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無論何時,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把家長引導和培育成立德樹人的一支有生力量。
所謂“家校共育”,就是充分發(fā)揮好家庭、學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當今時代,“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提升家長,成就孩子”“讓家長走進課堂”等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同,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教學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椅瘯?、家長會、家長學校不僅成為推動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并且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少數(shù)中小學模糊了家長與教師之間責任邊界的情況,有些學校甚至出現(xiàn)了從批改作業(yè)到值日保潔、早晚自習值班,甚至監(jiān)考等工作,都讓家長直接代替教師,把家長當成隨叫隨到的“編外教師”。家校共育應該提倡,但讓家長代替本該由教師完成的部分工作,顯然違背了家校共育的初衷,值得引起注意。
當前家校共育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厘清家校共育的邊界?學校和家長之間應該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成長?如何避免讓家長成為“編外教師”?家長可以做哪些工作,來配合學校開展工作?怎樣的家校關系才是合理的?
就這些問題,本刊編輯策劃此話題,特約幾位作者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