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燕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以幼兒為本的思想被放在了越來越突出的中心地位。教師應深入幼兒生活,聆聽幼兒的心聲,觀察幼兒的行為,敏感捕捉課程資源,給予幼兒足夠的支撐,生成真正出自幼兒內心需要的課程。
關鍵詞:發(fā)現(xiàn);捕捉;巧予;推進;拓展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倍磐壬f:“教育即生活?!蹦敲次覀兊慕逃n程呢?所有的生活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育課程嗎?或者說,生活中的一切都適合做孩子的課程嗎?都是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發(fā)展的課程嗎?我覺得那不一定。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以幼兒為本的思想被放在了越來越突出的中心地位,我們的課程應從兒童中來,再到兒童中去。
一、深入幼兒,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
虞永平教授說:“課程就在幼兒的生活中,就在幼兒的行動里,就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蔽绾螅崎e散步中,一群孩子圍蹲在花壇邊,原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只蝸牛。面對呼啦圍上的孩子,蝸牛好像害羞似地將頭縮進軀殼。孩子們紛紛討論起蝸牛……“請小蝸牛到我們班來做客吧!”小朋友推選細心的小冬把蝸牛帶到了教室。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創(chuàng)造力的開始。看到孩子們饒有興趣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想著以蝸牛為線索生成一個課程,讓幼兒進一步探索和發(fā)現(xiàn),但到底適不適合作為我們的課程,還要看孩子的興趣能持續(xù)多久。
二、樂意傾聽,捕捉幼兒的需求點
孩子的話題多而不定,教師需要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善于分析、猜測幼兒的內心,捕捉真正出自幼兒內心需要的課程生成點。有了蝸牛,孩子們的話題明顯集中到了蝸牛上。從孩子們的交談中看出來很多孩子都見過蝸牛,但對蝸牛并不了解,而現(xiàn)在蝸牛的“吃飯問題”“居住環(huán)境”對他們來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讓孩子們主動去探尋自己需要的答案,親身去經(jīng)歷、體驗。那就讓我們一起“尋找蝸?!保桂B(yǎng)蝸牛,讓幼兒在喂養(yǎng)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三、順勢而為,巧予幼兒支撐點
去哪里找蝸牛呢?我和孩子們商量后決定,回家后和大人一起去捉蝸牛。第二天,孩子們把蝸牛帶來了,并且興致勃勃地談起了自己抓蝸牛的經(jīng)歷。根據(jù)交流的結果,孩子們初步了解了蝸牛喜歡生活在潮濕陰涼的地方。孩子們用帶來的容器,美工區(qū)的材料給自己的蝸牛建了個美麗的家。那么“潮濕陰涼”的生活環(huán)境怎樣創(chuàng)造呢?孩子們看中了教室后門口的那個角落,那邊需要整理一下,我和保育老師馬上協(xié)助他們?yōu)槲伵W髁恕安疬w工作”,“蝸牛小區(qū)”落成。孩子們把自己的早點:餅干、蘋果等喂給蝸牛。蝸牛會不會吃掉這些食物呢?科學活動“蝸牛吃什么”就應運而生了。
第二天,孩子們發(fā)現(xiàn)餅干、蘋果還在,而放在里面的菜葉卻多了“鏤空的花紋”。牛牛說:“蝸牛不喜歡吃餅干和蘋果,喜歡吃青菜?!蹦浅饲嗖?,蝸牛還喜歡吃什么呢?“老師,你去百度查一下吧!”百度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原來蝸牛為雜食性動物,以素食為主,食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甜的也喜歡吃,所以蝸牛也吃蘋果,放的蘋果看起來沒動,是因為蝸牛吃得少,看不出來,孩子們恍然大悟。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而老師在旁邊觀察孩子,陪伴孩子,適時給予支持,這就是老師的價值所在。
四、勤于思考,推進幼兒的發(fā)展點
隨著探究的深入,孩子們的問題越來越多:蝸牛有腳嗎?蝸牛的觸角有什么用?蝸牛的眼睛在哪里?蝸牛有牙齒嗎?于是又生成“蝸牛大發(fā)現(xiàn)”的活動。我把孩子們的問題做成一張思維導圖,孩子們自己選擇圖中喜歡的問題回去和家人討論,希望孩子們能通過這次活動獲得探索的成就感,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五、深刻反思,拓展幼兒的知識點
孩子的探索出乎意料,他們在爭論:蝸牛到底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敵人?我們又生成社會活動“蝸牛和我們”,一起探討蝸牛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系?!拔伵O矚g吃農民伯伯種出來的蔬菜,是害蟲。”“必勝客的蝸牛很美味!營養(yǎng)也好!”我告訴孩子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它是害蟲,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價值?!焙⒆觽冊谧灾魈骄康倪^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知道辯證地看待問題,在與同伴交流、分享,甚至是爭執(zhí)中體驗著探索帶來的快樂。
六、自主環(huán)創(chuàng),呵護幼兒的創(chuàng)新點
臨近畢業(yè),孩子們把蝸牛送回了草叢,大家決定把教室里的“蝸牛小區(qū)”留下。蝸牛沒有了,用水彩筆和油畫棒來畫蝸牛、橡皮泥捏蝸牛、用報紙做蝸牛,紙漿蝸牛、麻繩蝸牛……平面的、立體的,孩子們還把“蝸牛小區(qū)”叫作彩虹蝸牛園。蝸牛園里發(fā)生著《蝸牛和黃鸝鳥》的故事,他們帶著頭飾,盡情享受自編、自演的快樂。
一個生成的課程始于偶然,卻成于老師的有心和智慧。這個探索蝸牛的活動,我沒有像以前的科學活動一樣,先讓幼兒觀察外形特征,再了解生活習性、爬行方式等,而是認真地去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的聲音,找到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點,讓幼兒自主探索,共同探討,適時給予幼兒知識、材料和環(huán)境的支持,完全以幼兒為中心?!拔伵!钡恼n程暫時已經(jīng)結束,但是孩子們需要時我們還可以繼續(xù)探究。
“一日生活皆課程”,我們教育者只要深入幼兒生活,聆聽幼兒的心聲,觀察幼兒的行為,敏感捕捉課程資源,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給予幼兒足夠的支撐,那么一定會生成真正以幼兒為本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鐘昭華.祝賀與希望[J].幼兒教育,1982(1).
[2]朱愛武.幼兒園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J].學前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