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婭 范艷黔 雷英 胡珂 李倫 徐溧婕 李敏
【摘 要】目的:探究集束化護理措施對腎移植術后患者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住院期早期康復的效果觀察及分析。方法:選擇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行腎移植術治療的患者54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7例,予以對照組常規(guī)ICU治療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措施,對比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各項臨床治療指標(ICU留住時間、綜合征發(fā)生率、生活與運動功能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ICU的腎移植術后患者早期應用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身心狀況,促進康復。
【關鍵詞】ICU腎移植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腎移植手術是目前治療腎功能不全終末期患者首選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院近年來相關移植手術中開展例數(shù)最多的移植手術,隨著手術技能的成熟,我院目前還開展了機器人腎移植術。早期康復護理越來越深入人心,大量的證據(jù)顯示,移植腎早期功能與長期存活密切相關,我們對腎移植術后患者給予早期康復功能鍛煉,可顯著提升治愈率,調(diào)整身心狀態(tài),改善生存治療,幫助其盡早回歸社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腎移植術后患者54例進行研究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前一般狀況、術前透析治療時間、組織配型、移植腎熱缺血時間、冷缺血時間及術后免疫抑制劑方案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均為P > 0.05) ,術后均在2至4小時內(nèi)成功脫機,在ICU期間無再次插管,住院對照組27例患者,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齡33.6歲。研究組27例患者,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齡32.6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風險評估,健康教育,常規(guī)治療護理,心理護理等,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康復護理術后6h開始進行,具體步驟如下:第一階段(術后6h):指導患者進行雙上肢的的主動及被動運動,①手指:手心相對,搓手一分鐘(20次);握拳→伸張手指(20次);左右手依次牽拉另一側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三遍。②腕關節(jié):腕關節(jié)背伸、屈曲、橈偏、尺偏各20次。③肘關節(jié):肘關節(jié)屈→伸、旋前、旋后各20次。④肩關節(jié):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nèi)收、外展,內(nèi)旋、外旋各20次。第二階段(術后8h):指導患者進行雙下肢的的主動及被動運動: ①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背伸、趾屈、內(nèi)翻、外翻各20次,連起來做繞環(huán)動作10次。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左右各20次。③直腿抬高鍛煉:左右各20次。第三階段(術后6-10h):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 :①指導患者做深呼吸、縮唇呼吸運動,每天做3次,每次20分鐘。②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后,指導并教會患者四步有效咳嗽法。③指導患者吹氣球或使用呼吸訓練器來鍛煉肺功能。第四階段(術后6-24h):指導患者體位的改變: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從床頭抬高30°臥位→半坐臥位→坐于床旁→床旁站立→床旁坐輪椅→床旁行走。第五階段(術后10-24h):除給予患者肢體功能鍛煉外,還給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如刷牙、吃飯、穿衣等。隨時間以及患者的耐受能力逐漸加強上述活動直至患者轉出ICU,所有活動均應循序漸進,均不引起患者生命體征的明顯變化及傷口的疼痛。具體詳見表1。
1.3 觀察指標比對兩組ICU留住時間,以及ICU綜合征發(fā)生情況。
2 結果
2.1ICU留住時間情況對照組ICU留住時間平均為2.3d,高于觀察組3.1d,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2 術后短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照兩組術后短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如表2
3 討論
腎移植患者在術后早期因手術應激、麻醉等因素存在較大風險,并發(fā)癥也較多,在手術后早期體內(nèi)存在嚴重的內(nèi)環(huán)境紊亂,情況復雜,因此術后早期ICU監(jiān)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患者或家屬,在ICU都過分依賴于我們的工作人員,而腎移植術后早期康復指導訓練是腎移植術后病人恢復身體各項功的關鍵,因此在臨床護理中要有計劃地對病人進行全程康復教育,督促實施,讓病人了解康復知識,掌握康復訓練技巧,積極配合,持之以恒地進行正確訓練。多項研究表明,通過對腎移植術后的患者進行研究,得出術后的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狀況,早期康復鍛煉能有效避免此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6]。更有學者提出腎移植受者出現(xiàn)心血管事件的幾率與其運動能力成反比[7]。
目前,深入的研究工作還在繼續(xù), 我們的數(shù)據(jù)并未能取得患者在出院后的生活質(zhì)量,希望我們能在將來的研究中可以更加規(guī)范以及更多的收集到相關數(shù)據(jù),以強有力的證據(jù)來支撐早期康復功能鍛煉對腎移植病人的康復是有效的,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患者更快地解除病痛,恢復健康,讓腎移植的護理方案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趙文汝,霍劍菲,王錚,等.肢體多功能訓練箱的設計及臨床適應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39):7675-7678.
石斌.腎移植患者并發(fā)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09):137.
殷艷,穆燕.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對親屬供腎移植術供體及受體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01):91-92
王黎,張曉萍.活體腎移植親屬供腎影響因素的質(zhì)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8):28-30.
劉艷紅.腎移植患者的術前術后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0(16):131.
葉麗玉,鐘劍青,蘇翠玲.腎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20):244-245,257.
Zelle DM,Corpeleijn E,Stolk RP,et al.Low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1,6 (4):89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