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道連·格雷的畫像》三個中譯本修辭格翻譯對比分析

      2020-06-07 14:45:14古珊珊
      文教資料 2020年36期
      關鍵詞:修辭格對比分析

      古珊珊

      摘 ? 要: 《道連·格雷的畫像》是奧斯卡·王爾德唯美主義的代表作。王爾德的語言精鏤細刻、辭采斐然,妙語麗句俯拾皆是。本文從李家真譯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黃源深譯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和鄭曉園、魏文峰譯本(花城出版社,2014)著手,選取原著中十三種修辭格例句,對比分析書中不同的修辭格翻譯,歸納和豐富修辭格的翻譯方法,分析王爾德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唯美主義思想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為中文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格外譯提供參考。

      關鍵詞: 《道連·格雷的畫像》 ? 修辭格 ? 對比分析

      1.引言

      《道連·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是英國戲劇家、小說家、唯美主義代表人物、十九世紀英國(準確來講是愛爾蘭,但當時由英國統(tǒng)治)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作品。該作品最早于1890年7月在美國《利平考特》雜志上連載,次年出版單行本?!兜肋B·格雷的畫像》被公認為十九世紀唯美主義的代表作,是“Art for arts sake”思潮在小說方面的完美體現(xiàn)。唯美主義理論的大膽實踐,寓意深刻的奇特構思,隱性的超時代同性戀題材,機俏、睿智、雄辯、富有哲理的對話及似是而非的悖論,構成了這部小說異于其他作品的燦然色彩。在賞析王爾德小說時,分析語言藝術美是體會王爾德審美風格的關鍵,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修辭手法正是語言美感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靶揶o是有策略地運用語言的一種技巧,是語言藝術化的表現(xiàn)形式,是賦予語言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重要手段”。(楠瑩瑩,2012)本文運用語言學修辭理論的研究成果,對比《道連·格雷的畫像》三個譯本中的修辭格使用情況,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再現(xiàn)王爾德的語言藝術美。

      本文研究所依據(jù)的原著是班塔姆出版社(Bantam Books)出版的2005年版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選取黃源深譯本《道連·格雷的畫像》(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李家真譯本《多利安·格雷的畫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和鄭曉園、魏文峰譯本《道連·格雷的畫像》(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三個不同版本做對比,分析不同譯文對修辭格翻譯的處理。

      2 《道連·格雷的畫像》簡介

      年輕人道連·格雷(Dorian Gray)的非凡美貌極大地震撼了畫家巴茲爾·霍爾華德(Bazil Hallward),他為道連·格雷畫下了一幅畫像。通過這幅畫,道連·格雷認識到了自己無與倫比的美,但在亨利·沃頓(Henry Wotton)勛爵的影響下,他開始憂愁容顏衰老后的生活,便許愿用靈魂做交易,讓畫像代他受過,承受歲月的磨礪。他的愿望竟然成真了。在亨利勛爵的引導下,道連窮奢極侈、極盡享樂、隨心所欲、腐朽墮落,甚至為掩蓋自己的罪惡謀殺了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巴茲爾·霍爾華德,但他始終容顏不改,而那幅與他交換靈魂的畫像卻已形容可怖、面容猙獰。道連·格雷想要銷毀記錄了自己罪惡的畫像,當他把刀插進畫像時,刀卻插進了自己的胸前。畫像中的人重新回到了青春盎然、英姿勃發(fā)的模樣,道連·格雷卻已年老色衰、形容恐怖地死去了。

      美貌如初的畫中人與面容陰險的格雷對比鮮明,正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強烈對照。王爾德為之高呼的“為藝術而藝術”,在此情境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肉體會腐朽,藝術之美將永恒。

      3.《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的修辭格

      作為語言的精華所在,文學作品中修辭的運用最考驗作者的語言功底。王爾德正是玩弄文字的高手,在作品中運用修辭是信手拈來之舉。大量修辭方法將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得豐滿鮮活,把各類場景描繪得清麗別致。面對王爾德這樣語言繁復、修辭手法復雜多樣的作品時,翻譯應該格外小心處理,既不曲解原意又用中文再現(xiàn)修辭產(chǎn)生的美感與趣味?!胺g是一種選擇的藝術,譯者應針對譯語讀者在眾多相似表達法中選擇最適切的語言形式,在譯文中創(chuàng)造出等同于原作的交際環(huán)境,取得等同于原作的修辭交際效果”。(趙明,2003)

      本文選取的例子分為單個修辭和多重修辭兩大部分,單個修辭又分為常見單個修辭和小眾單個修辭。常見單個修辭選取了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擬人(personification)、夸張(hyperbole)、反諷(Irony)和典故(allusion)六類修辭的例句做翻譯對比分析,小眾單個修辭則選取了提喻(synecdoche)、矛盾修辭法(oxymoron)、借代(metonymy)、仿擬(parody)、換稱/換喻(antonomasia)、類比(analogy)和悖論(paradox)七類修辭的例句。多重修辭即一句話中帶有不止一種修辭手法,本文選取了五個帶有多重修辭例句的三個譯本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從十三種不同修辭格的三種譯文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還原王爾德典麗繁復的語言美。

      4.修辭格處理對比分析

      4.1常見修辭

      4.1.1明喻(simile)

      明喻是英文作品中常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擴大話語的意義空間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張斌,2008)明喻是顯性的比喻,將as或like表示“仿佛、好像”等意義的詞匯外顯于句子中,直截了當?shù)攸c明本體和喻體二者之間的共性,讓讀者更加直觀地理解。在翻譯時,能否將作者想要表達的相似性如實還原出來,十分考驗譯者的功底。

      (1)“How horribly unjust of you!”cried Lord Henry, tilting his hat back, and looking up at the little clouds that, like raveled skeins of glossy white silk, were drifting across the hollowed turquoise of the summer sky.”(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11)

      黃譯: “‘你太冤枉我了!亨利勛爵叫了起來,把帽子往后一翹,抬頭看那天上小小的云朵,像一團打了結的光滑的白絲線,飄過夏日好似掏空了的青石般的天空。” (黃源深,2010)

      李譯: “‘你這話可太不公道啦!亨利勛爵嚷道,掀了掀帽子,抬頭望向天空里的纖薄白云。白云悠悠流過空闊的夏日碧空,仿佛是纏繞糾結的光潔絲縷?!保ɡ罴艺?,2016)

      鄭、魏譯:“‘你也太不公允了!亨利勛爵嚷起來,往后歪了歪帽子,抬頭望著天上小小的云朵,宛如錯綜卷繞的光滑絲綢,飄過空曠的、青綠色的夏日天空?!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Henry勛爵和畫家Basil之間,Henry在反駁Basil對自己的評價。Henry勛爵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貴族,倡導“青春易逝,及時行樂”。他雖然在反駁Basil的話,但是心情卻是悠閑的、漫不經(jīng)心的,整個場景是美的。在與Basil對話過程中,Henry勛爵一直在逗弄身邊的花花草草,或如此處一般看看天上的云。此處的明喻是把白云比作“白絲”在天空中飄浮,側面反映出Henry心情閑散舒適。黃譯采取直譯,用“打了結的光滑的白絲線”“掏空了的青石般的”作為喻體,讓整體譯文稍顯死板,翻譯痕跡深。李譯和鄭、魏譯的煉詞更優(yōu)美,采取“夏日碧空”“青綠色的夏日天空”這樣的意象和“錯綜卷繞”這樣的詞,一下子就把閑適的場景展示在讀者眼前,和Henry勛爵此時的心情和狀態(tài)兩相映照,凸顯了原作者的比喻用意,也還原了原文的美感。

      (2)“Lord Henry, shutting the door behind her, as, looking like a bird of paradise that had been out all night in the ra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46)

      黃譯:“他夫人像徹夜在雨中度過的極樂鳥,嗖地飛出房間……”(黃源深,2010)

      李譯:“她急匆匆地走出房間,模樣活像是一只挨了一夜雨淋的天堂鳥……”(李家真,2016)

      鄭、魏譯:“她像只整夜被困在雨中的天堂鳥般火急火燎地奔出房間,……”(鄭曉園,魏文峰,2014)

      前文提到勛爵夫人想要打扮艷麗,結果卻“邋遢凌亂”,品味不高,過于俗麗。此處的明喻是把Henry勛爵的夫人比作“天堂鳥”,天堂鳥正是一種色彩艷麗的鳥,意在嘲諷勛爵夫人的奇特穿衣風格。三個譯本都較為忠實地保留了明喻的形式,不過在煉詞上有些許差別。此處的難點在于中文讀者能否理解“天堂鳥”這個喻體,從而理解此處比喻的真正用意。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用天堂鳥羽毛制成的綺麗羽飾在歐洲盛行,被女士們使用。西方讀者讀到此處自然會心一笑,然而缺乏文化背景的中文讀者卻很難領會到此處的用意,三種譯本都未做出任何注解,也未在譯文中體現(xiàn)。筆者認為此處可以采取加注的方式,解釋天堂鳥是一種色彩艷麗的鳥兒,或者采取增譯法,把“a bird of paradise”譯為“色彩艷麗的天堂鳥”,如此中文讀者也能迅速領會到原作者的幽默感。

      4.1.2暗喻(metaphor)

      如果明喻是顯性的比喻,那么暗喻則顧名思義,屬于隱性的比喻,原文并不會直接出現(xiàn)“as或like”這樣的字眼,而是更加含蓄和收斂,有時需要腦筋轉個彎才能反應過來。從二者功能上對比,暗喻比明喻更加靈活、形象,但暗喻的翻譯比明喻更困難一些。

      (3)“At last, liveried in the costume of the age, Reality entered the room in the shape of a servant to tell the Duchess that her carriage was waiting.”(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42)

      黃譯:“最后,現(xiàn)實披著時裝,走進了房間——一個仆人來稟報,說公爵夫人的馬車已在等候。”(黃源深,2010)

      李譯:“到最后,現(xiàn)實終于化身為一名仆役,穿著當今時代的仆從制服走進餐廳,并且向公爵夫人通報,她的馬車已經(jīng)等在門外?!保ɡ罴艺妫?016)

      鄭、魏譯:“最后,披著時裝的現(xiàn)實走了進來。一位仆人走進屋來告訴公爵夫人,她的馬車正等在外面?!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例句是亨利勛爵在姑媽家發(fā)表了一番高談闊論之后,大家正被他的言論著迷,卻被一位仆人破壞了氣氛的場景,仆人的出現(xiàn)把適才仍沉浸于談話中的眾人帶回了現(xiàn)實。于是,王爾德把仆人比喻成“現(xiàn)實”,意在表達隨著“仆人(現(xiàn)實)”的到來,眾人重歸現(xiàn)實之中。從欣賞原文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精妙的暗喻。但若要譯成漢語,則非易事。本文選取的三個譯本都在盡力還原這一暗喻。黃源深的譯文“現(xiàn)實披著時裝,走進了房間”,一時之間容易讓讀者摸不著頭腦。李家真的譯文“現(xiàn)實終于化身為一名仆役”和鄭曉園、魏文峰譯文中的“披著時裝的現(xiàn)實”,雖有把暗喻外顯化、明朗化的傾向,但是表達稍顯抽象。三個譯本對于此句的翻譯,在對原文的忠實與讓讀者理解兩個方面失去了平衡,過于忠實原文易使讀者迷惑,筆者提議采取這樣一種方式,試譯為:“一個穿著制服的仆人走進房間,稟報公爵夫人,她的馬車已經(jīng)準備好了,這終于使人們回到了現(xiàn)實中?!弊x者會更容易理解,但是這樣翻譯犧牲了原文的幽默。因此,暗喻的翻譯實際比明喻難上加難,忠實于原文可能讓讀者無法領會其用意,而意譯則會喪失暗喻的巧妙。筆者認為,譯者需要再三斟酌,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還能夠傳達原文的神韻是再好不過的,如果不能傳達巧妙之處,則大可采取權宜之策,以讀者為主,采取意譯。

      4.1.3擬人(personification):

      “擬人”指的是對物賦予人的品格和特性的一種修辭手法,加深人們對于事物的印象、感受和體會,同時使語言更生動、更形象、更深刻。

      (4)“Gradually white fingers creep through the curtains, and they appear to tremble. In black fantastic shapes, dumb shadows crawl into the corners of the room, and crouch ther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124)

      黃譯:“白色的手指慢慢地伸進窗簾,似乎還在抖動。無聲的影子,奇形怪狀,黑乎乎一片,鉆進了房間的角落,并在那兒棲息?!保S源深,2010)

      李譯:“醒覺之后,一根根白色的手指漸次摸進簾帷,看上去像是在瑟瑟發(fā)抖。奇形怪狀的黑影無聲無息地爬進房間的角落,就這么窩在了那里。”(李家真,2016)

      鄭、魏譯:“漸漸地,晨曦如白色的手指顫抖著撥動窗簾,奇異的黑影爬進了房間,蹲伏在角落?!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此處是把晨光擬人化,把晨光在清晨漸漸灑進房間的過程生動地采用了“creep”“tremble”“crawl”和“crouch”這樣的詞形容。三個譯本各有千秋。黃譯和李譯沒有點名“white fingers”是什么,進行了直譯,但是翻譯還原度高?!吧爝M”和“摸進”“抖動”和“瑟瑟發(fā)抖”“鉆進”和“爬進”“棲息”和“窩”,都把原文對于晨光熹微一點一點慢慢灑滿房間、黑暗越來越少的過程,極盡人格化,描繪了一幅詭異的畫面,也達到了擬人的效果。鄭、魏譯點名了“white fingers”就是晨曦,方便了讀者理解。這句話其實是在描述道連·格雷在一本書的影響之下產(chǎn)生的種種想法,是其“關注并享受稍縱即逝的生活的每一瞬間”的場景之一,即關注晨光的變化是道連追尋即刻的新鮮感的一種。此處的描寫正是從道連的視角敘述的,體現(xiàn)出道連對此觀察之細致。

      4.1.4夸張(Hyperbole)

      正如楊寄林所說:“夸張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1995)夸張能強化語言的效果,加大說話者表達的情感力度。

      (5)“During the three terrible hours that the play had lasted, he had lived centuries of pain, aeon upon aeon of tortur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88)

      黃譯:“在戲上演那可怕的三個鐘頭,他經(jīng)受了漫長的痛苦,挨過了沒完沒了的折磨?!保S源深,2010)

      李譯:“在演出持續(xù)的那三個可怕的時辰里,他嘗到了千百年的痛苦,經(jīng)受了億萬年的折磨?!保ɡ罴艺妫?016)

      鄭、魏譯:“在令人難耐的三小時的演出中,他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的痛苦,無窮無盡的折磨?!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此句是道連回想西比爾·文的戲劇演出時的感受,把三個小時的演出夸張成“centuries”和“aeon”。黃譯采取了意譯的方式,譯成“漫長的痛苦”和“沒完沒了的折磨”,并未將“centuries of pain”和“aeon upon aeon”翻譯出來,失去了原文夸張的效果。而李譯和鄭、魏譯則更可取,譯成“千百年的痛苦”和“幾個世紀的痛苦”“億萬年的折磨”和“無窮無盡的折磨”,如實地把原文夸張的意義傳達了出來,二者相較之下,李譯無疑是最忠實且傳神的。

      4.1.5反諷(Irony)

      反諷即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指用與自己真實含義完全相反的話來表達?!胺粗S表現(xiàn)了一種矛盾的語義狀態(tài):采取了旁敲側擊、聲東擊西的表現(xiàn)手法。它是從古希臘開始出現(xiàn)的,后來又不斷發(fā)展,并逐步成為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方法”。(華泉坤,張浩,2003)

      (6)“A grande passion is the privilege of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to do. That is the one use of the idle classes of a country.”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49)

      黃譯:“多情是無所事事的人的特權。那是一個國家有閑階級的一大用處?!保S源深,2010)

      李譯:“熾烈的激情是無所事事者的特權,也是各國有閑階級的唯一功用?!保ɡ罴艺?,2016)

      鄭、魏譯:“多情是無所事事者的特權,這就是一個國家里閑散階層的一大本領?!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此處是亨利勛爵在嘲諷英國的上流社會,實際上代表著王爾德本人對英國虛偽腐朽的上流階層的嘲諷。亨利勛爵把道連對女演員西比爾·文的熱烈的愛慕嘲諷為“無所事事的人的特權”。三個譯本均達到了一定的反諷效果,唯一的區(qū)別在于三者對于“the one use”的理解,黃譯“一大用處”,李譯“唯一功用”,鄭、魏譯“一大本領”,筆者認為定冠詞“the”在此處特指只有這一種,傾向于李譯。作者要表達的是上流階層無所事事,他們的唯一用處是多情。李譯“唯一功用”是較為準確的,忠實且傳神地達到了諷刺的效果,在表面上體現(xiàn)出了幽默特色,在思想上展現(xiàn)了諷刺、批判的意味。黃譯“一大用處”和鄭、魏譯“一大本領”的諷刺效果和力度均不及李譯。

      4.1.6典故(Allusion)

      典故是指引用神話、文學作品中的元素,多為生動的故事濃縮而成,或為一短語,或為一句子。含蓄、洗練、深邃又令人聯(lián)想。精髓在于“含蓄”,貴在含而不露,妙在意在言外,功在寓意深邃、余音繞梁。

      (7)“He charmed his listeners out of themselves, and they followed his pipe laughing.”(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42)

      黃譯:“他使聽者為之傾倒。他們跟著他的風笛笑個不停?!保S源深,2010)

      李譯:“他迷得聽眾靈魂出竅,他們跟著他的魔笛笑個不停。(注:這里的‘魔笛原文為‘pipe,應該是出自德國民間傳說‘花衣魔笛手(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傳說中的主人公用魔笛迷住并引走了一個小鎮(zhèn)上的一大群孩子。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Deutsche Sagen)收錄了 由此衍生而成的故事。)”(李家真,2016)

      鄭、魏譯:“他使他的聽眾忘乎所以,他像勃朗寧詩中的吹笛人一樣,讓聽眾跟著他的笛聲歡笑。(注:此句出自羅伯特·勃朗寧的長詩《赫姆林的花衣吹笛人》,詩中孩子們跟著魔笛的音樂而去。)”(鄭曉園、魏文峰,2014)

      王爾德善于且精于用典,古希臘羅馬神話、文學名著中的典故更是信手拈來。此句是描述亨利勛爵在姑媽家發(fā)表了一番高談闊論之后,大家被他的言論著迷的景象。王爾德實際上是借用了一個魔笛的典故形容亨利勛爵話語的精彩絕倫、蠱惑人心。三個譯本中,除了黃譯沒有做出任何解釋的直譯,李譯和鄭、魏譯均加了注,解釋了pipe的緣由。黃譯前半句尚可,但后半句“他們跟著他的風笛笑個不?!保患幼⒌脑?,突然出現(xiàn)的風笛會讓讀者疑惑不解。李譯基本采取直譯但是進行了加注,而鄭、魏譯則采取了增譯法,增加了“像……一樣”,方便了讀者理解。但是對于同樣不知道勃朗寧的讀者來說,“像勃朗寧詩中的吹笛人”一句沒有多大用處,筆者認為李譯最可取。王爾德用典很頻繁,但是對于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的中文讀者來說,領會不了典故會影響其欣賞王爾德深厚的文化底蘊,筆者認為遇到典故加注是較為可取穩(wěn)妥的方法。

      4.2小眾修辭

      4.2.1雙關(pun)

      雙關(pun)是英語修辭的一種常見形式。巧妙地利用同音異義或者同形異義現(xiàn)象使一個詞語或句子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8)“I must grow poppies in my garden,” sighed Dorian.

      “There is no necessity,” rejoined his companion. “Life has always poppies in her hands....I had buried my romance in a bed of asphodel.”(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97)

      黃譯:“‘那我得在花園里種上罌粟花,道連嘆息道。

      ‘沒有必要,他的伙伴回答?!畹氖种惺冀K掌握著罌粟花……我已經(jīng)把羅曼史埋葬在長春花花圃里。(注:罌粟花象征著遺忘和沉睡,長春花象征著死亡)”(黃源深,2010)

      李譯:“‘我得在我的花園里種點兒罌粟才行。多利安嘆道。

      ‘沒這個必要,他的同伴不以為然,‘生活的手里永遠都不缺罌粟……我已經(jīng)把我的浪漫埋在了一畦日光蘭下面。(注:根據(jù)古希臘神話,罌粟花是生長在睡神許普諾斯居所門口的花,在西方文化中,這神話還象征著睡眠、遺忘、安寧和死亡;據(jù)古希臘神話,冥王哈德斯統(tǒng)治的地府里有一片‘日光蘭之原(the field of asphodel),是死者最后的安息之所)”(李家真,2016)

      鄭、魏譯:“‘我得在花園里種上罌粟花。道連嘆息說。

      ‘沒有必要,他的同伴反駁道,‘生活的手中總是握有罌粟花的……我已把這段浪漫埋進了長春花花壇里。(注:罌粟花象征遺忘、沉睡;長春花象征死亡)”(鄭曉園、魏文峰,2014)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道連殘忍拒絕女演員西比爾·文的愛,西比爾傷心自殺后。從這段對話可以看見,道連對西比爾的死略存愧疚,期望將與她的回憶忘掉,但亨利勛爵卻刻薄地對她進行了嘲諷。此處有幾個雙關語。第一個雙關是“poppies(罌粟花)”,罌粟花具有麻醉效果,因此它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代表著忘卻、沉睡和對死者的悼念。道連表面上說自己要在花園里種上罌粟花,實則是指自己需要忘記這一段痛苦的記憶。亨利勛爵說“Life has always poppies in her hands”,實際上是說時間總會讓我們遺忘,不需要刻意遺忘。第二個雙關是“asphodel(長春花或日光蘭)”,長春花是希臘神話中的冥界之花,象征著死亡。亨利說自己“buried my romance in a bed of asphodel(已經(jīng)把浪漫埋進了長春花花壇里)”,實際上是說自己對那位女士的感情已消逝。三個譯本都進行了注釋,其中李的譯文是最詳細的,對于不甚西方文化的讀者大有幫助,閱讀起來基本不存在文化阻礙。由此可以看出,文學作品中的雙關語有時候源語讀者很難體會到,對于譯語讀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在涉及文化典故的雙關語時,采取譯注的方式是可行且必要的。

      4.2.2提喻(Synecdoche)

      提喻是借代的一個分支,是側重于某些方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提喻側重于表述事物間的相互隸屬關系,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抽象代詳細,原材料代成品等。

      (9)“Thin-lipped wisdom spoke at her from the worn chair, hinted at prudenc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60)

      黃譯:“薄唇利舌的智慧坐在舊椅子上同她說話,暗示她要謹慎。”(黃源深,2010)

      李譯:“薄嘴唇的老成世故坐在破舊的椅子上跟她念叨,提醒她三思而行。”(李家真,2016)

      鄭、魏譯:“母親坐在破舊的椅子上,智慧從她薄薄的嘴唇飄向女兒,暗示她要謹慎?!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此句是女演員西比爾·文和母親談話的場景,西比爾完全沉浸在對道連狂熱的激情中,母親想要提醒她謹慎。本句采用了提喻的手法,以“thin-lipped wisdom”指代母親的話語。黃譯“薄唇利舌的智慧坐在舊椅子上”,智慧怎么能坐在椅子上呢?譯文不符合中文的話語習慣,在沒有點明意義的前提下,顯得太過抽象和荒誕。李譯和黃譯的問題一樣,雖然是忠實原文,卻以讀者無法理解為代價。鄭、魏譯點明了是母親坐在椅子上,話語清楚曉暢。提喻和借代不同,提喻有時候是根據(jù)作者主觀想法,用不同的事物代指真正所指事物,借代通常是用大家熟知的、約定俗成的、已經(jīng)形成習慣的事物進行代指。因此在翻譯提喻時,要分清場合。

      4.2.3矛盾修辭法(Oxymoron)

      用兩種不調(diào)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形容一項事物,在矛盾中尋求哲理,達到修辭效果。它是反論的一種濃縮形式。從結構上,可以把矛盾修辭法的兩個相反詞義關系分為反義關系和準反義關系。其中準反義關系為多。

      (10)“She was free in her prison of passi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60)

      黃譯:“在激情的牢獄中她是自由的?!保S源深,2010)

      李譯:“她在自個兒的激情牢獄中享受著無限的自由?!保ɡ罴艺?,2016)

      鄭、魏譯:“她的心在自己的情網(wǎng)里自由翱翔。”(鄭曉園、魏文峰,2014)

      此處形容的是西比爾·文沉浸在愛情中的心情?!皃rison”是用來監(jiān)禁人的,人在prison里面是沒有自由的,王爾德卻說她在prison里面是自由的,前后看似相互矛盾,其實正是王爾德用詞的高超之處。西比爾心中的激情把她包圍了、吞噬了,西比爾每時每刻都在幻想著自己與道連的愛情,沉浸其中無法走出來,但是她在這樣的幻想中是自由的,因為她可以在幻想中與心愛的道連有著千萬種愛戀的場景,無人能干預??此泼?,實則巧妙。黃譯和李譯都很忠實,但是把“牢獄”直譯出來未免有些艱澀,加大了前后矛盾,而鄭、魏則巧妙地使用了“情網(wǎng)”一詞,既把那種被激情環(huán)繞的感覺翻譯出來了,又把沒有自由的潛臺詞譯出來了。

      4.2.4仿擬(Parody)

      仿擬,顧名思義,指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之上做出改變。仿擬是對大家熟知的諺語、格言、名句甚至文章體裁適當?shù)刈龀龈淖兌纬傻募刃缕嬗炙圃嘧R的表達,能夠讓語言變得更加詼諧諷刺。(張良軍,2006)

      (11)“When poverty creeps in at the door, love flies in through the window.”(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66)

      黃譯:“貧窮一鉆進門,愛情就飛進窗。”(黃源深,2010)

      李譯:“貧窮摸上門,愛情飛進窗?!保ㄗⅲ涸裱詾椤柏毟F上門來,愛情飛出窗”)(李家真,2016)

      鄭、魏譯:“貧窮一爬進門,愛情就飛進窗。(注:原來的諺語是‘貧窮一爬進門,愛情就飛出窗)”(鄭曉園、魏文峰,2014)

      這句話是西比爾·文對她弟弟的反駁之詞,化用了一句西方諺語。諺語本身非常生動,如“creep”“flies”等,三個譯本都用了較為生動的詞,如“鉆”“摸”“爬”等。李譯和鄭、魏譯都進行了加注,解釋了原來的諺語。而黃譯則未曾加注。王爾德的作品引用諺語的情況很多,需要譯者細心甄別和處理。

      4.2.5換稱(Antonomasia)

      換稱是借代的其中一種形式。換稱指的是利用一個家喻戶曉的專有名詞替代一個普通名詞,使讀者借此迅速建立起相關的聯(lián)想,快速理解作者。換稱的專有名詞主要有三類,即宗教類、古今歷史類及文化作品類。例如,“Solomon(所羅門)”指的是聰明人,“Judas(猶大)”指的是叛徒一類的人。

      (12)“I really cant see any resemblance between you, with your rugged strong face and your coal-black hair, and this young Adonis.”(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6)

      黃譯:“你的臉很粗糙,線條也不柔和,你的頭發(fā)像媒一樣黑,而他仿佛是象牙和玫瑰葉子做的,我實在看不出你與這位年輕的阿多尼斯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保S源深,2010)

      李譯:“現(xiàn)在呢,我真的看不出,你跟這個青春年少的阿冬尼有什么相像之處,你的臉粗糙硬朗,頭發(fā)跟炭一樣黑,可他卻像是一個用象牙和玫瑰葉子做成的可人兒。(注:阿冬尼(Adoni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絕美少年)”(李家真,2016)

      鄭、魏譯:“你的臉粗獷強硬,頭發(fā)烏黑如媒,而他看起來卻像是用象牙和玫瑰葉子做的,我實在看不出你和這位年少的阿多尼斯之間有何相似之處。”(鄭曉園、魏文峰,2014)

      Adoni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絕美少年,自此以后Adonis成為“美少年”的代名詞,就如同潘安在中國文化中指代美男子一樣。三個譯本都進行了直譯,直接翻譯了Adonis,李譯進行了加注。筆者認為李譯較可取,可以采取增譯法,在Adnois前增加“美少年”一詞,再進行加注,解釋其出處。王爾德文學底蘊深厚,《道連·格雷的畫像》一書中的文化文學意象不計其數(shù),因此對原文進行加注,并不影響原文傳達的文化底蘊美,反而更考驗譯者的文化素養(yǎng)和水平及翻譯功力。

      4.2.6類比(Analogy)

      類比指的是把兩種類型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得出二者的相似點或共同之處。乍一聽很像比喻,實際上卻和比喻有著大不相同的內(nèi)涵。類比一般用來幫助詮釋較復雜的觀點或概念。在英語中,“A is to B as C is to D”是類比最頻繁出現(xiàn)的句式。用比喻是為了讓語言更生動,但采用類比則通常是為了解釋更加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即用一個大家更熟悉和簡單的事物幫助解釋一個更加繁復和陌生的事物。

      (13)“What the worm was to the corpse, his sins would be to the painted image on the canvas.”(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 Writings, 113)

      黃譯:“蛆之于尸體就是罪孽之于畫布上的形象?!保S源深,2010)

      李譯:“蟲蟻怎樣蛀蝕尸首,他的罪孽就會怎樣蛀蝕畫布上的形象?!保ɡ罴艺妫?016)

      鄭、魏譯:“他的罪過之于帆布上的畫像,正如蛆蟲之于尸體?!保ㄠ崟詧@、魏文峰,2014)

      此句是道連自己內(nèi)心對于畫像日漸丑陋猙獰的想法,想到自己靈魂的丑陋和罪惡都會腐蝕原本精美的畫像。王爾德在此處用了一個生動又恐怖的類比,把道連的罪孽比作蛆。原句是非常對仗和工整的“what A is to B, C is to D”,三個譯本中屬鄭、魏譯最工整和忠實。黃譯在結構上進行了叛逆,沒有保持原文兩個分句的結構,翻譯合成了一句。李譯雖然保持了原文結構,但是前后兩句字數(shù)懸殊不夠工整。鄭、魏譯既傳達了原文的意義,又保持了原文的結構,且進行了調(diào)整,更符合中文讀者的習慣。

      5.結語

      本文從《道連·格雷的畫像》中選取十三種修辭格例子,比較分析了黃源深,李家真,鄭曉園、魏文峰三種版本的譯文中對修辭格的體現(xiàn)和駕馭,體會和分析了王爾德駕馭文字藝術的高超技巧。本文通過對諸多修辭格譯文的對比分析,意在探討和體味復雜的修辭格翻譯在讀者理解與忠實于原文之間的平衡點在何處。王爾德的作品向來以精麗繁復的語言著稱,修辭手法使人眼花繚亂,典故引用隨處可見,文中的常見修辭也好,小眾修辭也罷,譯者讀完要理解十之八九已需耗費十分心思。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僅需對英文修辭格有深刻理解,還需對作品本身了如指掌,對作者本身的行文習慣、原文的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駕輕就熟,才能揣摩并翻譯出符合每個人物行為邏輯的話語描述。

      參考文獻:

      [1]O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M]. New York: Bantam Books, 2005.

      [2]J Delisle, H Lee-Jahnke, M C Cormier. Translation Terminology[M]. Translated by Sun Yifeng and Zhong Weih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3]陳新.英漢文體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江紅輝.頂尖英文修辭[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5]奧斯卡·王爾德.王爾德自傳[M].孫宜學,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6]奧斯卡·王爾德.道連·格雷的畫像[M].黃源深,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7]奧斯卡·王爾德.道連·格雷的畫像[M].鄭曉園,魏文峰,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8]奧斯卡·王爾德.多利安·格雷的畫像[M].李家真,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9]孫宜學,編譯.審判王爾德實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0]張斌.新編現(xiàn)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1]張勤.奧斯卡·王爾德作品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2]趙明.語際翻譯與文化交融[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修辭格對比分析
      論修辭格的本質
      現(xiàn)代漢語反飾修辭格新探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5:36
      初中語文修辭格教學初探
      戴·赫·勞倫斯《菊馨》三個版本對比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26:44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與研究
      成渝經(jīng)濟區(qū)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比較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02:57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
      中外優(yōu)秀網(wǎng)球運動員比賽技術的對比與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6:08
      《閱讀教程》三、四冊修辭格分析
      基于數(shù)據(jù)庫的唐詩宋詞對比研究
      科技視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6:57:34
      宁安市| 乐平市| 灵璧县| 襄樊市| 丹寨县| 五华县| 六枝特区| 陆川县| 望奎县| 旌德县| 扎赉特旗| 双流县| 马山县| 丰顺县| 云浮市| 太康县| 湘潭县| 蕲春县| 博爱县| 凤阳县| 尚志市| 八宿县| 郴州市| 修水县| 桦南县| 安顺市| 桑植县| 连江县| 遵化市| 华宁县| 河间市| 伽师县| 德格县| 长垣县| 万全县| 长沙市| 深泽县| 阳西县| 黔西| 景德镇市|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