉毛,嘴角上揚,鼻子仿佛會說話,用盡全身的力氣將“!”的能量釋放出來,我看著他們的表情,情不自禁地跟著他們一起讀起來,愈演愈熱,此起彼伏,師生共奏一直朗讀協(xié)奏曲,這是來自天籟之音。
低段的“表演朗讀”除了靠聲音、表情的表現(xiàn)力外,肢體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作表演也是一個良好的載體。談及動作表演朗讀,也就是寬泛意義上的“表演”,除了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瞅一瞅”等動作之外,低段學生的表現(xiàn)力似乎也僅限于如此。其實并非如此,如何讓孩子們再動起來,在于趣。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保ㄟx自人教版一上《比尾巴》)
初讀這一首兒歌時,孩子們的興致并不高,當我滿腔熱情之時,回應(yīng)我的總是拖腔拉調(diào)勉強結(jié)束這首詩歌。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轉(zhuǎn)身把手背在身后,適時搖了搖自己的“尾巴”?!翱炜?,我的尾巴短,誰的尾巴比我長?”只見孩子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動,起身后連忙回應(yīng)我,“我的尾巴長……”有的孩子已經(jīng)把右臂伸得老長,唯恐他人尾巴比他的長。有的干脆雙臂開工,接著老長的尾巴,爭當?shù)谝幻?。我知道,他們的興趣被我激活了,于是我伺機問了一句:“誰的尾巴長?”孩子們紛紛回應(yīng):“我的尾巴長?!闭f完后,只見他們捧腹大笑,第一課時就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下結(jié)束了。課后我觀察孩子們的舉動,超過2/3的孩子玩起了比尾巴的游戲,“趣”自此上演。
打鐵趁熱,第二課時的教學我讓他們上臺比尾巴,一問一答的形式,誰都不甘示弱,不僅朗讀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朗讀的速度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更讓我欣慰的是,我驚喜地看到一把把小傘撐在孩子們的頭上,原來他們都在比誰的尾巴更像一把傘呢。
更有趣的是,孩子們一言一語,一問一答,加以表演支持,此時我仿佛置身于維也納大廳,在聽一支名為《比尾巴》的低段朗讀交響曲,“趣”的意義,表現(xiàn)在此。
表演性朗讀把課本上生硬的文字變得立體化,把有聲語言傳播的內(nèi)容及時形象化,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們將聽覺上理解不了的內(nèi)容變得可以從視覺上去感受、去認知。經(jīng)過嘗試,低段的“表演朗讀”給低段的朗讀教學帶來了許多福音。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表演朗讀”陪我走過《爺爺和小樹》公開觀摩教學,一同展現(xiàn)“相約名師·聚焦課堂”活動的風采,甚至在藝術(shù)節(jié)的展演中,一段輕音配樂下的朗讀,向觀看的群體傳遞“表演朗讀”帶來的妙趣。
表演性朗讀與其他朗讀形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表演性朗讀要求朗讀者要做到“聲形兼?zhèn)洹?,力圖讓“聲”動和“形”動帶來“情”動,這樣更能有效地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這種動態(tài)性的朗讀活動中有所收獲。因此,如能從“發(fā)乎聲”“行于色”“動于趣”三方面進行努力,再將這三者融會貫通,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悅聲入耳”將不再是夢想,“表演朗讀”,這是一把開啟低段朗讀新模式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