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華
【摘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的對話學習活動,是文本的價值體現(xiàn),是學生的自我建構(gòu),也是不同時空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為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能力,早日呈現(xiàn)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百花齊放般的勃勃生機,本文分別從逆引交流和共同學習兩方面展開論述,談談有效對話學習活動的新策略。
【關(guān)鍵詞】有效對話 逆引交流 共同學習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將對話學習活動理念融入英語教學,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表面溫度,也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形式多樣,而是為了能開闊學生視野,啟發(fā)學生有效思維,還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效的對話學習活動,是文本的價值體現(xiàn),是學生的自我建構(gòu),也是不同時空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以下,筆者結(jié)合諸多一線課堂實例,分別從逆引交流和共同學習兩方面展開論述,談談有效對話學習活動的新策略探究。
一、逆引交流——對話學習新高度
“英語首先是語言”,交流是體現(xiàn)語言運用最為直接的方式之一。作為非母語性語言,學生要想習得更為規(guī)范的語言,課堂自然成了交流語言的主陣地。在筆者所見諸多課堂教學活動中,不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多種訓練語用的形式。就交流技巧而言,所見的大部分課堂都是“順導”,即順勢而答,不拐彎抹角,不反問,也沒有否定,教學流程順暢。但筆者也發(fā)現(xiàn),課堂上偶爾呈現(xiàn)的“逆引”式交流,即引導學生反向思考問題,它能更深入地激活學生思維,并成為學生交流、運用語言的新動力。以下筆者就以譯林新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Period 1)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為例,談談“逆引”的運用體現(xiàn)。
Step 3 Practice: Ask one by one
T: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S1:I like... I can...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S2?
S2:I like...I can...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S3?
...
T-S1-S2-S3-S4...
Step 4 Production:教師換位提問,學生反向思考
T(PPT逐個呈現(xiàn)四季不同風景的畫面,最后一張停在夏季): Which season do I like? Can you guess?
S1(學生滿懷信心):Do you like summer?
T:Sorry, I dont. Its too hot.
S1(學生稍有語頓):Er... Do you like winter?
T:Oh, no! Its too cold. Which season can we go boating and fly kites?
S1(學生恍然大悟):Oh! Its spring.
T:Great! I like spring.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前后思維變化可謂一問三波折:當教師借景提問“Which season do I like?”時,因為受PPT“蒙騙”,學生滿懷自信地“妙答”了問題;當教師馬上以一句“Sorry, I dont. Its too hot.” 作為“擋路石”反彈了學生的猜測時,學生稍有語頓,進入思維發(fā)散階段“Er... Do you like winter?”;緊接著,當教師再以一句“Oh, no! Its too cold. Which season can we go boating and fly kites? ”作為“跳板”讓學生可以借此一躍時,學生恍然大悟,進入思維整理階段。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恍然大悟,是因為教師給予的“跳板”激發(fā)了學生的逆向思維。當順、逆思維在學生腦海碰撞的一剎那便擦出了正確的火花??梢?,教師的反向引導,促成了高效的“撥開云霧見青天”式的點撥教學,也成就了學生所喜歡的“一驚一乍”式的“小把戲”課堂。在此可見,脫離“順勢導向”軌道的“逆向牽引”,成了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并鍛煉學生語用的新動力,最終成功地把學生推向了熟練運用語言的巔峰。
誠然,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對話交流,本就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話題。交流層次的過簡或過繁、過深或過淺,都不能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唯有適時、適量、適當、適度的問題,才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在以上案例中,以Practice為鋪墊的Production中的“逆引”環(huán)節(jié)設計,其作用顯著有以下三點:
(1)“逆引”增加了交流話題的“梯度性”。如果說Practice環(huán)節(jié)中的話題設計位于第一梯層的話,那么Production中的話題產(chǎn)出則位于第二梯層。如,從“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I like...”到“Which season do I like? You like...”的人稱變換。教師的提問自是問在知識的重難點,問在學生的疑問處,細微的人稱變化又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討論和探究。以上符合學生學齡特征和知識經(jīng)驗積累的“梯度”式問題交流,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不再停留在淺表層。
(2)“逆引”增加了話題交流的“靈活性”。 如,教師“故意”安放在學生面前的“絆腳石” ,以此提醒學生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隨口而出的。因為在學生一貫的知識積累中,他們對一般疑問句的答句掌握熟練度(包括書寫),“Yes, ...”要遠超于“No, ...”,明顯偏向于“肯定回答”。所以,在以上案例片段中,上課教師的“Sorry, I dont. Its too hot.”故意顛覆了學生的常規(guī)思路,“逼迫”他們沿著話題的反方向去思考,增強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
(3)“逆引”增加了交流話題的“趣味性”。如,從“Its too hot.”到“Its too cold.”的季節(jié)溫差突變帶來的思維逆轉(zhuǎn)以及“Which season can we go boating and fly kites? ”的誘發(fā)式引導,給予學生的都是“跳一跳,摘到桃”式的自主獲得知識后的刺激和愉悅。其一,學生看到了自己思考與教師思考的差距,發(fā)現(xiàn)了彼此解決問題方式的差距,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其二,學生在遇到“學習障礙”的時候,教師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動力所在。
為此,教師偶爾采用的“逆引”式課堂交流,能很快地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英語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最新動力。所以,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善于積累和重視課堂上對話交流的技巧,提升交流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發(fā)式地產(chǎn)生爭先恐后表現(xiàn)的欲望,既可以讓學生有所悟、所獲,又能使學生有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共同學習——對話學習新體驗
共同學習(Learning Together),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合作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集合交流、探究、比較和梳理為一體的小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逐步培養(yǎng)彼此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引發(fā)豐富的多元化猜想?!凹娝?,廣忠益”?!皞€體和個體之間,就像每一顆單獨的樹,樹如果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話,它的樹根長到底下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盤根錯節(jié)在一起,可擋風御沙。”諸多英語課堂教學實例也證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不僅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多方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啟發(fā)和激發(fā)學生的多維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
筆者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Project 1 Around the city為例,談談共同學習在有效對話學習活動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本單元內(nèi)容是對之前所學(Unit1~Unit4)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它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在描述出行方式以及路線的基礎(chǔ)上,制作簡易交通地圖(出行路線),以此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動口、動手和動腦能力。在設計流程上,先復習Unit 1~Unit 4所學的語言知識;然后結(jié)合知識點,學生在理解操作步驟和要求的基礎(chǔ)上,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交通路線;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具體反饋。在此,以第一小組為例,該小組的學習任務是設計由某小學(A點)到某景點(B點)的交通路線。首先,學生一起讀圖,看清圖意;接著,由A-B之間的距離,學生商討最佳交通工具;然后,結(jié)合實際生活經(jīng)驗(交通高峰期、油耗、節(jié)能環(huán)保等),確定最佳出行時間;最后,結(jié)論得出最佳交通方式(路線)。在以上案例的小組學習活動中,學生立足于集英語、數(shù)學、美術(shù)、品德、綜合實踐等多學科融合的語言運用平臺上,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融合了多元思維活動的聯(lián)合體。他們一起經(jīng)歷“閱讀地圖”“設計路線”“計算路程”“考慮油耗”“反思經(jīng)驗”等過程。在互相的交流、討論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分析和理性判斷的思維辨析能力,也讓學生享受到了英語語言在實際生活中被充分運用的魅力,使學習變得更加真實、立體和趣味。
追加分析以上案例,學生通過共同學習完成任務所需具備的學習能力:首先,學生要在地圖上找到學校以及目的地的位置。看似簡單的任務實則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學生不僅要能看懂平面圖、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和圖例,還要能在平面圖中沿線找到最終地點位置。其次,在設計最佳出行方式的取舍過程中,組員們要綜合考慮路程距離、花費時間、行駛速度、交通路況和環(huán)保出行等各種影響因素,才能對出行路線做出合理規(guī)劃。在數(shù)學、地理和社會等學科的融合基礎(chǔ)上,學生還要有較強的整合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在這樣一個建構(gòu)信息系統(tǒng)的過程中,學生對已感知對象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提取等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促使產(chǎn)生大量答案,同時也獲得最佳答案,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這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強調(diào)發(fā)散學生對話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人”的教育目標非常契合,滿足了學生多樣認知發(fā)展的需要。在共同學習活動這個平臺上、在實踐體驗中,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感知與知識。
綜上所述,如果把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比作一座豐富的礦藏,那么精心組織課堂對話學習活動的教師就是礦藏的開發(fā)者,而參與活動的學生則是勘探和開采礦藏的直接參與者。有效的課堂對話學習活動是教學環(huán)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無痕生成。它能使對話學習過程達到一個新深度,使對話學習水平達到一個新境界,使對話學習內(nèi)容達到一個新寬度。為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能力,早日呈現(xiàn)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百花齊放般的勃勃生機,教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彭熹. 小學英語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應用探索[J]. 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6(9).
[2]劉敬文. 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
[3]劉妲治. 小學英語開展對話教學的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2016(2).
[4]李艷文. 淺談如何構(gòu)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J]. 學周刊,2016(5).
[5]張琦. 小學英語有效教學途徑的幾點嘗試與探索[J]. 學周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