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認識及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能夠使初中生樹立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理念,并學會用法律武器為自身的合法效益保駕護航。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法治意識的滲透展開論述。
關鍵詞: 法治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同時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A暯娇倳洖槌踔械赖屡c法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向,作為新時代教師,要積極引領學生,將思想道德與法治觀念滲透學生內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綜合素養(yǎng)。
一、 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啟發(fā)式情境案例
(一)明確教學目標
筆者從長期教學實踐出發(fā),認為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靈魂,一致的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來教學,那么教課的過程和效果也會不同。筆者認為,教學目標要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全面,既要重視科學概念,又要注重其他領域的延伸;教學目標不能完全用教學內容來替代;要把握好教學目標行為動詞,處理好教學目標與實施教學目標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fā),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因材施教。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這節(jié)課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要清楚自由和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熟練掌握維護規(guī)則時需要學會哪些技巧;要自覺地遵守規(guī)則,培養(yǎng)自律意識。為了給學生滲透法治意識,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位中年女子在高鐵站插隊買票的畫面,周圍的人都紛紛議論她這種行為,但是沒有人敢當面糾正和指責她,等到她到窗口買票時,售票員告訴她要買的票已經售罄了,隨后這位女子直接暴躁起來,并出口傷人,這時售票員怒斥了該女子一番,并表示有票也不會售給她,這位率性售票員的做法讓在場排隊買票的旅客給了陣陣掌聲,這時這位插隊的女子只好灰溜溜地消失在人群中。由這個案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認識,有的學生說這種行為是自私的;還有學生說這位女子在公共場所不顧他人,只想著自己,不遵守社會規(guī)則,沒有自覺的規(guī)則意識,如果人人都不按照規(guī)則行事,那么人們的行為都沒了約束,整個社會生活也會變得雜亂無章?;趯W生對社會規(guī)則的認識,我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延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遇事的常態(tài),如這個案例中排隊的人群都竊竊私語,沒人敢站出來去指責該女子的行為,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做一個旁觀者,還是上前主動制止?此時,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有一回我和爸爸媽媽坐火車,有一位男士一個人占了三個人的位置,乘客怎么勸說他把座位讓出來,他都不肯,最后一位女士把火車上乘警直接找來,經過乘警對該男子進行教育,最終他把座位讓了出來,經過這件事,再加上剛剛的視頻案例,我認為在遇到這種事情時,可以請求他人一起去找火車站的一些工作人員協助解決問題。對于該同學的闡述,我給予了表揚,并總結出: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規(guī)則,懂得如何積極維護規(guī)則,提高自律和敬畏規(guī)則。通過課上設定教學目標,列舉教學相關案例,引導學生由案例生成自己的觀點和處理辦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整節(jié)課不僅開動了學生思維,而且在教學中落實了以德樹人的原則,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和處事。
(二)選擇啟發(fā)式情境案例
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會出現學生接受知識慢、學習效果差等問題。所以教師要注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放性,將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基于情境案例之中,并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列舉能夠觸動人心,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思考的案例。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誠實守信》這節(jié)課時,我給學生呈現了這樣一個情境案例視頻:張強在期末考試前異常的興奮,因為他的爸爸跟他說只要他在考試中數學能取得85分以上的成績,就會獎勵他一輛自行車,結果期末數學成績出來,張強只考取了62分,他看見成績很懊惱,為了得到他喜歡的自行車,他隨便找了一張空白的數學卷子,自己答了題,并給自己打了89分,然后把這張試卷交給了他的爸爸。學生們看完這個視頻,我引導學生思考當張強把試卷交給爸爸時,會怎么樣呢?有學生說張強會緊張和焦慮,害怕爸爸發(fā)現問題;還有學生說爸爸如果沒發(fā)現孩子這樣的做法,以后張強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經常聽的故事《狼來了》,孩子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喊狼來了,最后狼真的來了,卻沒有人再相信他了。在學生根據這個情景案例主動交流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可以借機引出誠信的內涵、誠信的重要性、懂得誠信的實質,從一個很簡單的父子之間的承諾,再到父子間產生的謊言,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無論是在學習和生活中,與他人失去誠信,都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愛,所以,誠信是做人、興業(yè)、立國之本,也是維系現代社會的紐帶,我們要引導學生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二、 實施體驗教學,形成法治思維
(一)開展法治辯論賽活動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的發(fā)生地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青少年有法治意識,就要把課堂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豐富,不僅讓學生感興趣,而且還能向學生滲透法治意識,使學生主動學習法治知識。
例如,為了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筆者給學生開展法治辯論賽活動,如:“遇到跌倒老人扶還是不扶”“網絡是否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兩個辯題,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分別成了辯論賽活動的甲方和乙方,雙方就辯題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及自己的觀點來進行闡述,并對對方的論點進行駁斥。這種教學活動是將法治知識、口才藝術、生活啟示融于一體,其中有正方和反方之間的智慧、思想及思維的碰撞,尤其是對“遇到跌倒老人扶還是不扶”這一辯題,學生進行了言語上的激烈撞擊,正方和反方同學搜集了相關新聞素材,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一些顧慮進行了全面剖析,整個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反應快,對知識的掌握很牢固,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鍛煉了自身學習能力,而且學會了如何明辨是非。
(二)開展模擬法庭活動
選擇貼近學生生活、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模擬法庭活動案例,讓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的公正和嚴肅性,讓學生能夠以案為鏡,能夠積極地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我選取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被告人是一位初中生,他和母親一直相依為命,由于母親對他缺少教育,再加上孩子在外面交了一些不務正業(yè)的朋友,時間久了,他因為涉嫌盜竊罪被追究了刑事責任。法庭即將開審,扮演審判長、審判員、被告、律師、陪審員等的學生陸續(xù)正襟危坐,并圍繞這個案情,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在法庭上展開了交鋒,此時旁聽席很安靜,學生飾演的每個角色都很深入,像極了真實的案件庭審現場,庭審結束后,回歸課堂,我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針對這次活動有哪些切身體會,有的學生說,生活中有很多跟我們年齡相仿的人,就是因為不懂法,也不知道事件的嚴重程度,不知道會觸犯法律;還有學生說沒有想到違法會在一念之間,在一旁旁聽的學生也受到了啟發(fā),并表示要認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以這個案例為戒,做一個知法,懂法的人。
(三)開展法治演講主題活動
法治意識的滲透除了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外,還要落實到體驗中,讓學生一邊學習法律知識,一邊體驗法律對于我們未成年人來說,并不遙遠,我們要學會用法律約束和規(guī)范生活。
例如,在課余時間給學生舉辦法治演講主題活動,向他人普及法律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演講的內容選取一些接近青少年生活的,比如說,某同學迷戀了網絡游戲,父母給的零花錢不夠讓他買游戲裝備,于是他偷同學的錢,第一次他緊張、害怕,可是充了錢買了游戲裝備之后,他發(fā)現游戲的世界讓他更著迷,于是,他越陷越深,偷的錢也越來越多,這種行為已經構成了盜竊;又如,同學之間因為一些小事動手,由于出手過重,致對方傷殘,最后觸犯了法律。面對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我們還敢說法律離我們青少年太遠嗎?你還會認為法律是虛無的嗎?在全國法制宣傳日,我引導學生就“遵紀守法,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這一主題進行演講,讓每位學生都能認真地寫一份演講稿,并列舉一些真實的案例來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長期養(yǎng)成的,如果你不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我們自由地走在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馬路上亂跑亂竄,就會引發(fā)交通事故,我們在學校里,如果沒有校規(guī)和班規(guī)來約束,那么學校將沒有了秩序??梢?,學生在法治演講主題活動中抒發(fā)自己的切身感受,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這樣的教學效果能夠真正深入人心。
三、 拓展課外學習資源,開闊學生眼界
(一)關注社會熱點新聞和時政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又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生活中處處都有“德”,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還要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新聞和時政熱點,并結合課文的知識內容于熱點新聞,讓學生能夠受到核心價值觀熏陶,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通過社會熱點新聞和時政熱點,來啟迪和感染學生,讓學生樹立起自身的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逐步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做貢獻的志向。
(二)借助網絡獲取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資源
在信息化時代,初中生接觸網絡的機會較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手機微信公眾號,用網絡來豐富知識。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手機微信里有關“青少年普法”“青少年法治課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線”“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論壇”等公眾號,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和視頻,典型的案例來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汲取網絡資源,傳播法治的正能量精神。另外,教師要通過網絡和學生及時溝通,在學生遇到不解的問題時,幫助學生解決困惑。
總之,中學生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力軍,讓法治意識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在課上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發(fā)揮教育力量,培養(yǎng)出有責任、有擔當、有法治意識的一批批青少年,這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yè)技能,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知識,開闊眼界。
參考文獻:
[1]楊波.初中道德與法治應如何有效開展法治教學[J].讀天下(綜合),2019(8):190.
[2]新南記.初中道德與法治如何有效開展法治教學[J].好家長,2019(16):117.
[3]李海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分析[J].幸福生活指南,2019(17):188.
作者簡介:
閆朝耘,江蘇省新沂市,江蘇省新沂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