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蓉
摘要:《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想要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定要注重在體驗中教學,應用科學繪本的優(yōu)勢來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基于此,本文以《蚯蚓的日記》為例,分析了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策略。
關鍵詞: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指導策略
一、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的價值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科學繪本的相關內涵和概念,科學繪本簡單來說就是科普類的繪本、科學圖畫書,是一種知識繪本介紹的類型。體驗式閱讀強調的是通過靜態(tài)文本閱讀資源與動態(tài)生活體驗相結合,促進幼兒能夠將科學繪本中的理論性的閱讀內容真正在生活中能夠有所體驗,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閱讀中的知識和情感內涵,從而對科學繪本中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感悟能力,同時也是對幼兒科學素養(yǎng)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教學現狀
(一)閱讀內容孤立化
縱觀當前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教學現狀,可以發(fā)現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科學繪本閱讀內容較為單一化,教師一般對于科學繪本閱讀教學都是“就一論一”,也就是說針對一本繪本進行閱讀指導,忽視了科學繪本之間的共通性。其實科學繪本中呈現的閱讀內容與科學價值有時候是可以互補的,而教師當前很少能夠將科學繪本閱讀指導與其他教學活動有效融合,缺少了一種有效的關聯和開發(fā)。這會導致幼兒的科學思維得不到較全面的發(fā)散,直接影響到教師科學繪本閱讀指導的教學效果,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二)閱讀方式機械化,缺少體驗感
在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下,強調的就是要帶給幼兒體驗感,要讓幼兒在探索和體驗中感晤繪本中的科學道理。然而當前的教學指導現狀,可以發(fā)現探索性和趣味性都不夠。幼兒本身就處于一個心智不夠成熟的年紀,趣味性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而教師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會導致幼兒的認知水平、發(fā)散能力等都停留在一個淺顯的階段,不利于幼兒深入地挖掘和理解閱讀內容,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三)閱讀活動局限化
在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既要滿足幼兒對閱讀的學習,也要滿足幼兒對科學意識的需求,要在體驗中促進閱讀和科學的雙重提升。但是當前教師的閱讀指導活動缺少一定的擴展和延伸,導致幼兒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得不到應有的要求,強調幼兒對閱讀方法、閱讀技巧、閱讀價值等知識的掌握,但是卻忽略了幼兒動手能力、探究能力、科學思維的引導和提升,這違背了科學繪本與體驗式閱讀指導的教學初衷。
二、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策略
(一)抓取核心,精心設計
在《蚯蚓的日記》這本科學繪本中,因為其中涉及的故事內容很多,教師在開展體驗式閱讀指導時,首先要選出3-4篇日記引導幼兒進行精讀,其余的可以在課余時間閱讀和研究。通過對這幾篇日記來重點分析故事線索、情節(jié),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猜想和驗證,從而實現學生閱讀思維和科學思維的提升。
以《蚯蚓的日記》這篇為例,教師可以分為不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實現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的有效指導。
1.集中式閱讀指導。
教師可以針對這篇日記的內容向幼兒提出問題,在抓住核心之后,教師要針對這幾篇重點閱讀日記來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科學性,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散思維,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體驗式閱讀。比如向幼兒提問:蚯蚓想要教蜘蛛鉆地,那么蜘蛛學得會嗎?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幼兒通過猜想、體驗、驗證,最終得出結論、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幼兒答案,否則幼兒對科學的理解和記憶不深刻。
2.家長參與式指導。
針對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指導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將家園合作作為指導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的指導教學之后,給幼兒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中要強調家長的參與價值,比如說讓幼兒通過對蚯蚓的觀察來寫一篇記錄日記,幼兒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這一課后作業(yè),通過家長參與來提高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指導的效率。
(二)重視探究,鼓勵體驗
在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模式下,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給幼兒提供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為幼兒創(chuàng)設相關的科學探究和閱讀體驗的環(huán)境,并且不斷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指導中重視探究體驗的重要價值,鼓勵幼兒積極體驗。這就是陶行知提出的“在‘做中‘學習”的教育內涵和價值。
例如:在《蚯蚓的日記》這本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多渠道指導的途徑,除了借助教學設備等對繪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之外,還可以開展實踐性的閱讀指導方式。
1.多渠道指導之實踐性指導方式。
教師在閱讀指導活動的設計中可以準備一些真正的蚯蚓帶到課堂上,并且準備一些教學用具,例如放大鏡等,讓幼兒能夠真正感受到蚯蚓的外觀特點、行為習性等,促使幼兒通過真實的感受加強對蚯蚓的直觀認知,之后再對繪本內容進行閱讀指導,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幼兒與繪本內容之間的距離感。
之后在接下來的實際指導閱讀中,教師為了讓幼兒體驗和理解蚯蚓的習性和特點,教師可以讓幼兒模仿蚯蚓的行動方式,讓幼兒只依靠身體扭動來模仿蚯蚓活動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讓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知識,即蚯蚓是無脊椎動物。
2.多渠道指導之繪畫性指導方式。
針對《蚯蚓的日記》這本科學繪本,教師除了用上述的模仿和實踐的方式來進行體驗式閱讀指導外,還可以讓幼兒對蚯蚓的觀察記錄以繪畫的形式來進行,在繪畫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充分體現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幼兒將繪本閱讀后的感受以及對蚯蚓的了解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來考察幼兒的觀察能力與細心水平,檢測幼兒是否通過這本科學繪本學習到了一些知識,同時也是檢驗教師體驗式閱讀指導效果的有效方式。
(三)整合資源,拓展體驗
在科學繪本的體驗式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yōu)化,以尋求資源之間的有效配合,為幼兒的體驗式閱讀提供更多的形式和平臺,從而為幼兒延伸更多的拓展體驗的平臺。因為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和家長可以在開展閱讀指導之前,自己先進行體驗,也可以在活動完成后進行延伸體驗,全方位、多角度地保證幼兒的體驗式閱讀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并且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在《蚯蚓的日記>這本科學繪本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體驗式閱讀指導方式相結合,來推動幼兒科學繪本的有效教學。
1.家長參與式閱讀指導。
教師可以在開展閱讀指導活動之前,讓家長陪伴幼兒親自找蚯蚓、挖蚯蚓、養(yǎng)蚯蚓等,并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對蚯蚓的變化和習性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真正開展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指導活動時,教師的指導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集中式閱讀指導。
在閱讀指導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繼續(xù)對蚯蚓的生活進行記錄,不斷地在《蚯蚓的日記》中添加新的內容,同時對于自己不理解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探究,拓展幼兒的課堂延伸體驗,在閱讀和體驗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推薦幼兒去閱讀一些相關的科學繪本,不斷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為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教師通過對幼兒集中式閱讀指導的方式,對前期家長參與式的閱讀指導進行補充和優(yōu)化,提升幼兒對科學繪本內容的認知程度,擴寬幼兒的知識領域,從而為實現科學繪本體驗式閱讀指導的教學價值提供有利的幫助。
三、結語
綜上所述,縱觀當前教育趨勢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繪本下的體驗式閱讀指導模式在教學中越發(fā)被廣泛應用,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科學繪本的應用價值和體驗式閱讀指導的教學目標,通過有效的策略加強幼兒的閱讀體驗,在有效的閱讀體驗中提升幼兒閱讀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方巧芬.閱讀繪本學寫日記——《蚯蚓的日記》繪本讀寫一體課教學研究[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5(10).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