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新霞
摘 要:語域是篇章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它包括語式、語場、語旨三個變量。本文從這三個變量出發(fā),對哈薩克族英雄敘事詩《康巴爾》進行了譯前分析,旨在通過對哈薩克文版的《康巴爾》有個大致的認識,并形成一個大致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康巴爾》;語域;翻譯策略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般認為,翻譯是從對原文的分析開始的,而后進行信息傳譯,然后組建譯文,最后校驗修改譯文。翻譯的任務(wù)是理解與表達,理解是表達的前提,理解做到位,翻譯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譯前的理解其實是對譯文做出預測,要對譯文做出預測,語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相關(guān)理論對哈薩克族英雄敘事詩《康巴爾》進行譯前分析。
一、語域理論簡介
在翻譯過程中,通過語域分析對語篇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制定科學的翻譯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翻譯理論家們認為,對語篇的語域進行界定是成功翻譯的前提。本文認為,語域不僅可以對文本語段中的具體情景進行分析,還可以確定翻譯的風格以及大致的翻譯策略。
胡壯麟(2008)采取韓理德對“語域”的界定,將它和情景語境關(guān)系說得更為明了,他指出“語域是語言的功能變體,所謂功能變體,就是因情景語境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語言變化形式”。情景語境指的是語言活動的直接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話語范圍、話語基調(diào)、話語方式,即語場、語旨和語式。
語場指交談的話題以及場地等情景因素。按語場不同可將語篇分為文學語篇、科技語篇、廣告語篇、法律語篇等,不同類型的語篇翻譯有不同的特點,如文學語篇敘述和描寫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科技語篇準確說明和傳遞自然和社會諸多方面的信息,兩個語篇意圖不同,功能不同,遣詞造句的方式也不同。
語式指語言活動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它可能是口頭的,可能是書面的,也可能介于二者之間。如書面可以分為寫給自己閱讀的,寫給別人讀、念或給人背誦的;口頭可以有私下交談、正式交談以及演說等??陬^交際較為隨意、淺顯易懂,書面比較正式、用詞相對考究。
語旨指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guān)系,即個人基調(diào),語言活動的目的即功能基調(diào)。個人基調(diào)分親密和疏遠,例如陌生人之間的個人基調(diào)是疏遠的,交談雙方社會地位也可能是不平等的;功能基調(diào)可能是教導型的,如藥品使用說明書,也可能是說明性的,如產(chǎn)品的使用說明書。李運興(2000)認為語旨可以從正式程度、禮貌程度、無人稱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四個方面進行說明。正式程度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和句式上,如是否使用簡單句、俚語、方言等;禮貌程度顯示在人稱上;無人稱程度指作者避免提及本人的行為方式,如被動句的使用;可接受程度是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共享知識的多少,共享越多,文中通過語境獲得的信息就越多。韓壯麟(2008)也認為正式程度體現(xiàn)在語氣、情態(tài)、稱呼和人稱代詞上。這些都為我們的譯前文本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角度。
二、語域視角下的《康巴爾》文本分析
英雄敘事詩《康巴爾》是哈薩克族的經(jīng)典英雄敘事詩之一,是其民間文學中必提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它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早在1865年就有人記錄了這篇敘事詩的內(nèi)容,距今已有150多年。本文所使用的文本是由哈布丁,吾拉贊拜整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薩克敘事長詩選》,整篇長詩共計1850行。與其他英雄敘事詩相比,《康巴爾》寫實較多,雖然有藝術(shù)夸張,但沒有過多天馬行空的幻想性故事情節(jié),更接近于現(xiàn)實。
(一)語場分析
《康巴爾》屬于文學語篇,整首詩借助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敘述和描寫了哈薩克族英雄康巴爾的傳奇故事。這部英雄敘事詩是一部韻文體長詩,相比于散文體敘事長詩和韻散相結(jié)合的敘事長詩,其形式結(jié)構(gòu)統(tǒng)一,韻律齊整,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
1222.Hɑrɑmɑn sondɑ s?jledi:
1223.suj?n?? dese? kelmembet,
1224.ko??l??d? seni? tɑbɑj?n,
1225.?lɡeni??e ?zi?di
1226.t?rbijelep bɑ?ɑj?n;
1227.ɑjɑ???ɑ d????l?p
1228.du?pɑn?? bol??n ɑ?ɑj?n;
1229.ereɡe?ken ki?i?ni?
1230.d?yreɡi? mɑjdɑj ?ɑ?ɑj?n;
1231.etin jitke d?eɡizip,
1232.syjeɡin ?rtep d?ɑ?ɑj?n;
直譯:康巴爾說:“如果你說你要獎賞,我會滿足你的心愿,我會一直培養(yǎng)你,一直到你死為止;愿你的敵人跪倒在跟前,做你的朋友;如果有人和你爭論,我會像吃骨頭里的骨髓一樣,把他的心臟打碎;讓狗吃了他的肉,放火燒了他的骨頭。
上文是節(jié)選于哈薩克文《康巴爾》中的一段,從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首韻律詩,所壓韻腳為“-ɑj?n”,對仗工整。如果是韻律詩,自然要考慮詩段壓什么韻,詩行是什么音節(jié)式,譯文應(yīng)如何呈現(xiàn)。
(二)語式分析
因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傳承方式的特殊性,語式分析十分必要,比如哈薩克族的敘事長詩前期就是口耳相傳,后期才開始整理記錄,《康巴爾》也不例外。口頭文學作品相對于書面作品,其隨意性相對較大,同一個人不同時間演唱的版本可能有所不同,不同人演唱同一版本的變動性可能更大。就《康巴爾》現(xiàn)在的語篇方式來說,可以是供人閱讀的書面文字,也可以是伴著冬不拉演唱的口頭作品,本文更愿意將其看作是現(xiàn)場演唱的,這樣更接近本源,更原汁原味。
(三)語旨分析
就《康巴爾》的語篇體式來說,它所使用的語言是在一般語言的基礎(chǔ)上提煉而成的,它根植于大眾語言,又比大眾語言更凝練,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應(yīng)注意源語語篇作者企圖與他的讀者建立一種什么樣的交際關(guān)系,語篇中描寫的人物間存在一種什么樣的交際關(guān)系?!蓖瑯舆@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1.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在作者和讀者中,作者的知識水準及風格直接影響作品,因此翻譯時必須對其進行分析。對作者來說,寫作不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總結(jié)規(guī)律的過程。很多作家在多年的寫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遣詞造句的方法,這些方法對于譯者來說,要特別關(guān)注,因為在翻譯過程中譯文要適應(yīng)作者風格的需要。就《康巴爾》來說,首先因為這部作品是口頭傳承下來的,作者是不明確的,因而只能對演唱這部作品的人進行分析?!犊蛋蜖枴返难莩咄ǔJ前⒖希^平常人,他們的知識水平更高,見聞更加廣泛,受到哈薩克族人民的尊重和喜愛。他們演唱時,會扮演各種角色,即以作品中人物身份進行演唱,唱詞必定會突出人物性格,也必定會出現(xiàn)一些“程式”語言,對其進行總結(jié),對翻譯十分必要。
任何口頭和書面作品都是為讀者和聽者創(chuàng)作的。讀者和聽者有三種類型:專業(yè)讀者和聽者;高級讀者和聽者;一般讀者和聽者。對象不同,詞語和句式的選擇也就不同。如介紹屠呦呦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若針對不同的讀者和聽眾,書面或口頭材料就會不同。作為一名翻譯者,要準確傳達原意,在拿到文本后要反復閱讀和鉆研文本的用詞特點、句式特點、修辭手段、詞語情態(tài),最大限度地適應(yīng)原文的總體風貌。
2.作品中人物間的對話。作品中的人物對話,也千差萬別,有十分隨便的,也有十分嚴謹?shù)?,方言、土話?yīng)有盡有,譯出這些對一部作品至關(guān)重要。在《康巴爾》中有富家小姐,有奴仆,有窮人,有英雄,有仗勢欺人的使者……人物性格不同,話語自然不相同,翻譯出的語言也要將這些潛在的東西反映出來。
25.?ɑ??qt?q d??l?n ojlɑ??z,
26.bektermin dep qojmɑ??z ,
27.???ɑr?ɑn s?zdi? minine.
直譯:想要談愛,您就說您是伯克,門當戶對才符合要求。
這是唱詞中的旁白,沒有運用生僻詞,前兩句壓韻,韻腳為“-??z”,句式為簡單句,人稱為第二人稱尊稱,禮貌程度更高,同時也達到勸誡的目的。
686.qɑb?r??q,dɑrɑz qɑjdɑs???
687.ɑt ystinen ɑwdɑr?p,
688.qol?n bɑjlɑp qɑmbɑrd??
689.d?l k…tep,dedi.
直譯:哈勃舍赫,達讓孜,你們在哪兒?快把康巴爾從馬上翻下來,綁上他的手,踹他的屁股。
這句的特色是運用隱晦語,第689行事實上是一個省略句,它的全句是“k?tine tep”,用于公眾場合,“k?t(臀部,屁股)”這個詞沒出現(xiàn),說明其場合的正式性。
三、《康巴爾》文本翻譯風格前談
由上文語域譯前分析可看出,翻譯英雄敘事詩《康巴爾》應(yīng)把握如下幾點:
1.作品是韻律詩歌;2.作品是伴著冬不拉現(xiàn)場演唱的口頭文學作品;3.受眾為大眾百姓,作者為有才學的阿肯;4.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各異,在譯文中要注意詞匯、句式、人稱等。
綜上,《康巴爾》譯文不能譯成難以理解的文言文,也不能譯成不講求章法的白話文,類似于《劉三姐》中的唱詞是最理想的。如:
秀才:你發(fā)狂,開口敢罵讀書郎;惹得圣人生了氣,從此天下無文章。
三姐:笑死人,勸你莫進圣人門;若是碰見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
這段唱詞共24字,采取3/7/7/7音節(jié)式,第一、二、四處壓韻(分別壓“-ang”韻和“-en”韻),結(jié)構(gòu)整齊,通俗易懂。選擇白話文韻文體,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康巴爾》受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若選擇文言文式的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不能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選擇通俗易懂、更接近人民生活的語言,人們會更樂于接受。
二是《康巴爾》中有些內(nèi)容采取音譯,如人名、地名,若翻譯成絕句或律詩,很多內(nèi)容可能因為字數(shù)做出不適當?shù)膭h減。
三是白話文韻文體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喜聞樂見。
四、結(jié)語
面對一部要翻譯的作品,應(yīng)該如何入手?對于這個問題,每個譯者做法不同,但拿起文本就進行翻譯的做法肯定不對,我們要對其進行分析,所謂知彼知己者,才能百戰(zhàn)不殆。語域不僅可以對文本語段中的具體情景進行分析,還可以確定翻譯的風格和大致翻譯策略。本文以哈薩克民間敘事詩《康巴爾》為例,結(jié)合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語域理論,從語場、語式和語旨三方面對其進行了譯前分析,旨在通過語域分析對作品有個大致的認識,并讓譯者在譯前形成大致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哈孜木別克.哈薩克敘事長詩選(2)[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2]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張德祿.論語域的預測能力[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0(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