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樹標
摘 要:隨班就讀是指讓在身體或者智力上有缺陷的特殊學生進入普通班就讀的一種教育方式。特殊學生與正常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一起進行普通教育,這對普通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如何幫助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融入班集體,跟上學習進度等,都是普通教師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基于多年的小學教育隨班跟讀教學生涯的經(jīng)驗,總結出“從興趣入手,因人施教;尊重孩子,積極交往;耐心教育,正確引導;家校配合,有效融合;專家引領,提高效率”等途徑,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更快地融入班集體。
關鍵詞:隨班就讀;智力障礙;特殊教育
回想筆者20多年在普通小學教書的育人生涯,在學校接觸過不少隨班就讀的學生,也發(fā)現(xiàn)普通小學的教師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能,認為隨班就讀學生就是“隨班就座”,沒有對隨班就讀的學生設定特殊的教育方案,嚴重影響了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效果。筆者曾教育過一些特別的學生,慢慢探索出一些提高智力障礙學生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一、從興趣入手,因人施教
現(xiàn)在國家很重視特殊教育,提倡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提出讓輕中度智力障礙的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開展融合教育,既使特殊學生的身心愉悅,又有利于培養(yǎng)健康學生對特殊學生童的同情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
筆者班上有一位叫小偉的特殊學生。小偉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由媽媽陪同上學。由于他對事物的敏感程度以及對學習的接受能力都與正常的學生有很大的差距。為此筆者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課文的學習,筆者沒有強求小偉一定要全部讀懂,而是挑選一些他感興趣的部分讓他學,能學多少就多少。還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多與學生對話、溝通,哪怕是沒有特別的興趣,也可以找些相對感興趣的事物逐漸培養(yǎng)學生。比如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他對下中國象棋有興趣,雖然說不上水平高低,但可以讓他嘗試學習下棋。筆者和其他學生在課余時間常跟他聊象棋,下象棋,對于學生的微小進步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看見他臉上發(fā)自內心的笑容,筆者收獲到小小的成功感。
二、尊重學生,積極交往
小學生常??释屯榻煌@在智力障礙的學生身上也不例外。在平常的接觸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特殊學生有很強的自尊心,教師要尊重他們,要耐心、細致地對待他們,更不能輕視他們,否則會使學生出現(xiàn)躲避、不愿接受幫助的傾向。
在學校時,筆者用“放大鏡”來看待小偉的優(yōu)點,做到“三多三少”:多幫助、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埋怨、少指責。筆者教育班上的學生,不要歧視特殊學生,要多和他相處與交流,使他盡快融入這個學習環(huán)境中,對學校、班級感興趣。因此,班上的學生下課后主動和他說話,使他接受更多的關愛。課余時間,筆者經(jīng)常讓他和班上的學生參加一些有益的游戲活動。比如:丟手絹(氣氛輕松)、老鷹捉小雞(培養(yǎng)團隊意識)等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如果他不會,其他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幫助他,告訴他應該做什么、怎樣做。如果他的動作慢,班上的學生也都會耐心靜靜地等待。每次游戲之后,他都高興地又蹦又跳,甚至會發(fā)出我們聽不懂的叫聲。但是,筆者知道,他是心里高興才這樣做的,同時他也收獲了真摯的友誼。
所以,筆者認為教師要在班集體內創(chuàng)設尊重、真誠接納的集體氛圍,要求學生不歧視他人,鼓勵學生主動跟特殊學生一起玩耍、一起游戲,以此來打開特殊學生自我封閉的心鎖。教師再鼓勵他們進一步交往,教給學生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讓他們在同齡間的人際互動中,體驗同伴間美好、真摯的情誼,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三、耐心教育,正確引導
智力障礙的學生常常經(jīng)過多次的教導訓練,仍然沒有學會做一件事。但是,如果教的內容是他能做得到的,并且是與以前學過的東西有關聯(lián)的,那么,只要不斷地多次反復,他終將學會。在這期間,切勿中途放棄,并且不要責罵,要耐心地反復給予教導。每一次的進步,筆者和全班同學都給予掌聲,他則高興地又蹦又跳。例如在教學生字讀音時,他發(fā)音不清,筆者就輕輕地摸著他的小臉,讓他看著筆者的口型來發(fā)音。在示范時,筆者盡量放慢速度,嘴型夸張,讓他把這幾個簡單的字再重復一遍,只要是說得稍微清楚一些,筆者就表揚他,讓他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成功喜悅。
由于小偉缺乏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他不會專心聽講,對教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沒有興趣,也聽不懂,常常開小差,有時一塊小小的橡皮都能玩上整節(jié)課。當他開小差時筆者會及時提醒,有時是一聲咳嗽,有時是旁邊的學生勸阻,有時是筆者走到他身邊敲敲桌子。當然,如果他嚴重違反課堂紀律,筆者還會批評他,不會一味遷就。為了讓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在上課時,筆者通過教具、課件、游戲或講故事等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利用欣賞、激勵等情感手段,使小偉感受到自己受到教師的重視。當每次他關注課堂的時間長一些時,筆者都會給予肯定表揚,慢慢地,他在課堂上的專注度逐漸改善。
四、家校配合,有效融合
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是培養(yǎng)智力障礙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徑。父母與教師必須以同一方式訓練智力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特別需要在反復不斷的操作訓練中發(fā)展他的能力。對于不同的訓練方式,他們比正常學生更不容易接受。所以,不論是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還是學習的方式要求上,家長都要跟教師密切配合。而且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這樣他們的能力才能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例如: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等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一開始的時候,學生肯定是有嚴重的依賴性,不愿意配合,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與教師站在同一陣線。
對于特殊學生的家校配合,還包括爭取班內其他學生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教師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了解目前班級的狀況,了解到特殊學生的特殊之處,要理解并接納他們,給學生正面的影響。不僅要讓家長了解學校面向學生開展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對家長進行心理指導。讓家長認識到家庭環(huán)境,特別是父母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通過招募家長義工、開設班級家長交流微信群等宣傳社會上關注特殊學生的正能量,形成教育合力。在2020年4月,有學生打聽到小偉即將生日,就跟家長建議組織一個生日會,大家一起為小偉慶祝生日。在生日當天下午,學生在家里準備好食物帶回學校,有的同學還偷偷地排練節(jié)目,有相聲、小品、彈古箏、玩小魔術等,在表演時還邀請小偉一起參與,讓小偉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會。筆者相信在小偉的心中,一定有一顆感恩的種子在生根、發(fā)芽。
五、專家引領,提高效率
小學教師雖然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但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只是憑借工作的經(jīng)驗來教育特殊學生,嚴重影響了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效果。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首先,通過學習、聆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專家講座、特殊影片賞析、交流分享會等多種渠道,經(jīng)過專家的引領,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開拓教師的教育視角,掌握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用于教育教學中。甚至可以把有關專家“請進來”,指導教師針對這些特殊學生開展教育活動。
這個特殊學生的教育經(jīng)歷讓筆者深切體會到:教師掌握提高隨班就讀智力障礙學生教育的有效途徑很有必要。真正掌握并運用這些有效的策略、途徑到教學中去,對這些智力障礙的隨班就讀的學生必定是個福音,對這些學生的家庭來說也是一個福音,教師的價值得到體現(xiàn),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潘琴.給智障幼兒多一點愛[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03).
[2]蔡建麗.優(yōu)化隨班就讀課堂的策略[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12).
[3]于素紅.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隨班就讀工作質量[J].中國特殊教育,2009(05).
[4]盧金占.心理健康路在何方[J].遼寧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