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青
摘 要: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切實看到信息技術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作用,在課堂中通過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合作探究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課后及時進行拓展,切實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促進信息技術課堂的轉性與升級。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興趣探究;實踐探究
1 巧設導入,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導”是較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的導入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可拉近信息技術和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信息技術,快速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但要切實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注重以情境、問題、對話、活動等多種方式導入,要通過導入而刺激學生的感官,緊扣教學內容而引入新的知識。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如“用文字和圖片說話”教學中,學生對PPT所有了解,但對文本和圖片同時呈現(xiàn)且有聲音的PPT制作還需要學習較多知識,在生活中,學生也會遇到“介紹自己”的場景,為此,先以對話方式問學生如果想介紹自己可以怎么做,接著播放已經制作好的PPT或名人PPT,通過PPT演示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步了解PPT中運用文字、圖片、超鏈接的效果。這樣,學生也想借助PPT來制作一個自我的“自我介紹”,學生的興趣變得濃厚,教師順勢引入新知,為整個課堂的探究奠定了基礎??梢?,在信息課中,切忌單純的語言直觀導入,要靈活借助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入新知。
2 優(yōu)化課堂導入,幫助學生推展思維
課堂導入是任何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巧妙地導入設計能先聲奪人,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引發(fā)聯(lián)想、激起探究欲望,為一堂課的成功開展鋪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術課堂導入部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起著提綱綱領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師如果能夠設計出構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導入方式,就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使教師的引導作用得以強化,從而為課堂內容的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一個好的導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強,但同時由于處于青春期,會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觀念還欠成熟,課堂導入要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有的放矢。
3 立足學生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提倡立足學生主體地位,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交流,還要讓學生學會操作。首先,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以“網頁的創(chuàng)建”為例,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用模板快速創(chuàng)建網頁、編輯網頁內容、預覽并保存網頁后,可設問“是否完成了一個網頁?網頁中的文字和圖片是否與主題相關?網頁是否美觀?”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所創(chuàng)建的網頁進行檢查對比。如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小組成員的圖片和文字與主題偏離,而創(chuàng)建網頁的學生不會通過網絡引擎利用關鍵詞搜索圖片,此時該組的其他同學就可以幫助并指導他完成該步驟。這樣,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和互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了教師所布置的任務,更好地掌握了所要學習的信息技術。其次,在操作中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常識,相互分享。以“創(chuàng)建網站”為例,在設計網站的目錄結構的探究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把所有文件都放在網站的根目錄下,結果發(fā)現(xiàn)文件較為混亂,此時有的學生就提出把文件分類,按欄目或內容建立子目錄,教師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該問題的探究,做出指導,如images文件夾用于存放圖片文件,Audio文件夾用于存放聲音文件,Video文件夾用于存放視頻資料。
在探究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分享,信息技術中很多操作都有快捷鍵,而大多學生還不會應用快捷鍵,在課堂探究中,當學生掌握了一項信息技術后,可引導學生及時分享,讓更多的同學掌握某項技術。如“實踐項目——創(chuàng)作簡歷”中,教師提出項目要求后,在修飾文章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的字體在文檔中沒有,此時,有的學生則會從網站中下載字體并安裝到Word中,這樣,通過引導該生分享下載并安裝字體的方法,其他學生也學會了該方法。
4 加強實踐,多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目的也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從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來看,課后實踐還較為薄弱。其實,當前大多學生的家中都已經擁有了計算機,組織學生課后展開課后實踐的條件也是較為成熟的。同時,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在課中學習也極其希望通過實踐而展現(xiàn)自己。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后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而組織學生展開實踐,通過實踐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首先,課后要及時進行拓展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如“編輯圖像”后設計課后練習任務為:1)對圖像進行模式更改,更改后對比并說出效果的不同;2)對圖像的使用仿制圖章瑕疵進行修補;3)自行到網上搜索圖像使用模糊工具進行潤色,最后進行展示;4)自行上網搜索圖像并使用減淡工具、加深工具、海綿工具修改,試著改變人的瞳孔的亮度。這種課后練習一是要以自主完成的方式進行,二是要組織學生合作完成。對于自主完成任務,學生在不能完成的情況下,可向父母、同伴、教師等求助;對于合作任務,則要學生和小組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但無論哪種任務,都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性,利用學生完成。其次,課后要設計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在設計該類任務時,一是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二是要考慮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后活動能進行拓展,鞏固所學知識。以“用電子表格加工數(shù)據”為例,學習該章的內容后,可組織學生應用Excel對單元測驗、中期考試等的成績進行分析,通過對數(shù)據的分析后提出相應的意見或建議。同樣,也可引導學生對班級學生的眼睛近視、購買零食、日常用品等情況進行調查,利用表格對數(shù)據分析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又如,“網頁的制作”的學習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網頁制作比賽,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制作網頁。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5 結束語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切實看到信息技術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作用,在課堂中通過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合作探究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課后及時進行拓展,這樣才能切實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在課堂中注重分層教學,分類指導,這樣才能讓不同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獲得相應的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文寬.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淺談[J].中小學教育,2013,1-33.
[2]張玲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法淺談[J].教育信息技術,2012,12.
[3]任國偉.淺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基礎教育論壇,2019(17):23-24.
[4]王蘇旭.淺談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術微課教學方法[J].電腦迷,2018(0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