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法治意識四個有機聯(lián)系的要素構成的。如何理解和貫徹這四大核心素養(yǎng)?這需要高中政治教師在一線教學中不斷實踐和反思。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框架的指導下,高中政治教學要牢牢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貫徹“生活化”這個主題,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人教版必修二中《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為例,從四個方面對生活主題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生活主題;政治課堂;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又稱“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是指人們?yōu)榱诉m應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需要,為了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的情境所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和品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也相應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各地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是與“立德樹人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更好地應對發(fā)展過程中的難題和挑戰(zhàn),及時適應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教育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有所改革——構建核心素養(yǎng)體系。當前,核心素養(yǎng)已經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法治意識四個有機聯(lián)系的要素構成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如何理解和貫徹這四大核心素養(yǎng)?這需要政治教師在一線教學中不斷實踐和反思。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領悟到,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框架的指導下,高中政治教學要牢牢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貫徹“生活化”這個主題,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以人教版必修二中《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為例,從四個方面對生活主題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增強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指的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和贊同,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中政治教育承載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講等功能,在我國的教育體系尤其是德育陣地中占據(jù)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一)樹立學科自信
在我們的日常政治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需要高中政治教師自身首先要樹立起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同時,教師要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和總結,拓展自身的思維空間和知識維度,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科自信,并把這種自信滲透到教學設計中去。俗語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睂W生感受到了教師的優(yōu)秀和自信,認同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科能力,才能從內心深處受到觸動,自然形成政治認同感。
(二)引入生活情境
政治認同感絕對不是靠教師“滿堂灌”的講授就能夠滲透于心的,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政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自覺改變傳統(tǒng)的以知識傳授為價值取向的教學過程,不要一味強調依據(jù)教學設計步步推進的封閉性教學模式,而是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以生為本、緊扣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學生易接受、易融入的生活化主題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培養(yǎng)政治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關注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本課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明了,但是知易行難,如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政府的性質、宗旨、原則等知識點,并真正培養(yǎng)出對政府的認同感才是教學的重點。筆者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在活動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環(huán)節(jié),用一張學校門口“堵車”的圖片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說一說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學生經過觀察,很快就會得出堵車、違章停車的答案。在活動2“自主探究,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中,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解決?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整理出公民向政府求助和投訴的各種途徑進行板書歸納,由此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總結、反思,要讓學生知道對交通擁堵這個問題是國家發(fā)展過程中會經歷的一個正?,F(xiàn)象,國家已經在盡力解決該問題,進而切實體會到政府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向政府求助解決的。如此,學生對政府的政治認同自然而然產生,不是教師強行灌輸?shù)?、違心的感悟,而是真實地從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去感受體驗而得到的。
二、參與生活案例,提高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是關于法治的思想、知識和態(tài)度,主要包括規(guī)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法治意識涉及人們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行為是否正當?shù)姆稍u價、對法的功能和本質的態(tài)度、對現(xiàn)行法律的理解,等等。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加強對法治意識的滲透,對學生個人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和國家法治社會的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善選生活素材
課堂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場所,也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時間有限的課堂內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法治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善于選取素材,選擇的素材要有典型性、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的素材才有利于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選取了具有時代性、生活性的交通擁堵這個題材。利用課件展示杭州交通擁堵的一系列圖片,學生感受到我市交通擁堵的現(xiàn)狀后,自然而然會產生想解決該問題的積極性,這時再提出探究題:面對交通擁堵,我們該怎么辦?學生隨即暢所欲言,會想出許多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私底下我們會聽到個別學生說出一些意氣用事的回答,面對這樣的回答,教師不能當作沒聽到,反而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回答生成教學素材,讓學生議一議:這樣的做法正確嗎?在學生你來我往的對話中,就能給類似的行為定性:這樣的做法是不合法的,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面對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的情形,我們應該找到合法、合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能觸犯法律的底線。
(二)巧用教學方法
適當?shù)慕虒W方法不僅有利于教師掌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進課堂,做課堂的主人,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我們的教學目標。在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新課改背景下,“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師要善于運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問題研究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活動3“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就采用了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開展模擬“我們圓桌會議”的活動模式,由不同的學習小組抽簽決定各自要扮演的角色,下發(fā)任務單后布置討論任務,學習小組討論5分鐘,完成任務單并展示討論成果。各個小組代表不同的角色就如何解決杭城堵車問題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在組內討論和小組展示的過程中學生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合適的渠道向政府反映或者求助,但是偏激的、非法的、不合理的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三、辨析生活熱點,培養(yǎng)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通過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學科知識和方法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作出理性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而學生這種理性精神和思維的形成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一)培養(yǎng)質疑精神
美國著名數(shù)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的確,任何的“思”都是由“疑”開始的,并靠“疑”來推動其發(fā)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善思敢問,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相長的寶貴契機。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知識傳遞和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輕松的、學生能大膽質疑、勇于表達的民主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才能展現(xiàn)真實的教學情緒和學習成果,教師才能了解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與策略,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活動2“自主探究,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整理公民向政府求助和投訴的各種途徑時,就有學生在底下提出了疑問,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有什么不同?本來這個問題在教學設計時是打算放在活動5“課堂練習,反饋鞏固”時再深入分析的,但是學生在這里就提出了疑問。在這個情況下,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的這種追問精神,不能打壓學生思考質疑的積極性,否則學生可能就不會再認真自主思考或者提出學習中遇到的疑問了。筆者充分利用這個契機表揚了學生:“××同學真厲害,完全有當命題老師的潛力,把老師想為難你們一下的小心思都給提前挖掘出來了,那我們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看看這三個概念有什么區(qū)別吧?!痹趯W生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由于這里涉及了不少專業(yè)的知識,可能學生回答得不是很到位,筆者也注意不打擊學生參與思考與大膽發(fā)言的積極性,而是鼓勵肯定并給出提示信息,給學生提供一張對比形式的表格,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思考解決該疑難點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處理雖然有些打亂了預設的教學節(jié)奏,但是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思考價值和質疑精神,對我們的整個課堂發(fā)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
(二)構建議辯課堂
目前高中政治教學中,不少學生已然成為知識的“接收器”,習慣于把教師講授的東西直接存儲到大腦中,而不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與理解,更缺少質疑的精神,認為只要是出于教材的或者是教師之口的就是“真理”。為了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我們必須建構起一個以問題為依托的議辯型課堂。而這個“議辨點”就是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研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或者是關鍵點。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在活動3“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公民行動篇”環(huán)節(jié)一中設置了一個能激發(fā)學生討論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能說話、敢說話,愿意并能切實參與進來的“議辨點”——解決目前的交通擁堵問題,只是政府的責任嗎?如果不是,還有哪些主體需要參與進來?針對這個問題,學生積極踴躍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普通市民、私家車司機、公交車司機、村委會居委會……筆者從中歸納出一些主要代表,然后布置各個學習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請各方代表就如何解決杭城擁堵問題,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組內討論5分鐘后派代表發(fā)言。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會逐步體會到交通擁堵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能把責任全部放在政府身上,社會各界都需要盡自己的力量共同去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樹立起全面、理性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
四、立足生活體驗,引導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公共參與主要包括立法層面的公共參與、公共決策層面的公共參與和公眾治理層面的公共參與。在當今社會,高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公共參與的意識,也擁有一定的公共參與的知識,但是由于高中生缺少公共參與的常識與經驗,所以作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重要平臺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我們必須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和敢于擔當?shù)呢熑胃?,主動參與社會生活。
(一)引導合作探究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政治教學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而組織學生在生活化題材背景下的探究活動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它以探究為主題,串接了“教”與“學”兩條線,使學習共同體之間能實現(xiàn)共享、共同參與,在平等的氛圍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實現(xiàn)成長。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收集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活動3“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公民行動篇”環(huán)節(jié)一中設置了學生合作探究活動,利用“我們圓桌會”的活動模式,各學習小組在角色扮演活動中代表私家車代表、公共交通代表、熱心市民代表、新聞媒體代表等就如何解決杭城堵車問題向政府建言獻策,學生通過該活動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現(xiàn)場應變能力,同時在感悟政府的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提升對政府的認同感,體悟到公民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另外,筆者在活動6“課后作業(yè),鞏固提升”環(huán)節(jié)中布置有興趣的學生可組成小團隊,就杭州交通擁堵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社會調查,撰寫研究型小論文。這樣的課外作業(yè)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課外資源,能更好地提高學生作為公民的社會公共參與意識。
(二)開展體驗學習
構建高中政治課高效課堂,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魅力和品質,必須要努力促進政治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高度融合,讓學生在體驗、參與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提升自身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善于找到合適的途徑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比如政治課每周一次的時政演講,讓學生自己收集國內外的新聞素材,講講自己關注的時政新聞和社會熱點并進行簡單的點評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社會、參與社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一課的備課過程中,筆者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上網或者實地收集杭州市政府近一年來在解決杭城交通擁堵問題上采取的措施,并簡單進行分類梳理,整理好課件和發(fā)言稿,做好匯報的準備。只有在學生課前做了充分準備的基礎上,課堂中活動3“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探究”“政府行動篇”環(huán)節(jié)二中角色扮演杭州市政府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的環(huán)節(jié)才能順利開展,也只有在經歷自己親身體驗、感悟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學生才能真正內化于心,并且落實到行動中去。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也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有利于他們今后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總之,在新課改和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基礎的教學理念,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補充鮮活的素材,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話題,使學生在參與中更真切地體驗政治生活,在活動和體驗中提升自身的公共參與意識、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政治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yǎng)勢在必行!而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我們必須堅持在這條道路上繼續(xù)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黃慧玲.高中政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7):113-114.
[2]肖曉云.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原則[J].福建教育,2016(6):69-70.
[3]盛振宇.在情境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價值與價值觀”一課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6(9):49-50.
[4]高欣,呂林.培養(yǎng)四大核心素養(yǎng) 打造“四氣”魅力課堂:以《生活與哲學》模塊教學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9):79-81.
[5]邱斌.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1):54-57.
[6]陳增春.構建生活課堂 提升核心素養(yǎng):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點滴思考[J].學周刊,2017(22):108-109.
[7]楊有平.巧妙教學設計 提升核心素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4).
作者簡介:鄭艷,余杭區(qū)骨干教師、余杭區(qū)教壇新秀、余杭區(qū)師德優(yōu)秀教師、余杭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余杭區(qū)高考工作先進個人,擔任班主任期間,所帶班級被評為區(qū)級、市級優(yōu)秀班集體。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