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巖
摘? ?要: “課程思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教學理念,伴隨著國家層面多輪呼吁,逐漸進入學術研究視野。近年來,學者們從概念內涵、實施意義、實施路徑等視角對“課程思政”相關問題展開研究。目前,“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尚未體系化,缺乏宏觀理論視野和微觀剖析論證。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研究現狀
自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多次出現在領導人講話和黨和國家的政策里,成為教育界的前沿熱點問題,相關文件和政策出臺,說明教育逐漸由工具性器的層面轉向人的層面,人的價值受到進一步重視。在此過程中,“課程思政”應運而生。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一、外語“課程思政”實踐與研究背景
近年來,“課程思政”一詞頻繁出現在國家重要會議和政策文件中。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面育人;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推手,為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一詞第一次見諸報端。隨后教育部黨組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課程思政成為構建高?!按笏颊备窬直夭豢缮俚囊画h(huán)。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第一次在國家部委文件中正式提出“課程思政”概念,并將課程育人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首。2018年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專業(yè)思政”,真正建立課程、專業(yè)、學科三位一體思政教學體系,被列為“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2019年國家主要會議和文件進一步明確和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實施建議。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做了迄今為止最明確最詳細的綱領性指導,具有里程碑意義。
可見,“課程思政”自上而下,逐步明確,成為教育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界和教育界對其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拉開序幕,相關著作從無到有,相關學術研究逐漸增多。從2013年開始,上海各高校率先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陸續(xù)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系列”品牌課程,構建“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開啟了“課程思政”建設和探索的序幕。隨后國內其他高校不同程度地開始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呼吁、實踐和研究。
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真正熾熱化是2020年上半年的事。江蘇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團隊,著手課程思政建設。2019年12月,首屆湖南省普通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決賽暨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在長沙成功舉辦。2020年6月湖南省普通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啟動,同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國外語》編輯部共同舉辦的“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開賽。2020年上半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攜手各地教育機構和高校不間斷舉辦了數場線上外語課程思政學術研討和教學交流。外研社適時推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思政智慧版)》教材及《大學英語思政導學教程》,即將在全國廣泛使用。外教社承擔了課程思政“三進”教材的出版,《中國外語》首開思政專欄。
二、“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分析
“課程思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教學理念,伴隨著國家層面多輪呼吁,逐漸進入學術研究視野,目前對其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處于起始階段,故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
學術界對于“課程思政”相關研究的開展,基本是以國家層面的呼吁和引領為風向標的。中國知網檢索發(fā)現,2017年之前,沒有“課程思政”相關文獻,2017年到2020年6月,相關文獻數量逐年增多,對文獻全面梳理發(fā)現,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關于“課程思政”概念內涵的研究
學者們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雖在表述上各有差異,但都傾向于將其視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課程觀,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邱偉光(2017),田鴻芬(2018)等。
(二)關于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界的學者如邱偉光、王飛、裴晨晨等都對實施課程思政的價值意義做了充分的闡述。邱偉光(2017)指出實施課程思政是堅持育人工作貫穿教育始終、立德樹人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結果。王飛(2018)從新時代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學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角度闡述了實施課程思政的必然性。
(三)關于“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研究
課程思政自提出以來,學者們就把研究重點放在了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上,即如何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首先,要把握好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辯證關系。石書臣等學者(2018)的研究表明: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強化與拓展,二者就如高校教育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只有相互作用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益。其次,要轉變高校教師思想觀念和提高高校教師能力。劉清生(2018)論述了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最后,要加強高校對課程思政的制度保障。胡洪彬(2019)較全面地論述了在推進課程思政作用發(fā)揮時應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包括理念引導制度、責任落實制度、協同配合制度、自愿整合制度和動態(tài)評估制度。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現狀分析
相對于宏觀“課程思政”研究,具體到區(qū)分不同課程,相關研究數量少之又少。中國知網檢索,具體到大學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相關研究,2018年之前空白,近兩年共128篇。研究內容集中在:建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存在問題、具體實施路徑等方面。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研究
大學英語是高校受眾面最廣、教學周期最長的課程之一,是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途徑,因而課程思政建設尤為重要。崔戈(2019)認為當今世界,各民族文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交互空前頻繁,外語是大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因而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不可低估。郭愛平(2019)認為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將語言知識傳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有機結合;高校英語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國際化綜合人才的重任,將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價值基礎;另外,“課程思政”教學可加強英語學科與政治學科之間的交流,進一步促進學科的發(fā)展,實現人類文明整體水平的升華。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必須直面如下兩個主要現實問題:學生學習動機傾向功利性;西方文化浸入有余而母語文化失語。譚蘇燕(2020)指出: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呈現較強的功力化色彩,為將來求職順利而學習英語的占約54%,三分之一多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這種只關注大學英語教育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的現象有礙于“全人”教育目標的實現。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tǒng)一是必要的;因了解而明晰、因比較而堅定的家國情懷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和可行性理據。張丹(2019)認為英語課程重知識技能、輕人文素養(yǎng)的功利化的問題尚未完全破除,思政教育較為薄弱。高校外語類課程在教育內容和教學對象上存在特殊性,大學生在語言習得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廣泛接觸外文文獻,暴露在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尤其是西方國家所謂“民主、平等、自由”的價值觀念及對個人價值的無限放大等,在當代大學生中仍有一定“市場”。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具體實施路徑研究
既往研究中,關于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具體路徑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多,學者們從教材、教法、課程體系建設、評價方法、保障舉措等多個角度對此展開了研究。崔戈(2019)針對目前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不足,以大連理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為例,認為應該建設外語“課程思政”體系,包括外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示范課建設、教學指南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建設,為各門類外語課程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標準化素材和教學指導。周帆(2019)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體實施的三個路徑:整合凝練現有教材的德育資源和語言知識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活動設計中嵌入思政元素,通過主題演講、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比較分析等形式融入德育教育;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教學資源輔助教學,融入“課程思政”。
從以上對文獻的梳理來看,既往研究存在如下局限:(1)對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成果數量較少,質量不高,罕見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獻。(2)對于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尚未體系化,絕大多數研究仍停留在零散的經驗性總結,缺乏宏觀理論視野、微觀剖析論證和系統(tǒng)理論的可證性。“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仍有較大研究空間和價值。
四、結語
目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已經啟動,但整體來說還處于起始階段,課程思政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學英語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受眾面最廣,是大學生接觸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途徑,“課程思政”建設尤為重要。但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母語文化認同淡薄、思政教育缺位現象比較明顯;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傳統(tǒng)的語言目標和能力目標,價值目標尚未引起重視;教學評價體系中“育人”相關指標仍然缺失。故此研究有助于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思政教育缺位的現狀,使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有機融合,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呒壢瞬拧?/p>
參考文獻: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
[2]郭愛平.“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05).
[3]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1).
[4]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2).
[5]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
[6]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
[7]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yè)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fā)展,2018(04).
[8]王飛.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其實施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
[9]張丹.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理論厘定與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9).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教改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編號:HNJG-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