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重點是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當前學生所具備的英語聽說能力基礎(chǔ)之上,教師應當運用恰當?shù)慕虒W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方面需要互相作用,以此更加有效地提升高職學生英語聽說技能。
【關(guān)鍵詞】輸入輸出理論;高職英語;聽說課堂;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林朗秋(1990.10-),女,廣西北海人,北海市北海職業(yè)學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語。
很多已經(jīng)畢業(yè)的高職學生反映,在工作過程中,運用英語與對方進行交流時總會各種困難,經(jīng)常面對對方卻不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對他人的表達不能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需要重視當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情況,根據(jù)語言輸入輸出理論來對高職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英語聽說難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改善方法,以便改變當前的教學情況。
一、輸入和輸出理論概述
1.輸入假說。輸入假說是美國學者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他認為人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是通過語言輸入形成的,這也是人類學習語言的基礎(chǔ)方式。當學習者在接觸到比自己當前所掌握的語言能力更高一級的語言材料時,就可以將這些語言材料認為是“i+1”的語言水平,語言學習者能夠通過這種類型的語言材料中來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死暾J為,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之后的結(jié)果是說,說并不是學習語言的方式,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具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
2.輸出假說。Swain認為,語言學習者不只是通過語言輸入來進行語言學習的。她在研究過程中選擇法語教學課堂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有非常豐富的課堂語言輸入體驗,但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之后,語法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這可能是因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自己所學到的語言進行充分的表達,尤其是學習者在社交過程中不能良好地表達出自身的意思,于是會產(chǎn)生相應的挫敗感,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需要輸出過程,將自己所學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夠有助于語言學習者不斷鍛煉自身的語言輸出能力。
二、依托輸入輸出理論的高職英語聽說課堂教學改革方法
1.注重語言輸入。“可理解的語言輸入”(i+1)理論認為,教師需要在進行聽說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由于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較低,在聽力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而且很多的高職學生對于老師所采用的英語教學模式不適應,因此很難提升自身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需要對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進行了解,對學生的英語基礎(chǔ)有所把握,采用適合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英語教學方式,給高職學生提供與其學習能力相適應的英語學習內(nèi)容。
教師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反應加以關(guān)注,如果學生表現(xiàn)出難以理解,就需要將課堂教學難度進行降低,使學生能夠理解教師所講述的知識。教師需要在準備聽力材料的時候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比如教師可以將聽力材料中難以理解的語句和單詞提前進行解釋,使學生有所準備,縮短與聽力材料之間的距離,保障班級內(nèi)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教師所傳達的信息。教師還需要確保語言輸入具備相應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將自身的英語水平和教學水平進行提升,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流利地進行英語表達,并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掌控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英語聽說教材和輔助材料,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英語學習。教師需要將教學手段進行更新,給學生提供更加多樣的英語語言輸入方式,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更加投入,有效提升其英語聽說技能,這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有益。
2.加強語言輸出。Swain的語言輸出理論指出,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出,這樣有利于高效英語學習。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提供相應的語言輸出機會,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練習口語的時間,并且課堂口語交際互動活動的設(shè)計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有能力和興趣參與到口語練習活動當中。在課外,教師也需要指導高職學生開展課外口語鍛煉活動,使學生的語言輸出機會大幅增加,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輸出氛圍。
三、結(jié)語
高職英語聽說教學改革過程中,以輸入輸出理論為指導,教師需要在二語輸入輸出理論基礎(chǔ)上結(jié)合當前高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實際表現(xiàn)來作出調(diào)整,將所使用的聽力材料進行更換,使所使用的材料能夠更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將輸入輸出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逐步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情境的設(shè)置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輸入和輸出,使高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能夠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但煉.輸入輸出理論視閾下讀寫結(jié)合訓練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嘗試[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9,32(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