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肸
摘 要:在中國古代社會,士人一旦由士而仕成為士大夫,便成為官僚政治集團中的一員,也以管理者的身份與角色,肩負起輔佐君主管理國家和社會的重任。士大夫政治是宋代官僚政治的基本特征,“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架構是認識與理解宋代政治體系的關鍵。本文從士大夫政治的歷史演進與宋朝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探究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認為唐末五代的歷史教訓、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擴大、經(jīng)濟制度與階級結構的變革是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宋代士大夫官僚集團在發(fā)揮其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監(jiān)督和約束皇權、維系政治持久穩(wěn)定的同時,也因其嚴重的內(nèi)部分化引發(fā)了激烈的朋黨之爭,牽制了宋代的政治發(fā)展。
關鍵詞:宋代;士大夫政治;共治天下;政治文化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士人和官吏的統(tǒng)稱,他們是國家政權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者與創(chuàng)造者。學者郭學信認為,在我國歷史上,雖然自皇權-官僚政治體制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士與官僚結合的進程,并由此出現(xiàn)了士大夫政治,但最終確立士大夫政治形態(tài)是在宋代。關于宋代士大夫在歷史上的作用,學界一般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宋代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群體為了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在很長時間里扮演了政治中堅的角色,顯現(xiàn)出了高度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如學者李旭然認為,作為精英階層的士大夫,處在最高統(tǒng)治者和普通民眾之間,他們一定程度上能向上反映普通民眾的要求,從而緩和階層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存在對宋代政治產(chǎn)生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如北宋時期黨爭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士大夫文人政治存在著不可割裂的聯(lián)系。
在中國古代社會,士人一旦由士而仕成為士大夫,便成為官僚政治集團中的一員,也以管理者的身份與角色,肩負起輔佐君主管理國家和社會的重任。士大夫政治是宋代官僚政治的基本特征,研究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響,有助于加強我們對宋代政治體系的認識、深化對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本文嘗試從士大夫政治的歷史演進與宋朝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探究宋代特色鮮明的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一、士大夫政治的源起與在宋代的興盛
(一)士大夫政治的歷史淵源
“士大夫”這一概念,一般認為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代。在此之前,士的排位都在大夫之后,稱“大夫士”,用以表示等級序列。從戰(zhàn)國時代開始,隨著官僚政治的興起、發(fā)展,士人階層開始活躍于社會的政治舞臺上,他們憑借個人的知識與能力,紛紛跨入官僚隊伍,有許多文人學士因受到君主的重用而獲得高級官位,甚至出現(xiàn)一批布衣卿相,自此開始,士常常冠于大夫之前,稱“士大夫”,并由此而發(fā)展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士階層與封建官僚的合流開始于隋唐,科舉選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族門閥壟斷官場的舊制,為寒門讀書人開辟了仕進之路,士人只要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就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士大夫概念逐漸轉變?yōu)橐栏接诨蕶嗟奈娜斯倭湃后w。但由于隋唐時期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僚比例較小,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士大夫”政治體制還未在真正意義上確立起來。
(二)“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行伍出身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將所憑恃的政治資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一系列政治變革,將國家治理方式由武轉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舊臣,將科舉取士規(guī)??涨皵U大,士大夫勢力迅速崛起,逐漸成為與皇權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官僚集團,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如蔡襄所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辭進”。入仕成功后的士大夫帶著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不再盲目迷信天道,把君主作為國家的象征來看待,以政權安危為己任,以為了國家利益而“左右天子”為“大忠”。宋朝對士大夫的優(yōu)禮政策更是激發(fā)了士大夫們壓抑已久的“兼濟天下”之志,紛紛投身于“長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與“建功立業(yè)”的人生追求。學者柳詒徵評論到:“蓋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純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故惟宋無女主、外戚、宗室強藩之禍。”
士大夫與皇權相結合,共同維系著宋代的政治運行,“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架構深刻反映了宋代的政治現(xiàn)實,是認識與理解宋代政治體系的關鍵。盡管中國二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形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士人為骨干的官僚政治,為何士大夫政治在宋代能發(fā)展到如此高度?為何兩宋雖然一直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卻沒有出現(xiàn)其他朝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宰相專權、宦官主政、外戚擅專、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等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反而成為了秦漢至明清中國封建社會里國祚最長的朝代?
二、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
(一)唐末五代的歷史教訓
唐末五代時期武人專橫跋扈,擁兵割據(jù),只要控制了軍隊,就可以篡奪統(tǒng)治權,形成了“天子,馬壯兵強者為之”的局面。唐末“內(nèi)為奸邪閹宦之所制,外為強臣藩鎮(zhèn)之所逼,號令不出國門?!蔽宕暗弁醴惨装诵眨瑧?zhàn)斗不息,生民纏地?!边B年社會動蕩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淪喪。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對武將掌權的危險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基于唐末五代軍閥混戰(zhàn)的前車之鑒,為了防范悲劇重演,高度重視對武將的限制,以“重文抑武”為基本國策,并立下碑誓:優(yōu)待文人士大夫,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又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并增強官僚向心力,以本朝文官取代前朝舊臣,大規(guī)模將既沒有世家大族的權力背景,也沒有深厚社會根基的寒門士大夫納入政治體系。不同于門閥世族士大夫階層,寒門士大夫布衣卿相的經(jīng)歷決定了他們對所屬政權的耿耿忠心。
(二)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擴大
北宋建立之初,與抑制武將的措施相對應,宋代統(tǒng)治者又采取了崇儒禮士、重用文臣的基本國策,大力扶持文人入仕,以充斥國家各級政府機構。宋代選用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徑,就是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提高科舉選官的地位,在唐代科舉制的基礎上展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一是完善科舉程序。廢除了唐代由朝中顯貴“公薦”舉人的慣例,開始實行復試、殿試、考官鎖院制度,使得科舉考試在形式上更加公平與客觀。二是破除門第限制。凡稍具文墨者,皆可投牒自進。科舉取士的范圍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寒門讀書人的上升通道被打開。三是增加錄取數(shù)量。唐代科舉取士平均每年不過幾十人,宋代科舉進士登第數(shù)量一般能達到兩三百人。四是提高晉升速度。唐代科舉及第后,還需要再經(jīng)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授官,朝中無人的寒們士子入仕之夢往往中斷于此。而宋代進士錄取后,不僅可以直接授官,升遷速度也較快,“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輔”。宋代通過對科舉制度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削弱了門第血統(tǒng)的限制,擴大了寒俊入仕施展才華的機會,出身貧寒、劃粥割齏的范仲淹便是通過科舉入仕成就了他名相良臣、功勛卓著的一生。
(三)經(jīng)濟與階級結構變革
唐朝中期以后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土地兼并和土地買賣盛行,土地流轉的速度日益加快。安史之亂后均田制崩潰,長期把持政局的門閥士族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jīng)濟基礎,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一直備受排擠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發(fā)展而壯大。宋代建國伊始為適應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進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逐漸形成“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的社會經(jīng)濟局面,大量國有土地轉化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jīng)濟結構與階級結構的變化,到宋代基本定型。原本享有世襲政治與經(jīng)濟權利的士族地主日益衰落,即便是大的官僚地主也只能在規(guī)定的土地限額內(nèi)免除部分差役和雜稅,而不再享有任何世襲的政治、經(jīng)濟特權。與此相適應的是,一大批中小庶族地主隨著經(jīng)濟地位的上升,也要求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地位,以維護和擴大他們既得的經(jīng)濟利益。
三、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響
(一)士大夫勢力對皇權的制約
一般認為,在中國古代,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學界關于宋代士大夫政治格局下皇權地位的觀點卻有一些爭議。錢穆先生曾寫過一篇《論宋代相權》,認為宋代二府三司制、審官院、臺諫制度等制度革新,強化了宋代皇權、削弱了相權。但程民生先生從激進思潮的隱現(xiàn)、對皇帝抨擊與勸諫、對皇帝命令的抵制、對皇帝的教育等方面論證了古代君主專制并非一味強化,而是在宋代有所起伏的觀點。學者王瑞來則認為,制度設立的初衷與其實施效果不一定一致,從表面上看,宋代皇帝同歷代君主一樣至高無上,而實際上,宋代三百多年的政治舞臺基本是由掌握實權的宰輔主導的,皇帝在多數(shù)情況下甚至成為宰相的工具。筆者看來,宋代二府三司制等限制相權的制度措施對皇權的穩(wěn)固作用毋庸置疑,但以宰相為首的士大夫官僚集團的力量對皇帝來說也是強大的制約。
在人事權方面,宋代文武百官名義上是由皇帝任免,但實際上皇帝不得不聽取以宰相為首的士大夫官僚集團的意見。“(趙普)嘗欲除某人為某官,帝不用;明日,復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諸地,普顏色自若,徐拾奏歸,補綴,復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雖然趙匡胤不滿意趙普推薦的官員,但在趙普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下,趙匡胤最終妥協(xié)退讓。在財權方面,國家所有的財政預算與支出都由戶部和三司主理,而不由皇帝直接掌握,“章圣朝,帑藏盈溢,其名數(shù)皆籍于三司,其總數(shù)在三司使得知之”。在軍權方面,即使趙宋王朝嚴格控制軍權,皇帝在軍事決策方面也是難以擅專。仁宗時期,元昊在西北作亂,擔任邊帥的范仲淹因元昊寫予朝廷的書信言辭傲慢無禮,自行焚毀并重新寫信送至朝廷,引發(fā)仁宗震怒,宋庠上言:“仲淹可斬也”,而在杜衍和呂夷簡的勸說后,“帝悟,乃薄其責”。在皇族事務方面,宋仁宗立嗣時,臣子以社稷大義相曉、以集體辭職相要挾,最終宋仁宗不得不違背自己意愿而立英宗為嗣。由此可見,皇權在很多方面都受到士大夫集團的監(jiān)督和制約,皇帝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群臣的對立面,往往需要壓抑主觀意愿、平衡各方訴求。
(二)維系宋代政治的持久穩(wěn)定
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士大夫運用各種手段與策略影響和制約皇帝,督促其不濫用皇權、不超越法制、不獨斷專行,并在許多方面取得成功。兩宋一直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形勢,卻沒有出現(xiàn)其他朝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皇權濫用、宰相專權、宦官主政、外戚擅專、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等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反而成為了秦漢至明清中國封建社會里國祚最長的、國家內(nèi)部較為穩(wěn)定的朝代,與士大夫政治的強大和有效緊密相關。宋代通過科舉入仕成功的士大夫們,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人生境遇大為改觀,“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感與事業(yè)心被激發(fā),以政權安危為己任,以為了國家利益而“左右天子”為大忠,認為臣子敢于直言進諫、敢于制止君主不正確的言行關乎社會治亂與天下興亡。在儒學復興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文人—官僚”雙重身份的士大夫,繼承和發(fā)揚儒家傳統(tǒng)文化,以履行圣人之“道”為使命,以致君堯舜、回歸三代為最高政治理想,并身體力行地在政治活動中將使命和理想付諸實踐。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政治行動,適應了時代需要,維護了宋代政治的穩(wěn)定,也促進了宋代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
(三)文官集團引發(fā)的朋黨之爭
雖然宋代是士大夫在中國歷史上最能自由發(fā)揮其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的時代,但士大夫們對美好政治理想的堅持,時常演變成對現(xiàn)實政治的激烈交鋒。政治觀點的不同導致了士大夫的內(nèi)部分化,進一步演變?yōu)榕簏h之爭,而朋黨之爭削弱了宋朝的政治凝聚力。其一,士大夫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難以與政治現(xiàn)實相契合。宋代士大夫經(jīng)濟、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人生境遇的改變,激發(fā)了他們的報恩意識,希望通過成德立功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但如呂思勉所言,宋士大夫修養(yǎng)的功夫,偏重于內(nèi)心,又持論過高,往往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其二,逐利取向與傳統(tǒng)觀念的矛盾。宋代“不抑兼并”的基本國策與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引發(fā)了逐利思潮的涌現(xiàn)和拜金主義的蔓延,宋代士大夫逐漸突破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價值觀,開始了為利正名的變革。而文官為利正名的變革必然與嚴明君子小人之大防相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不同立場的集團之間的斗爭。其三,文官體系的膨脹及其病態(tài)發(fā)展加劇了黨爭。以“分化事權”和“相互制衡”為特征的文官體系的建立,防止了武人奪權和宰相擅專,卻也造成了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范仲淹、王安石等士大夫深諳此弊、力倡革新,卻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和迫害,逐漸發(fā)展成新舊黨爭。此外,宋代臺諫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權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究執(zhí)政之不法”的作用,但也正因為其特殊性導致臺諫官的控制權成為皇帝與大臣爭奪的對象,病態(tài)發(fā)展的臺諫制度進一步激化了黨同伐異的朋黨之爭。
四、結論
宋代士大夫在與皇帝“共治天下”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嶄新的精神風貌與獨特的政治功能,“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架構深刻反映了宋代的政治現(xiàn)實,是認識與理解宋代政治體系的關鍵。宋代士大夫政治能發(fā)展到如此高度,究其原因,在于吸取唐末五代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武人專權的歷史教訓;在于統(tǒng)治者擴大科舉取士,采取崇儒禮士、重用文臣的基本國策;在于唐中期以后經(jīng)濟制度與階級結構的變革。就士大夫政治的影響而言,宋代士大夫官僚集團在宋代政治中發(fā)揮了強大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政治理想與政治行動對監(jiān)督和約束皇權、維系政治持久穩(wěn)定、促進經(jīng)濟文化繁榮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宋代士大夫們對美好政治理想的堅持,時常演變成關于現(xiàn)實政治的激烈交鋒,政治觀點的不同導致了嚴重的內(nèi)部分化,進一步演變?yōu)榧ち业呐簏h之爭,而朋黨之爭削弱了宋朝的政治凝聚力,阻礙了慶歷新政等變法革新的順利進行,對宋代的政治發(fā)展也存在著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郭學信.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態(tài)形成的時代特征[J].宋史研究論叢,2018(02):139-154.
[2]李旭然.試析“與士大夫治天下”與北宋政治變革的關系[J].華夏文化,2007(04):18-20.
[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M].上海:上??萍嘉墨I出版社,2008.
[6]李綱.梁溪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59-67.
[8]王瑞來.論宋代皇權[J].歷史研究,1989(01):144-160.
[9]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校補[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