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宣亦
摘要: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認知理論,自問世以來已廣泛應用于翻譯研究領域。交替?zhèn)髯g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可與關聯(lián)理論兼容,包含兩輪明示推理過程。其中,譯者對于交替?zhèn)髯g的成功與否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一些翻譯實例的分析,旨在探討在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下為何將譯者的角色定位為受訊者和訊遞者。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交替?zhèn)髯g;受訊者;訊遞者
交替?zhèn)髯g的早期定義是在會議室進行的會議口譯活動,如今使用的范圍更為廣泛,很多規(guī)模較小的正式場合都采用交替?zhèn)髯g的口譯模式,例如商務洽談、新聞發(fā)布會等。譯者在源語發(fā)言人講話的同時記錄筆記,中途在發(fā)言人停下講話的間隙,將源語信息用譯成目標語,高效準確地為聽者傳達源語信息。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類的交際活動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訊遞者通過一定的明示行為向受訊者傳達其意圖,受訊者通過一定的推理使訊遞者的意圖對其顯明。在此理論支撐下,交替?zhèn)髯g作為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同樣可以看做為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關聯(lián)理論和交替?zhèn)髯g是可兼容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這個術語適用于明示的所有情況,明示型交際、推理型交際、和明示-推理交際是一回事,只是介于訊遞者和受訊者觀察的角度不同。而交替?zhèn)髯g涉及到兩輪明示推理過程,譯者在其中充當?shù)慕巧仁鞘苡嵳咭彩怯嵾f者。
一、關聯(lián)理論簡述
關聯(lián)理論在1986年由Sperber, Dan和 Deidre 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關聯(lián)理論是認知語用學的理論基礎,它的目的是識別存在于人類思維中存在的內(nèi)在機制,從而揭示人類交際的方式。關聯(lián)理論取代了傳統(tǒng)的代碼交際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際模式。所謂明示,則是訊遞者通過一定的交際意圖將信息意圖傳達給受訊者,而推理則是受訊者為了識別訊遞者的信息意圖所做出的努力行為。關聯(lián)理論提出了兩個原則,認知關聯(lián)原則與交際關聯(lián)原則。認知關聯(lián)原則認為交際人的認知傾向于最大關聯(lián)。交際關聯(lián)原則認為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設定為自己達到了最佳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通過語境效果和努力程度之間的關系來界定關聯(lián),關聯(lián)程度、語境效果、努力程度的關系如下圖:
從圖中可以推出,語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小,發(fā)出相關語句的刺激信號就越有關聯(lián),反之關聯(lián)越小。交際雙方不會一味地追求最大關聯(lián),因為追求最大關聯(lián)意味著用最小的努力程度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而在無法獲取所有的語境效果前,最大的語境效果和最小的努力程度是無法計算的,所以人們只希望在傳遞信息時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使語境效果和付出的努力程度達到一定的優(yōu)化配置,所以這種關聯(lián)就是最佳關聯(lián)。
二、關聯(lián)理論與交替?zhèn)髯g的兼容性
針對于譯者對交替?zhèn)髯g的理解存在這樣一個等式,C=KL+ELK+A,即comprehension(理解)=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語言知識)+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言外知識)+ analysis(分析)。從這個等式中可以得知,譯者要在交替?zhèn)髯g過程中對源語獲得充分的理解,不僅要掌握源語言知識和目標語言知識,還必須掌握言外知識,在此基礎上,對源語言真實含義進行快速精準的分析。但這是譯者在第一步作為聽者分析理解講者的發(fā)言內(nèi)容,而譯者在口譯過程中不僅要充當聽者的角色,也要在第二步充當講者的角色。作為講者,譯者應當綜合考慮聽者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準確無誤地將源語內(nèi)容通過目標語傳達出來。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訊遞者通過一定的交際意圖將信息意圖傳達給受訊者,受訊者通過推理識別訊遞者的信息意圖。因此,交替?zhèn)髯g和關聯(lián)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交替?zhèn)髯g是具有兩輪明示推理過程的特殊交際活動。在關聯(lián)理論指導下,交替?zhèn)髯g中訊遞者、譯者、受訊者的關系如下圖:
從上圖可得出,在第一輪明示推理過程中,對于訊遞者A,譯者是受訊者B的角色,B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和即時語境并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推理出講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在第二輪明示推理過程中,對于受訊者D,譯者是訊遞者C的角色,B需要從源語意圖和聽話人的認知中尋求最大關聯(lián),用目標語高效精準地向聽話人傳達出源語意圖。接下來本文將舉出一些翻譯實例,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對交替?zhèn)髯g中譯者的角色定位進行簡要分析。
三、交替?zhèn)髯g中譯者的角色定位
任何形式的翻譯活動都包含三個主體:作者、譯者和讀者,其中譯者在翻譯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替?zhèn)髯g過程中,作為介于源語講者和譯入語聽者之間不可或缺的角色,譯者要在保證譯入語聽者有效、快速理解地情況下,簡潔準確地表達出源語講者的真實含意。現(xiàn)在國內(nèi)外有諸多學者在進行翻譯主體性研究中,認為譯者貫穿整個翻譯過程,處于中心主體地位。本文暫不討論譯者是否是翻譯的中心主體,而是基于前文理論認證后,通過實例簡要剖析在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是否能夠將譯者定位成受訊者和訊遞者的角色。
(一)第一輪明示推理過程中的受訊者
關聯(lián)理論認為,在交際活動中,每個人都是在特定的認知語境(包含上下文語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等物質語境,個人特定的記憶、經(jīng)歷、期望等心理語境以及知識語境)里發(fā)出或加工刺激信號的,在交替?zhèn)髯g中,這個刺激信號就是講者作為訊遞者A發(fā)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在理解源語階段,根據(jù)前文提到的等式C=KL+ELK+A,譯者需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言外知識和精準的分析,這顯然符合第一輪明示推理過程中的受訊者B所具有的特征,及特定的認知語境和一定的推理努力。成功的交際需要相同的事實和設想在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中顯明,換言之就是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必須在一定程度內(nèi)有相同部分。例如:
①最后我想強調,面對疫情,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當前需要的是團結合作,而不是分裂脫鉤。
(譯:To sum up, I want to stress that no country can face the pandemic by going it alone. It's time for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division and decoupling)
②病毒是我們的共同敵人,各國命運相連,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共克時艱。
(譯:The virus is a common scourge facing all. With our future linked together, countries can only overcome the challenge by standing in solidarity.)
交替?zhèn)髯g不是字對字的復制,而是對原文信息進行重組的產(chǎn)品,譯員應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對原文信息加以重組。在這兩個例子中,“疫情”一詞屬于時下流行概念,譯者能夠正確理解歸功于自己的豐富的百科知識儲備;“獨善其身”和“共克時艱”是漢語中的成語,具有獨特的語言特色,譯者利用自己對源語語言知識的理解,準確掌握了其含義。而對于“命運相連”的翻譯,譯者將其處理成“future”,則在傳達信息意圖的基礎上,更好地傳達了原文的交際意圖。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需要熟練掌握雙語語言知識、專業(yè)知識、百科知識,通過捕捉即時語境來增強推理能力,擴充自己與源語講者的認知語境的交集,減小推理努力。
(二)第二輪明示推理過程中的訊遞者
交際要求交際雙方在代碼和語境的選擇上有一定程度的協(xié)調:給與充分的互有知識,交際雙方可對代碼和語境做出相應的選擇。交替口譯中,代碼即為源語文字,語境即為認知語境。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策動者,為達到翻譯的目的性,譯者就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譯者在傳達源語信息時,需根據(jù)自身的認知語境來重新組織語言,使其能最大程度為譯入語聽者所理解,也就是第二輪明示推理過程中,訊遞者C應追求與受訊者D的認知語境有最大程度的交集,并設想其信息意圖與受訊者D互為顯明,從而傳達其交際意圖,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例如:
③中國有句古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譯:To quote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Turn inward and examine yourself when you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life.")
④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譯:"You throw a peach to me, and I give you a white jade for friendship." It is China's traditional virtue to repay goodwill with greater kindness.)
例3和例4劃線部分是文言文,譯者在充分理解源語信息后,將源語信息完整無誤的傳達給了聽者,尤其是例4的處理恰到好處:譯者不僅保存了原文信息內(nèi)容,還增加了信息來兼顧譯入語語言習慣,方便聽者更好地理解。這就是在第二輪明示推理過程中,譯者作為訊遞者C,不僅將訊遞者A的信息意圖完全表達,還通過將自身認知語境與受訊者D的認知語境進行最大程度相交,將訊遞者A的信息意圖與受訊者D互為顯明,從而傳達出A對D的交際意圖。
四、結語
與Grice的合作原則不同的是,Sperber和Wilson并不認為交際雙方必須要達成一定的合作,其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說道,一個真誠的訊遞者和一個心甘情愿的受訊者唯一必須共有的目的就是達成理解:即讓訊遞者的傳信意圖為受訓者所認識。交替?zhèn)髯g中的譯者存在的目的正是讓溝通雙方互相理解,對于各自的信息意圖互相顯明,這就確定了在兩次明示推理過程中譯者作為受訊者和訊遞者的角色定位。通過前文舉例分析可以得知,譯者作為受訊者和訊遞者,快速精準地架起了雙方溝通的橋梁,使其信息意圖互為顯明,順利進行了交際活動。 因此,在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下,本文對于將譯者定位為受訊者和訊遞者的角色,經(jīng)過分析后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Sperber, Dan. & Deidre Wilson.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江曉梅,楊元剛.英漢交替?zhèn)髯g教程[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斯珀波(Sperber, D.)&威爾遜(Wilson, D.).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M]. 蔣言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屠國元,朱獻龍.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24(6):8-14.
[5]王建國.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研究[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
[6]姚斌.即興發(fā)言漢英交替?zhèn)髯g中的信息重組策略[J]. 中國翻譯,2018(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