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澤
摘要:《傷逝》一文描寫了一對五四運動后的青年知識分子男女的愛情悲劇,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由于愛情觀的差異以及理想愛情面對現實的無力,一對青年男女從最初的“婚姻自主”一步一步地向現實屈服,最后走向深淵的故事。作者試圖從男女愛情觀的不同以及愛情中女性的獨立精神等角度分析這場愛情悲劇的必然性。
關鍵詞:愛情悲劇 愛情觀 女性獨立精神
一、悲劇起源:不成熟的想法導致的相戀以及對于愛情過于理想的看法
在文章開頭可以看到,主人公子君“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說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識的年齡并不大,對于愛情的理解與考慮并不周全。在這樣的年齡貿然提出與家中決裂私奔的想法,是不成熟的,這為后來的悲劇產生埋下了伏筆。子君提出的口號:“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代表了五四運動以后,接受新思潮的青年男女向往戀愛自由,拒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普遍想法。可以說,涓生與子君,便是那個時期青年男女的典型。子君的父親與叔父,便代表著舊社會的封建禮教束縛,一對戀人為了愛情沖破束縛,不顧世人的眼光,縱然可歌可泣,但是處于熱戀期的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愛情所帶來的并不只是單純的歡喜,這種對于愛情的理想看法,讓他們婚后一時處于烏托邦的幸福中,卻并沒有為以后的日子做長遠的打算。悲劇的基調在這里已經明顯奠定。
二、沖突誕生:生活的窘迫給兩人帶來的壓力
愛情開始的時候往往總是輕盈的、美好的。兩個人忙忙碌碌地籌辦著他們小小的幸福之家,并樂在其中。子君為離自己的“理想”更進一步 而高興,一次次的回憶著涓生向自己表白時的場景,在回憶中讓愛情升溫。在那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正宗的時代里,他們的愛情被眾人視為 離經叛道。然而此時的子君已經義無反顧,她完全沉浸在自己愛的國度中,以為有愛便可以戰(zhàn)勝一切,有涓生她即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辭。此時的子君為愛情叛離養(yǎng)育自己多年的家庭,而此時的涓生已經有所畏懼了,“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便使他的“全身有些瑟縮”。子君正為她生命的全部傾盡全力,并且為此而感到無限的幸福。但是此時我們卻看不到涓生在愛情中忘乎所以的幸福,他還是理性的,他理性的分析著他們 之間的愛情。
然而讓子君那樣一個曾經嬌貴的小姐去做女工才會做的事情,生爐子,喂雞,洗衣做飯,這樣的日子讓子君不斷的操勞,但是沉浸在與涓生愛情中的她并沒有表現出疲倦。可是為了維持生計,光是養(yǎng)雞必然是不夠的,于是涓生為人翻譯抄寫的工作讓他頻繁的外出。這時的兩人之間,已經有了小小的隔閡。涓生的心里是明白的,但他不敢把自己的退縮表露在外。
真正讓子君都感到疲累和難以接受的是,為了生計,她已經從原本的向往自由的女子,轉變?yōu)榱艘粋€“因為幾只油雞和鄰居爭吵,家里的狗瘦了都要忍受房東太太奚落”的普通婦女。在我看來,子君的追逐愛情是為了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找尋真正的自由,但是婚姻并沒有帶給她自由,反而是讓她落入了另一重束縛。這便是二人的矛盾所在。
三、究其原因:男女之間的愛情觀差異
涓生作為男主人公,他的愛情觀是現實的。開始時受到子君的吸引,做出的種種大膽的行為在后來的他看來是荒謬的。兩人私奔以后,涓生所承擔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壓力與困窘,還有心理對于子君的歉疚和對于生活的無望,以至于他無法面對那個和從前截然不同的子君,只能尋求逃避,在陳舊的圖書館里躲藏。就是這種過于現實的愛情觀,讓涓生在從熱戀中清醒以后,預見了種種困難,甚至無法面對他人的另眼相看。只能選擇逃避。
而作為女主人公的子君,她的愛情則過于理想。一心追求自由與烏托邦的世界,讓她與現實脫軌,在沖破禮教束縛以后,沒有謀生的能力,在家中做主婦的生活,漸漸也被主婦的形象同化。也許她曾想過愛情只是金曲或者詩篇,卻從未想過愛情也是柴米油鹽的賬單與茍且。在現實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她也逐漸地看清了涓生的本質。而對愛情,也對自己和自己曾經追逐的自由越發(fā)失望,最后選擇了回到父親的束縛下,出于絕望,導致了最終悲劇的發(fā)生。
究其因果,男女雙方的愛情觀差異才是導致愛情悲劇的根本原因。涓生現實而懦弱,在明知自己害了子君的事實下,依然絕望地、行尸走肉地活著;子君天真,也毀于天真,像被河水被污濁以后,終于發(fā)現現實的殘酷,難以接受。
總結:
驀然回首,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可他留下的著作卻吸引著后人不斷地去探索研究?!八V寫的一曲情起情滅的生命悲歌,超越了當時《娜拉走后怎樣》單純分析社會問題的深度,其對男女兩性性別角色沖突、女性幾千年歷史因襲的惰性心理的揭示在 21 世紀的今天仍具有極強的現實說服力?!?/p>
而《傷逝》的故事直至今日,對于我們當下的青年男女仍有著警醒與勸誡的作用。其中蘊含的對于自由的渴望,愛情觀的洞悉以及現實與愛情的牽連的道理,至今不朽。
參考文獻:
[1]選自張瑩《無法逾越的鴻溝--《傷逝》中愛情悲劇及其原因分析
[2]參考楊暉、周桂榮《花開花落為哪般———《傷逝》愛情悲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