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經薇 劉曉
摘要:基于現(xiàn)有研究,從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的心理調適內涵、心理調適作用機制等方面,構建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框架,闡述影響選手心理波動的關鍵因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路徑。心理調適實施過程要注意區(qū)分不同競賽階段選手的認知評價,從賽前、賽中和賽后三個階段入手,根據不同階段選手的具體心理需求,使用適當?shù)男睦碚{適方法,從而更好地解決選手已有的心理問題,提升心理技能。
關鍵詞: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ABC理論;認知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5-0056-06
職業(yè)技能大賽作為職業(yè)教育健康發(fā)展的助推器,對完善我國人才培養(yǎng)結構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10年7月,教育部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實施路徑之一便是深化職業(yè)技能競賽。大賽的開展得到各地職業(yè)院校的大力支持。
近幾年,職業(yè)技能大賽的相關研究成果大幅增長。學術界不再局限于選手技能水平研究,而開始將研究視野投射到選手心理因素對競賽的影響上。在理論研究方面,趙堅、謝利蘋等探討了選手在競賽期間的心理問題種類,心理問題對競賽帶來的影響以及產生原因[1-2];張如意、王寧等認為,心理訓練、心理調適能夠給予選手一定幫助,強調需要在多方面培養(yǎng)選手的心理品質[3-4]。在實證研究方面,徐大真、徐明等通過田野調查等方式分析了選手不同時期的心理問題類型及表現(xiàn)程度[5-6];楊玉蘭、唐立等通過對選手進行心理干預評估了心理調適和心理訓練對選手心理影響的效果[7-8]。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已梳理出選手在競賽期間心理問題的種類,明確了心理調適和訓練對選手的重要作用,但仍未觸及“影響選手心理波動的關鍵因素究竟是什么?”這一本質問題,使得我國職業(yè)教育對參賽選手的心理調適、訓練策略未能尋找到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支撐點。隨著選手心理壓力問題日益凸顯,心理素質穩(wěn)定程度將直接影響選手在賽場上技能水平的發(fā)揮[9]。參賽選手心理調適機制的構建工作刻不容緩。
一、參賽選手心理調適的內涵界定
心理調適又稱心理調節(jié),是現(xiàn)代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個體適應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調適不僅可以維持個體的心理平衡,還可以改善個體不良心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個體身心發(fā)展。
迄今為止,學術界并未對心理調適的內涵作出統(tǒng)一的概念界定,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內容和功能兩個方面。一部分學者從心理調適內容出發(fā),界定心理調適是對個體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過程進行改造的調節(jié)過程。詹尼弗(Jennifer E)認為運動員的心理調適是通過自我談話、意象等方式促進心理技能提升的過程[10]。郭曉飛將心理調適定義為調整個體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調節(jié),其核心在于培養(yǎng)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質的過程[11]。有學者認為,心理調適是對個體的自我規(guī)劃、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評價的強化過程,旨在培養(yǎng)個體的自我管理能力[12]。學者普遍認為,心理調適是使個體更好地應對和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過程。還有學者對個體應對其能力范圍外的認知和行為進行研究,認為心理調適在內在與外在的特定環(huán)境需求存在獨特的不平衡[13]。孫錢章認為,心理調適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能夠促使個體積極主動地適應和調節(jié)外界環(huán)境[14]。而崔景貴、丁海萍等認為心理調適是對選手在賽前、中、后期心理問題和低心理技能的改善,是幫助選手形成積極認知,促使選手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提升選手有關競賽心理技能的重要途徑[15-16]。可見,多數(shù)學者對心理調適的定義是以內容或功能價值為導向,內容較為寬泛,未涉及核心概念,對心理調適的作用過程缺乏關注,但對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的心理調適研究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即可以從參賽選手的“認知”與“自我”出發(fā)明確心理調適的內涵。
認知是個體對自我和周圍環(huán)境的知覺和評價,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是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17]。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對環(huán)境、他人和自我的認知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選手心理問題和低心理技能的產生,很可能是受到其對環(huán)境和自我評價的影響?;诖?,得出本文的研究假設:對參賽選手的心理調適若直接作用于個體的認知評價,則能夠達到改善其心理問題和提升低心理技能的目的。由此,基于認知視角,可將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的心理調適定義為:針對選手在競賽全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對選手自身和周圍環(huán)境的重新審視來調適其已有的對人或事物的評價,從而改善選手的心理問題,提升與競賽相關的動機、自信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技能的一種有效措施。
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的內涵外延還應包括以下維度。首先,選手的心理狀態(tài)應涉及競賽的全程。其次,心理調適的內容是心理問題和心理技能,而心理問題包含了對人和事的評價問題和外在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問題,心理技能包含了同競賽相關的心理品質及自我控制能力。再次,心理調適的關鍵是讓選手意識到已有認知評價并重新審視評價,通過再評價的方式形成有利于自我發(fā)展的評價。最后,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的目的是緩解選手的心理問題,強化選手相應的競賽心理技能,為競賽的平穩(wěn)發(fā)揮做好心理準備。
二、參賽選手心理調適的作用機制
心理調適的作用機制是幫助個體明確其心理問題來源和認知評價類別,引導個體明確具體的不合理評價,幫助個體對在自我、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不合理評價進行認知重構,積累積極評價經驗,從而提升個體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是選手或他人通過使用一系列的心理學方法,幫助選手強化或改善評價,建立自我對競賽的正確認識,進一步促進選手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這個過程依賴選手的認知形成和變化,可結合ABC理論來詳細闡述心理調適的作用機制。
(一)認知視角下參賽選手心理問題的成因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ABC理論,該理論從認知的視角詮釋了個體情緒產生的過程。埃利斯認為,ABC理論存在的前提是個體具有自己的目標G(gold)。而個體在為追求G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多種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當A出現(xiàn)時,個體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某種認知B(belief),由于B的形成,促使個體產生相應的情緒和行為C(consequence)[18]。
ABC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個體在追求目標遭遇外界激發(fā)事件時,A只是決定個體情緒行為產生的間接原因,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則是個體對待該事件所生成的認知B。例如,兩名參賽選手遭遇同樣的激發(fā)事件“訓練績效經常不達標”,導致了他們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在總結時,甲認為自己很笨,能力不行,不適合參加比賽,而乙則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為了獲得更好的績效繼續(xù)努力練習,爭取提升能力??梢?,錯誤、非理性的認知和信念使個體情緒低落,感到自卑,導致不適當?shù)那榫w行為甚至出現(xiàn)心理問題;正確的認知使個體形成合理的信念,沒有出現(xiàn)不當?shù)那榫w行為和心理問題。而該理論對應的合理情緒療法強調要以理性控制非理性認知,以合理思維代替不合理思維的方式,幫助選手改變認知,以減少由非理性認知帶來的心理問題,提升心理技能。
由此可見,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技能的高低及所有心理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對自己、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事物認知的影響。
(二)ABC理論在參賽選手心理調適中的作用機制
能夠激發(fā)選手心理變化的事件可分為賽前、賽中和賽后的激發(fā)事件,選手會因此形成某種評價。這種評價若存在不合理性,則會導致選手的心理問題和低心理狀況的出現(xiàn),這時就需要對選手進行心理調適。為了清楚地表示以ABC認知理論為核心的心理調適過程,筆者構建了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調適作用機制框架(見圖1)。
1.明確選手認知類別
心理調適能夠幫助選手找準心理定位,把握心理問題的來源。心理調適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并不是個體的愿望,而是能夠促使愿望達成的心理因子,這個心理因子就是個體的認知。認知包含個體對自我、他人及周圍環(huán)境和事物的評價。例如,改變選手的焦慮并不是心理調適的真正目標,它只是一種愿望,而真正的目標是改變選手出現(xiàn)這種焦慮之前所形成的對某一激發(fā)事件的某種認知評價。心理調適最初幫助選手意識到他的心理問題源自其認知本身,而非他人或外界環(huán)境。個體面對某種激發(fā)事件時會形成某種評價,由于個體已有經驗的不同,不同個體對同一事件會形成不同的評價。如果經驗不足,個體就無法對激發(fā)事件進行正確評價,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產生[19]。心理調適幫助選手明確其評價類別,明確這種評價是個體對自我、他人和環(huán)境的消極評價。在幫助選手明確心理問題來源和評價類型的過程中,選手又形成了關于自我、他人和環(huán)境的意識與評價的經驗。這種經驗將進一步幫助選手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競賽心理技能的需求程度,讓選手能夠明確自信等心理技能應達到何種程度才能使自身心理平衡。正確的心理調適能夠幫助選手明確目標和愿望,幫助選手更好地認識心理問題來源和明確認知類別。
2.引導選手進行認知重構
認知重構是個體在原有事件基礎上,重新對原有事件和已有認知進行再分析評價,形成新的認知評價的過程[20]。心理調適能夠引導選手對已有認知評價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不合理評價,重新構建有利于心理平衡的積極認知評價。明確評價類型后,心理調適會進一步引導選手反思其評價的出錯點,在出錯點上重構認知。例如,選手在訓練時成績低于對手,認為自己技不如人,喪失了自信,導致情緒低落。這種心理是一種激發(fā)事件,喪失自信和情緒低落是心理問題影響的結果。認知重構有兩個作用:一是使選手接受其評價是不合理的;二是使選手接受新的認知評價。假如選手意識到他的評價是不合理的,認知重構會通過建立相關的新評價來取代這種行為,直到選手接受不合理評價的存在,心理調適正式開始對選手真正的評價錯誤點進行認知重構,而認知重構過程并不能立即實現(xiàn)個體的愿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消除不合理評價需要經過“重構—再重構”的過程,幫助選手的認知從“我缺乏相應的能力”轉變?yōu)椤拔抑皇菭顟B(tài)不對,才沒發(fā)揮好”、“場地是對手的,我們沒有對手熟悉”等認知評價。雖然選手只是對自我評價不合理,但是幫助選手在自我、他人和環(huán)境三方面進行認知重構,構建不同類型的認知來淡化和替代原有的認知,或許能更有效地幫助個體消除不合理評價。在認知重構的過程中,個體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并且思維、概念形成等多種心理品質參與其中。這些品質調動個體心理防御機制幫助其進行認知轉變,達到心理需求[21]。而個體的心理品質又受到家庭、社會文化、個人經歷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個體在心理調適過程中,其接受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都會存在差異。因此,在幫助個體進行認知重構時,要根據他們的心理品質在調適方法和形式上仔細考量。只有適合的方法、形式和言語,才能幫助個體對激發(fā)事件重新進行定義,構建積極認知。因此,心理調適可幫助選手發(fā)現(xiàn)并接受其不合理認知,通過認知重構形成積極認知,消除心理問題,改善選手較低的心理技能。
3.培養(yǎng)選手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在幫助個體的過程中,心理調適可教會個體如何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培養(yǎng)了選手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自我心理調適是當個體在遭受挫折或失敗后,借助一種或多種心理防御機制自主改變或強化自己的目標,降低或強化自己的期望值,使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行為活動適應于主、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減輕心理沖突、恢復心態(tài)平衡的心理調節(jié)過程[22]。換句話說,當因個體面臨消極激發(fā)事件出現(xiàn)負性情緒反應時,他能夠正確認知并對其表現(xiàn)進行調節(jié),這個過程不需要他人的幫助,也能保證不出現(xiàn)心理問題。個體在接受心理調適進行認知重構的過程中,會主動學習在面臨這種環(huán)境時該想什么、做什么才是對他有利的,那么他可能將形成同等情境下的人生態(tài)度[23]。個體接納并內化心理調適傳遞的對事物的正確評價,形成了某種人生態(tài)度,整個過程成為個體的過去經驗之一。當個體再次面臨某種不利情境時,這種經驗會幫助他對現(xiàn)有情境進行評價并維持心理平衡,這種情境下的良好心態(tài),又將進一步豐富他的認知評價經驗,如此往復,這種認知評價經驗的堆積能夠促進個體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的增長。例如,選手在賽前獲得了對某一事件的認知評價經驗,學會了如何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動機等,這種經驗能夠幫助其在賽前自主調節(jié)不合理信念,或保證其直接形成合理的評價。隨著經驗的積累,選手能夠很好地對消極事件進行定位,也能在面臨賽中和賽后挫折時形成更為合理的認知評價。
綜上所述,以認知為核心的心理調適能夠幫助選手明確認知類別,定位具體的不合理評價并使其接納,進一步引導其重新構建有利于心理發(fā)展的認知評價,提升選手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其對自我、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認知評價中的自我調節(jié),解決心理問題及提升心理技能。
三、參賽選手心理調適的實施路徑
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具備雙重身份,既是在校學生,也是參賽選手。他們要經歷的是長期、高強度的訓練,其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會明顯大于普通學生。許多選手在訓練初期還保持著相對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但無法保證所有選手在長期的訓練和參賽過程中能夠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為此,各大職業(yè)院校的心理調適訓練要早于技能訓練,并應將心理調適作為長期性的心理建設工程。
(一)賽前階段
在賽前階段,選手的心態(tài)會隨著技能成長及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大多數(shù)學校會選擇在技能大賽前對選手進行集中訓練,指導教師按照實際訓練成績制定最終參賽選手名單。選手可能會有“我如果不能被選入比賽,這段時間的努力就白費了”、“我一定要進入比賽,進不了就什么都沒有了”等想法。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消除不合理評價,并教會其如何完成自我心態(tài)的轉變。在訓練中,學生還可能面臨多次失敗的情況,會出現(xiàn)“失敗這么多次,老師肯定不會選我”、“總不成功,我不適合參加比賽”等自我評價。指導教師可使用目標設置訓練,使選手通過完成分項任務逐步增強成就動機。
最終,總會有學生無緣比賽。這些學生心中難免有所不甘,有的學生會出現(xiàn)“憑什么不選我,老師對我有意見”等想法。這需要心理教師和指導教師對落選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心理教師可使用三欄目技術①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重新評價。指導教師要詳細說明淘汰理由,總結訓練得失,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消沉低落的學生甚至會認為“我真差勁,比賽名額沒拿到,學業(yè)也荒廢了”。這需要心理教師給予言語激勵,引導他們正確總結訓練過程中的收獲。指導教師也要盡量總結選手在訓練期間的優(yōu)點,避免過多涉及缺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參賽選手的技能水平普遍穩(wěn)步上升,但有的選手技能水平也會停滯不前,出現(xiàn)“高原現(xiàn)象”。這會使選手認為“練習這么長時間水平都沒有提高,我肯定拿不到獎項了”。心理教師可使用表象練習,幫助選手建立成功情境的表象,并讓選手意識到技能水平雖然暫時沒有提升,但現(xiàn)有水平已經達到競賽標準,以此增強選手的信心。同時,由于訓練形式單一,選手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飽和”的現(xiàn)象,對訓練開始厭煩。指導教師應讓選手休息一段時間,心理教師可以使用放松訓練來減緩選手的煩躁感。
(二)賽中階段
賽中階段的心理調適應放在臨賽前,內容是與臨賽前相關的心理狀態(tài)調適,以建設心理防線。在此過程中,選手較為典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克拉克現(xiàn)象”,如許多選手連續(xù)兩年參加大賽,在臨賽時可能會出現(xiàn)“我上次得了一等獎,這次若拿不到一等獎,肯定會被人嘲笑”、“我上次因為某原因失敗了,這次很害怕再出現(xiàn)同樣的情況”等想法。心理教師不僅需要使用言語技術和三欄目技術引導選手進行思維變換,還需按照ABC理論的流程引導選手進行認知重構。
除了存在“克拉克現(xiàn)象”的選手,在臨賽期間沒有競賽經驗的選手可能有擔心出現(xiàn)意外的想法,如“雖然平時練得好,但是我很怕突然出現(xiàn)某種不好的情況”等。心理教師需在賽前使用目標設置訓練盡量幫助選手建設一道能夠抵御各種意外情況的心理防線。教師應根據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和困難做好應對計劃,以防在比賽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時選手束手無策。由于賽場環(huán)境的不可控性,如攝像師、裁判等工作人員的走動或其他選手發(fā)出較大聲響,易使選手被外界環(huán)境影響,在臨賽訓練中,教師應使用心理技能訓練中的注意力訓練,提高選手抗干擾的能力。
在組織選手進行不同場地的拉練和模擬訓練時,有的選手可能會受其他學校選手的影響,產生“我和別人差距那么大,我肯定會輸”等想法。這時,除了強化選手已有的技能,教師還需幫助選手建立其他類型的認知評價來替換現(xiàn)有的認知評價,分散其對原評價的注意力。教師可使用他人在這方面如何考量并且成功的案例,組織選手進行集體討論,通過具體示例激發(fā)選手對自身的思考,轉變關注視角。
(三)賽后階段
比賽結束并不代表選手的心理調適就此結束。賽后選手會因比賽成績產生不同的認知評價,對選手需按現(xiàn)實情況和心理情境分類進行心理干預。對于獲獎且心情愉悅的選手,指導教師和心理教師需開展會談,除了祝賀他們取得優(yōu)異成績外,還要防止其在對自我和環(huán)境的評價方面形成過高評價。對于未獲獎和比賽結果與預期不一致的選手,很大程度上會形成對自我的消極評價,認為“我沒有拿獎,同學和老師肯定覺得我很沒用”。這時,需要心理教師以真誠的態(tài)度表達對選手的尊重,從行動上讓選手意識到暫時的失利并不會影響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對他們的認可。同時,對于這類參賽選手的同學、班主任和父母,指導教師也要說明情況,并進行語言和態(tài)度上的指導。對于比賽結果非常不理想的選手,應當引導其重新構建對自我的積極評價,防止因失敗而自卑;也可以組織一場會談和團體輔導,引用生活中的案例,使他們能夠以更加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失敗與不如意;應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引導其進行自我反思,可以使用三欄目技術讓選手重新審視他人和環(huán)境。
綜上所述,針對參賽選手的心理調適,需從自我、他人、環(huán)境等不同類別評價進行干預。整個過程將有助于選手提升他們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助力選手的心理與技能發(fā)展。雖然筆者根據心理調適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實施路徑,但個體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連續(xù)的過程,對于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的心理調適,除了尋求有針對性的培育方法外,還需考慮其系統(tǒng)性、連貫性及與技能訓練的匹配性。研究者的視野應不斷擴展,挖掘更多潛在的、具有影響力的心理影響因素,設計更加合理且符合職業(yè)院校現(xiàn)實情況的心理訓練方案,并嘗試投入實際訓練,幫助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更好地應對賽前、賽中及賽后的各類情況,使選手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比賽。
注釋:
①三欄目技術是逐步引導個體通過文字呈現(xiàn)的形式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主要包含隨想、認知失真、合理思想等三部分。
參考文獻:
[1]趙堅.職業(yè)技能大賽前參賽選手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方法探討[J].職業(yè),2011(17):81-82.
[2]謝利蘋.職業(yè)技能大賽中心理問題的分析及對策[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4):112-115.
[3]張如意,徐大真.心理訓練對世界技能大賽的作用研究[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4(2):88-91.
[4]王寧.職業(yè)技能大賽選手的心理調節(jié)研究[J].職業(yè),2016(18):42-43.
[5]徐大真.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選手的心理技能訓練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10):40-44.
[6]徐明.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烹飪專業(yè)國賽集訓隊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5(18):66-68.
[7]楊玉蘭.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因技能大賽失敗導致一般心理問題咨詢一例[J].校園心理,2012(6):423-426.
[8]唐立,張莎.團體輔導對提升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參賽選手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2):57-59.
[9]李艷,徐大真.世界技能大賽選手心理訓練模式研究[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5(1):71-74.
[10]Jennifer E Carter, Stephen Graef. Mental Skills for Endurance Sports[M]. Berli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6-15.
[11]郭曉飛.心理調節(jié)的原理和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5.
[12]Xue Wang. Analy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elf-Management[A]. In:Wenjiang Du(eds.).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C]. London:Springer,2014:537-543.
[13]Ying He. The Study on Sport Psychological Skills and Coping Styles of High-level Wrestling Athletes[A]. In: Xu J, Fry J, Lev BandHajiyev A(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C]. Berlin Heidelber:Springer,2014:327-334.
[14]孫錢章.實用領導科學大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22.
[15]崔景貴,黃亮.職校生技能競賽的心理分析與策略[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17):73-78.
[16]丁海萍,許朋朋.職業(yè)院校技能競賽選手心理技能訓練對策[J].高教學刊,2018(19):170-172.
[17]喬納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8.
[18]Ellis A.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J]. Journa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91(3):139-172.
[19]Ellis A.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Beliefs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990(8):221-233.
[20]Ziegler D J. The Possible Place of Cognitive Appraisal in the ABC Model Underlying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1(3):137-152.
[21]姚樹橋,孫學禮.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1-62.
[22]郭然.自我心理調適[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1-3.
[23]Ellis A. Overcoming Resistance: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with Difficult Clients[M]. New York: Springer,1985:332.
(責任編輯:張維佳)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r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or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TANG Jing-wei,LIU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