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琪
內(nèi)容摘要:隱喻屬于認知語言學范疇,廣泛運用于語言學語義及句法分析。心理動詞主要表示人類的心理活動和內(nèi)在感受,缺乏外在表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隱喻可以形成心理動詞語義內(nèi)容和外在形式的接口。本文從心理動詞本體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兩個層面,就隱喻加工研究心理動詞的源域與目標域,為二語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心理動詞提供啟示。
關鍵詞:心理動詞 隱喻機制 語義表征 二語習得
1.引言
心理動詞,顧名思義,就是大腦對外界事物做出心理反應。我們眼睛能看到的、手指能觸摸到的、鼻子能聞到的、耳朵能聽到的、嘴巴能品嘗的都能觸發(fā)我們的心理活動,引起我們的感覺通道模擬(sensory modalities simulation)。Cameron認為動詞隱喻(metophor)比名詞隱喻更普遍,前者為基本表達式(2003)。動詞的常規(guī)語義搭配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無需靠具體語境支持的語言使用現(xiàn)象。若動詞與非同一范疇的詞匯搭配就會造成語義理解困難。
由于抽象的心理動詞屬于人的內(nèi)在心理感知活動,而語言又是在人的大腦中得以加工處理,所以研究心理動詞的語義結(jié)構具有現(xiàn)實意義。概念隱喻的核心直接來源于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身體運動及對物質(zhì)、社會的經(jīng)驗。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動詞的論元結(jié)構的任意性和語義范疇的相對性,解釋二語英語學習者對心理動詞語義加工機制。
2.相關研究
國內(nèi)外很多專家學者就不同的方面對心理動詞進行分類。國內(nèi)最早將心理動詞劃分為動詞的一小類并進行研究的學者是馬建忠(1983)。此后,很多學者就從不同方面闡述心理動詞的定義及其分類標準。根據(jù)心理動詞的語義特性,心理動詞被分為情感、情緒、感知、認知、意動、使役等6小類(徐睿、王文斌 2005)。胡文飛把現(xiàn)代漢語中的765個心理動詞劃分為三類:心理活動、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使役動詞(2011)。在句法結(jié)構方面,英文中存在大量反向心理動詞,即在主動句中,心理活動的經(jīng)受者(通常是人,偶而為動物)用作賓語,而激發(fā)物或激發(fā)者則為主語(許國強 1993)。由于母語負遷移和句法結(jié)構復雜性的影響,中國學生較容易掌握英語“有靈性”心理動詞(張京魚 2014)。國外有關心理動詞的理論研究方面,生成語言學家(Belletti, 1985; Jackendoff, 1990; Pesetsky, 1995)多是研究心理動詞的使役用法層面研究心理動詞的題元結(jié)構。Juff將心理動詞劃分為三類:(1)主語體驗者(SE)動詞,如fear和like;(2)使役心理動詞,如frighten和please;(3)不及物心理動詞,如worry和appeal(1996)。
在實證研究方面,趙靜、王同順采用限時語法性判斷任務調(diào)查了中國學習者對英語心理動詞的語言表征及加工效率(2016)。“接口假說”說明二語得者無法對心理動詞語義正確加工是受母語遷移和二語水平的影響。英語本族語者對英語心理動詞短語提取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詞頻效應”,而二語被試者卻顯示出了顯著的“詞頻效應”(王云、賈冠杰 2017)。這個現(xiàn)象證實了英語本族語者對高低頻詞匯的不敏感性。張欽研究了表述身體活動的動詞之間的加工差異,研究表明,心理動詞和身體動詞有著顯著不同的神經(jīng)運動模式和加工區(qū)域,語義表征被激活的程度顯著較低,語義加工更為模糊和不明確(2004)。由于心理動詞的分類尚未形成同一標準,無法系統(tǒng)描寫心理動詞的語義及句法特點。
目前國內(nèi)外對概念名詞的隱喻分析較多,較少涉及動詞的隱喻機制。彭玉海主張從“觀念化分析和人的外在行為表征給心理動詞做出語義解釋和創(chuàng)造新詞條(2003)。蘇連遠強調(diào)動詞隱喻加工的具身模擬機制(2017)。動作型動詞的隱喻意義所體現(xiàn)的概念隱喻投射類型驗證了人類思維的隱喻性和隱喻的體驗動因本質(zhì)(葛建民、趙芳芳 2010)。
3.心理動詞的隱喻意義識別與加工
動詞有相應的隱喻意象圖式,其中心理動詞的隱喻機制更為抽象、復雜。蘇遠連將識別研究分為兩類。一類關注句子層面動詞隱喻的辨識方法,主要通過分析句中名詞與動詞語義搭配的正常程度進行;另一類研究聚焦日??谡Z語篇中動詞隱喻的識別(2017)。
3.1心理動詞主賓搭配的隱喻識別
有靈性心理動詞即心理動詞的經(jīng)驗者為主語,刺激物作賓語,表現(xiàn)出很強的主觀特征。張建民、朱俊偉指出動詞隱喻可具體分為三類:1)主語概念與動詞概念沖突(incongruity)而產(chǎn)生的隱喻,2)英語心理動詞有反向性,主要表現(xiàn)為like類與please類,其參與者即經(jīng)驗者和刺激物都可以做主語,但做主語的概率不一樣,經(jīng)驗者做主語的頻數(shù)要高得多(唐青葉 2004)。動詞概念與賓語概念沖突而產(chǎn)生的隱喻,3)前二者共現(xiàn)的隱喻(2011)。Like類心理動詞的主語為經(jīng)驗者,賓語為刺激物,而please類心理動詞的刺激物居于主語論元的位置,經(jīng)驗者處于賓語論元的位置。但不排除在please類心理動詞中沒有經(jīng)驗者做主語的現(xiàn)象,“I am pleased to it.”可以用被動結(jié)構來實現(xiàn)這一結(jié)構。最后,我們來看心理動詞既與主語又與賓語搭配非常規(guī)現(xiàn)象?!癕arys feeling delighted her emotional hometown.”feeling 無法激活delight的常規(guī)語義,靶喻emotional hometown和喻體人產(chǎn)生雙重影像。因此心理動詞的主賓語抽象程度、無生物特性越高,隱喻程度越高。
3.2心理動詞概念隱喻
心理動詞通過心理動詞的“觀念化分析”和人的身體行為特征實現(xiàn)概念隱喻(彭玉海 2004)。觀念化分析就是將心理動詞的真正語義于相關動作兼容共現(xiàn)出來。在同一情感范疇的心理動詞具有相似的語義內(nèi)容。關系相似的隱喻是指可用于人或物的心理動詞出現(xiàn)在與之在同一關系范疇的其他人或物。通過人的身體行為特征隱喻心理動詞是將內(nèi)在感情外化的一種有效方式。英漢兩種語言中常用具體動詞的空間隱喻反映心理動詞的非空間隱喻,詞典中對心理動詞的定義解釋大多結(jié)合具體身體動作的隱喻,通過相關動作描述心理動詞,降低心理動詞隱喻理解難度。
3.3心理動詞隱喻加工與具身理解
認知語言學中的動作隱喻有其具身模擬機制和心理語言學和神經(jīng)語言學基礎,因此研究隱喻加工和具身模擬的相關性和差異有著重大意義。心理動詞的隱喻是基于動作的隱喻,人們通過隱喻認知解讀心理動詞。不熟悉的心理動詞隱喻在著運動區(qū)和運動感知區(qū)域激活范圍較小,激活程度不高,說明心理動詞的隱喻和具身效應同樣能觸發(fā)神經(jīng)加工機制。Anjar認為隱喻是連接具身和抽象概念的橋梁,對抽象概念的加工會引發(fā)傳統(tǒng)隱喻,加工喻體的意義需要感官動作的模擬(2016)。抽象動詞中的心理動詞識解依靠身體動作的心理模擬,呈現(xiàn)內(nèi)在情感語義。
4.結(jié)語
本文研究心理動詞的隱喻機制。心理動詞作為抽象動詞的一類,其語義內(nèi)容是基于儲存在大腦中與之相關的身體模擬經(jīng)驗。通過研究心理動詞的主賓論元搭配的有(無)生性,得出結(jié)論:Like類心理動詞的主語論元為人或動物時,不存在隱喻,其主語論元為其他有生命物體和無生命物體時,隱喻程度較高;please類心理動詞的賓語論元為人或動物時,不存在隱喻,賓語論元為其他物體時,隱喻性較強。這說明心理動詞與其他有生命物體和無生命物體搭配時,隱喻性較強,較快激活我們的感知模擬。用觀念化分析和人的身體行為表征描述心理動詞都是利用人的身體感知和具身體驗命名非空間化概念。
參考文獻
[1]Anja J & Marguerite M & Eileen C & Anjan. 2016. Metaphor: Bridging Embodiment to Abstraction[J]. ?Psychon Bull Rev.
[2]Cameron L. 2003. Metaphor in Education Discourse[M]. London: Continuum.
[3]Juffs. 1996. Learnability and the Lexicon: Theories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葛建民、趙芳芳.2010.論動作型動詞的概念隱喻類型及機制[J].外語學刊(3):43-46.
[5]彭玉海.2003.動詞語義結(jié)構的隱喻機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89-92
[6]蘇連遠.動詞隱喻的多學科研究前沿[J].現(xiàn)代外語,2017(5):705-714.
[7]趙靜、王同順.從“接口假說”視覺看中國學生對語言心理動詞的語言表征及加工效率[J].現(xiàn)代外語,2016(4):539-548.
[8]王云、賈冠杰.2014.英漢心理動詞短語心理表征對比研究[J].外語語外語教學(3):109-150.
[9]許國強.1993.論英語“反向心理動詞”[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6):1-8.
[10]戴曼純、劉曉英.2008.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動詞習得實證研究.外語學刊:114-122.
[11]胡文飛.2011.漸進性、遷移性與有靈性的融合:中國學習者對心理動詞產(chǎn)出現(xiàn)狀分析[J].外國語文(4):58-63
[12]張欽、郭春彥、丁錦紅、王爭艷.2004.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動詞加工的ERP比較[J].心理學報(6):690-696.
[13]唐青葉.2004.Like類與please類心理動詞的視覺研究[J].外語教學(3):39-43.
[14]張京魚、張長宗、文小娟.2004.有生性在中學生英語心理謂詞習得中的認知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5):351-356.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