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中文化“他者”的解構

      2020-07-04 02:09:08婁琦韓竹林位春華
      關鍵詞:他者文化

      婁琦 韓竹林 位春華

      [摘 要] 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方式,文化“他者”涉及譯者對源語言文化的詮釋行為,譯者用自身文化去詮釋其它文化,與譯入語形成話語體系的對照,使譯文產生陌生感。以自我文化為中心,會產生文化“他者”的形象,要么排斥,要么盲目崇拜,體現文化之間二元對立的思想,文化“他者”是一種負面語義效果。而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譯者詮釋行為體現譯者主體,譯者以自身文化詮釋源語言文化,翻譯是文本在另一種語言中存在方式。從認知上,這種詮釋行為在譯文語義內容上體現兩種文化的融合,而不是文化之間的二元對立,這是對文化“他者”的解構。翻譯行為中,譯者詮釋體現為“歸化”或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對文化“他者”的解構對翻譯教學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詞義生成;文化“他者”;異國情調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志碼]A

      文化“他者”的概念體現了結構主義的思維方式,人類文化是一個系統,由各種具體文化構成,其中一個文化的存在是以與其他文化的差異為基礎。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是文化“他者”的關注點,文化“他者”的思維正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從而在翻譯活動中,文化“他者”是翻譯活動中主觀賦予其它文化的語義內容。從文化角度看,西方學者刻意塑造和虛構出來的文化,是由譯者的詮釋行為所生成的一種負面語義效果而已。事實上,文化“他者”源于譯者的詮釋行為,這樣理解,翻譯行為是一個對文化“他者”的解構。

      一、文化“他者”的定義

      文化“他者”是相對于自身文化而言的。對于這一點有廣泛認同,對“他者”的認知和表現是以差異的存在作為前提的。[1]40文化“他者”包括很多方面,在翻譯中存在著文化“他者”問題。文化知識是世界知識的一部分,但它是特定文化對自然的認識,翻譯行為導致譯文詞語的文化內容變化,詞語表現出動態(tài)的文化內容,有他者文化隨著翻譯進入到譯文的語言中,詞義文化內容上變化體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在翻譯過程中,體現譯者對原文文化的解讀,這個解讀過程也是文化“他者”的根源。

      文化“他者”一詞具有負面含義。[1]39在西方文化傳統中,他者被視為“異端”,產生于人們對陌生、 怪異事物的一種本能的恐懼與回避;他者是理性秩序的對立面,他者一詞還有愚昧、混亂、 骯臟、邪惡等涵義……。他者的否定性有時又轉變?yōu)橐环N“他者的智慧”[1]39,體現一種化解現代性危機的可能性,但“他者” 依然是把其它文化放在自身文化的對立面。以西方為中心,一些學者將“東方”形象[1]39[2]159加以模式化,塑造出一個“他者”的形象,這些形象出現在文學和電影人物中,如傅滿洲這個東方人物形象的塑造,給人一個邪惡,可怕的印象,在結構主義思維中,西方和東方處于二元對立之中,自身文化被視為標準,通過一種自身文化的優(yōu)越感,形成對其它文化的偏見。從上面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他者是與自我相對的東西,“他者”體現以自我文化中心的結構主義思維方式,把其它文化看成是與本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的東西。他者化是一個對其它文化固化而且?guī)в衅姷恼J識。通過“他者化”(othering)[1]39[3]191,人們將負面特點加諸其它文化,以自身文化作為中心和標準,來描述其它文化,他者被視為卑微、劣等的對方,自身文化的優(yōu)越感在對比中得以確立。

      二、翻譯行為對文化他者的解構

      在結構主義二元對立中,文化“他者”體現西方譯者的自我文化為中心, “我”的存在是因為“我”與其它文化不同。而翻譯行為被看做兩種話語體現的平等對話,翻譯行為中,譯者以自我文化來詮釋另外一種文化,翻譯過程中兩種文化之間出現語義滲透,其它文化中的意義進入到譯者自身文化之中,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為“異國情調”。從這個角度講,翻譯不是一個建構文化“他者”的過程,而是消解文化“他者”的過程。

      很多學者對文化“他者”及其在二維對立中的消極意義進行了討論,但是并沒有對于文化“他者”過程進行解釋,沒有從翻譯行為本身上去解構文化“他”者這個概念。從語義生成的角度,來解釋這一術語的在語義效果上分析文化“他者”。從認知角度去考慮翻譯行為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加深我們對翻譯行為的理解。翻譯不是機械的重現,也不是被動的表征過程,它是文化知識發(fā)展的動力。從動態(tài)性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知識,文化是一個發(fā)展過程,翻譯是文化建構的積極能動過程。

      從語言符號的定義出發(fā),語言符號具有文化內涵。一方面,語音和文字是“能指”;另一方面,文化體驗是“所指”。語言符號的意義在于文化體驗,它和某種事物的概念有關,但是多了更多細節(jié),這種細節(jié)體現文化之間的差異。譯者不可避免地用自身文化經驗對于源語言文化進行詮釋,而讀者對譯入語進行解讀,在獲得新文化體驗的同時,也豐富了對自身文化的理解。這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的在譯文語義上的融合,所以翻譯是以融合的方式在消解文化“他者”。

      三、譯入語文化的詮釋作用

      本文把翻譯過程理解為譯者用自己的文化來詮釋其他文化的過程,體現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影響。翻譯行為本身的特點決定這樣通過翻譯很難達到兩種話語體系的互明。譯者在翻譯時會考慮到“文化失真”的問題,翻譯無法做到完全意義上的“保真”。

      西方的基督教中有“十八(層)地獄”,而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中有“地獄”。譯者翻譯成“下到十八層地獄”,感到不是很合適,在修改時翻譯成了“地獄的最底層”。 這樣修改是為了避免給中國讀者帶來誤解,譯者認為翻譯成“十八層地獄”造成了“文化失真”,通過修改解決這一問題。[4]48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地獄”和西方基督教中所講的“地獄”相比較而存在,也不是一回事。因為不是一個相同場景,譯文無法做到完全“保真”,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翻譯行為本身是用自己的文化來詮釋另外一個不同文化。

      如果要得到想要完全意義的“文化保真”那只有去讀原文,沒有別的辦法,翻譯是做不到的。對于讀者來說,可能讀過大量外國文學的翻譯作品,再讀這些作品的原著仍舊是巨大的挑戰(zhàn),讀譯文在審美體驗上差別很大。所以,“文化保真”并不是翻譯的意義所在,翻譯可以傳遞文化內容,做不到保真。翻譯是對原著生命的延續(xù),文化交流體現在譯文的語義上的融合。譯文是一種文化中產生的作品,在另外一種文化中的延續(xù)。

      如果沒有對源語言文化的體驗了解,僅憑借“異化”的策略就希望讀者能理解源語言的文化內涵,也是不可能的,讀者理解受到自身文化的限制,閱讀譯文產生或者只是距離感和陌生感。另外,譯文不能擺脫譯入語文化,在只傳遞另外一種文化的同時,譯文中一定有譯入語文化成分,它會進入到譯文中,與源語言的文化內容在語義上融合,只要用一種語言進行翻譯,它的文化內容就會存在于譯文當中。從語義上來講,譯入語文化融入了所要傳遞的源語言文化,這樣理解翻譯行為,翻譯是一個兩種語言相接觸,相互影響。

      所謂文化“他者”,是就譯者自身文化而言的,一個不同的文化,譯者通過本民族語言,本民族話語系統來詮釋,這也使譯文產生距離感,陌生感。從語言學角度,語言,詞匯和句子都包含著一個文化特有的語義內容。翻譯行為與其說是在傳遞文化,不如說是在詮釋另外一種文化,這個詮釋過程,也是距離感產生的過程。有學者從東方化的角度分析“他者”,在文化政治角度看, 東方情調化實際上是在構建文化“他者”。一些學者把“東方化”視為一種“視閾融合”[5]87。視域融合包含的各個因素的融合,“譯者、譯本與源語的視閾融合”。[6]42如果從翻譯行為本身來看,它是不同文化的語義融合。

      四、譯者詮釋行為的認知解釋

      文化經驗是人對自然界的探索,也包括文學,文化知識,人對世界,對生活的體驗,具有較大的虛擬性和主觀性,是文化特性。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出的虛擬世界給我們提供了獨特的生活體驗。有學者認為,翻譯是試圖在兩種不同語言文本之間建立對等關系的過程[7]6。這種對等關系取決于兩種文本的性質、目標以及所涉及的兩種文化之間的關系,但從文化經驗上,完全的對等是不可能的。本文認為,翻譯行為體現譯者主體性,在譯者生活經驗中有不同的文化內容,這些經驗內容為解讀原文提供不同立場和角度下的詮釋。譯者經驗中有些內容一致,有些內容不一致,而不一致的內容大多是細節(jié)的,具體的,沒有包含在源語言文化體驗中,翻譯活動建立起兩種文化之間的關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心理空間整合模式”[8]94[9]216,對此具有合理的解釋。婁琦將詮釋行為引入心理空間整合模式,從人的反思和詮釋兩個層面提出了認知符號視角下心理空間雙重整合模式。在心理空間整合的認知操作中,一個是話語內容的心理空間,另外還有對話語命題內容進行反思和闡釋的空間。[10]5這個觀點可以運用到對翻譯行為的解釋中,原文的語義內容構成了一個語義空間,譯文的語義內容構成另外一個心理空間。譯文心理空間體現說話人對原文語義的闡釋。兩個心理空間中語義內容的整合是譯文的語義內容,新語義內容中體現出“異國情調”。在這種解釋下,譯文是對原文語義內容的闡釋和發(fā)展,是原文創(chuàng)作在另外一種語言中的延續(xù)。通過翻譯,文化經驗在人腦中不斷進行整合,以創(chuàng)造出新文化經驗。

      原文的語義內容是具有文化區(qū)別的經驗結構。不同文化對于同一經驗有著不完全一致的體驗,因此,這是具有區(qū)別性特征的經驗結構,如,對于餐館的經驗具有文化差異。從翻譯的角度看,源語言文化和譯入語文化這兩個經驗結構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兩個的統一,對于餐館的經驗才能得到擴展和豐富。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個人的經驗得以升華。語義整合涵蓋文化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一方面是譯入語文化經驗,另一個方面源語言文化經驗。

      認知整合是兩種不同經驗的相互作用。這兩種不同經驗構成語義要素并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語義的混合體,這種整合并非一加一式的組合,而是兩種文化經驗中要素的自由搭配,這種自由性是整合的特點,有些搭配關系只存在于人腦信息加工中,這種搭配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閱讀體驗,它相對于譯入語讀者的文化經驗有差別,這造成了閱讀中的新鮮感和距離感,也就是“異國情調”。這樣的語義整合能使譯文語義內容發(fā)生變化,整合的過程是新語義產生的過程,也就是語義生成的過程。

      從上面的分析看,翻譯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新的文化經驗在這個創(chuàng)造過程得到體現。這兩種經驗在人腦中自然地進行融合,這種融合的發(fā)展方向并不是預測出來的,這種整合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fā)生,只要人腦在活動,這種整合就存在。有時譯者說靈感來了,也就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fā),找到了一個恰當的詞,一個恰當的句式,或是語篇類型,這都說明整合在發(fā)生作用,整合就是以自然的方式發(fā)生的。語言使用是一個語義整合的過程,這種語義整合是隨機和活躍的。個體經驗的另外一個表述為以往的經驗,這個經驗的特點就是它的譯者主體性,它是譯者自身的文化經驗,它和原文的文化意義之間不完全對應。

      總體說來,譯文的語義具有生成性,這個生成脫離不了譯者對源語言文化的詮釋。語言的符號意義在頭腦中的場景語言符號的語義。譯者個體的文化經驗在語義生成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沒有個體的經驗,語言符號意義無法在個體中得到實現。譯文體現對于“他者”文化的詮釋,翻譯過程體現主體性。這個過程連接譯者的自身文化內容,是這些文化內容在融入譯文的過程。翻譯是將源語言的信息用譯入語表達出來,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盡可能保留其文化特征,同時翻譯行為的主體是譯者,不可避免地以譯者用自身思想和文化特征將原文傳遞的信息進行某種形式的“改造”[11]161。這樣,詮釋的過程也是新意義產生的過程。

      五、話語體系演變在翻譯中的反映

      文化交流離不開具體的話語體系,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的話語體系。語義不僅是詞表征的概念和句子表征的命題,可以用真值度去考量語言的意義,語義中同時包含著詞和句子所表征的文化內涵,語義和文化知識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話語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意識形態(tài)方面和民族文化等重要方面,這方面有很多論述。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主要是對外話語體系而言的。從理論層面講,“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外在的表達形式”。[12]62文化特性和思想體系對應著具體的話語體系,沒有能夠脫離話語體現的思想。從傳統文化來講,“儒家敘述范式”[13]33是從孔子開始,在歷朝歷代不斷發(fā)展話語體系,對中國人的敘述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任何思想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話語的發(fā)展,不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對應著不同的話語體系。

      話語內容本身就體現語義生成性,話語系統的發(fā)展不是計劃安排出來的,新的概念,新的觀念,甚至于新的理論的出現都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當然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從認知的角度看,不僅從話語體系內部去研究概念和理論,還要結合新的實踐,用新的實踐,新的角度去詮釋已有的概念,是新概念、新知識、新學說產生的途徑。

      語言系統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建立在其上的話語體系隨著人的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對概念的重新定義和新概念的出現說明了話語具有不斷變化的體系。以“農民工”這個概念為例,是農民,還是工人,兩者都是,又有不同。這是基于經驗對以往“工人”概念的理解,也是對原有“工人”這個概念的語義內容上的豐富。從語義上的變化能夠說明話語體系的動態(tài)性,新實踐和其獲得新經驗是知識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來自各種經驗之間語義自由組合,在實踐中得以引證的語義聯系產生了新意義,體現語義的生成性。這種認知整合所產生的意義,結合讀者的自身文化實踐,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意義,具有鮮明的文化建構特征。

      話語體系發(fā)展需要在翻譯中體現出來?!稗r民工”是在我國特定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現象,在英文中翻譯成migrant workers,對于英語讀者會產生距離感,這是因為在漢語的話語體系中,這個詞有著上面提到的不同文化內涵。

      在話語系統本身發(fā)展的同時,話語體系之間也相互影響,兩種文化經驗不斷融合,翻譯是話語體系演變的另外一種方式,譯文對原文的話語體系起到詮釋,解讀和發(fā)展的作用。話語體系反映的對象是世界,概念和判斷是一個邏輯語義系統,話語系統不斷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翻譯行為是對另外一個話語系統的解讀,這有利于為文化的傳播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話語體系的發(fā)展體現在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交流中。新文化知識能夠通過翻譯進入另外一種文化,源語言文化和譯入語文化是語義生成的兩個方面。文化知識的生成觀念解讀翻譯行為有著重要意義。對于翻譯來說,翻譯行為是在結合譯者文化經驗發(fā)生的,只有這樣,才能給譯入語話語體系賦予新的文化內容。

      六、翻譯中“異國情調”的文化體驗

      首先需要對“異國情調”這一概念進行說明和限定。韋努蒂說,“異國情調化翻譯的效果是產生一種表面的差異,一般涉及外國文化的一些特征,如地理、風俗、烹飪、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保留外國地名和人名,或一些怪異的外國語匯。”[14]160

      翻譯行為使得兩種文化經驗整合到一起,這兩個場景中個各項語義內容在語義整合中相互搭配,新語義組合不斷出現,這樣就形成 “異國情調”,異國情調是兩種文化比較中產生的一種距離感,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會激發(fā)譯文讀者的閱讀興趣,而獲得更多不同語自身文化的體驗。異國情調是基于本民族文化,有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種閱讀體現,距離感是“異國情調”這個概念基本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翻譯效果,譯者往往有意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來強化兩種文化之間的對比。歸化和異化的各自優(yōu)勢,使用“歸化”翻譯策略時,譯者所追求的是“達意傳神”與“得意忘形”,所反對的是“翻譯腔”。例如英文中“I love you.”,漢語可以譯為“月光真美!”與之相對,“異化”強調翻譯時要原汁原文。

      美國學者提出過“異國情調化翻譯” (exoticization)[5]87[14]63的概念,相對應的是“歸化”策略(foreignization)。在Newmark看來,對于譯文的評價不能不考慮譯者,需要了解翻譯的過程和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動機。[15] 21許多情況在別人看來是明顯的“誤譯”,其實是譯者想要達到特定的效果?!爱悋檎{”就是譯文作者想要達到的一種效果,翻譯時有意造成這種距離感。讀譯文時,讀者是在試圖理解源語言文化,而不是譯文讀者自己的文化,這是對譯文閱讀的合理描述。這樣,分析由翻譯策略轉向讀者接受的研究,強調翻譯在讀者那里產生什么樣的效果。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基于自身文化背景,而“異國情調”指的就是譯文在讀者那里產生的美學效果。馬紅軍在批評“誤譯”[16]122說,分析其原因,認為一些譯者始終對異化翻譯持排斥態(tài)度,他們低估讀者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輕視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的開放性、可融性。

      文化知識和語言具有緊密聯系,翻譯行為中的對于文化內容的傳遞離不開語言。這里從語義的角度來解釋翻譯行為是一個合理的維度和切入點。可以看出文化“他者”的消解需要兩個相互關聯的語義場景,一個是源語言文化中實踐和經驗,另外一個是譯入語的文化經驗。翻譯涉及到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實質上,這種不同語言所傳達的文化內涵不可能完全一致,兩種不同話語體系匯中詞匯沒有意義上的完全對等。譯文要做到兩個“最大限度”[17]109。一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避免誤讀。二是最大限度提高可讀性,保持自然,流暢的閱讀體驗。

      七、文化“他者”解構在翻譯教學方面的啟發(fā)

      翻譯策略不同,各自有不同的效果。在翻譯實踐中,歸化的策略卻也被大量使用,目的是為超越文化差異,傳遞跨文化的語義聯系。而“異化”往往被理解為生硬的翻譯,聽起來不舒服,帶著“翻譯腔”。李忻洳用“創(chuàng)而有度”來說明這種譯者的主體作用。[18]87“誤譯”說關注更多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這兩種方法有各自的意義,要看譯者的翻譯目的而選擇,“異國情調”是翻譯產生的預期效果。

      譯者自身的文化經驗在譯文中起到對原文詮釋的作用,異國情調可以是翻譯者有意要達到的翻譯效果。漢學家提到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融合現象,指出英漢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語義交換。[19]33對于譯者自由選擇翻譯策略利于文化融合,不論是“歸化”還是“異化”策略的使用,其行為都是在用譯者本身文化去詮釋源語言文化。對于譯者來說,對本民族文化的共同經驗會體現在譯文中,體現了“歸化”翻譯策略。譯者通過翻譯中的詮釋行為,在引導譯者理解方面意義重大。不同文化知識的融合在翻譯行為中表現為新語義生成,它是自然發(fā)生的,一成不變的翻譯策略起不到好的作用,如果語義整合沒有發(fā)生,詮釋行為就落空了。

      翻譯行為是譯者詮釋行為,它涉及到兩個維度。一方面,譯文最大限度地接近譯入語表達方式和習慣,借助于他們已有的話語體系,使用他們的話語,才能讓譯文讀者產生共鳴。另一方面,用譯文本身是譯者對源語言文化內容的解釋,是兩種語言體系之間的交流,話語方式或敘述的方式也是翻譯活動要傳遞的基本內容。中國文化及中國政治背景濃郁的內容體現在中文話語體系中,在譯者使用外文進行詮釋的過程中實現兩種文化在語義上的整合。

      對翻譯過程的關注具有重要意義,翻譯是一種認知操作,是一個意義生成的過程。從認知的角度看,翻譯行為是一個文化語義生成的過程,強調新意義。這不同于認知上的表征主義,強調語言對文化的表征作用和文化知識對于世界的正確反映,因此,文化知識生成觀念與表征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化知識生成觀念解釋文化語義生成性,重視文化與譯者主體的結合,重視文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以及新語義產生的過程。文化生成觀強調譯入語文化在翻譯中的詮釋作用,大腦對于語言符號的加工,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一個生成文化體驗的過程。任何文化知識都有其語言表述,話語類型與文化內容緊密結合。人腦對于語言符號的加工產生認知場景,獲得與概念和判斷相關的經驗內容。翻譯是對文化知識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通過翻譯來獲得不同的文化體驗,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翻譯行為體現認知方式,在對語言符號加工的過程中賦予其新的文化語義。

      八、結語

      總之,話語體系與具體文化是不能分離的,譯文不能脫離自身文化的內容,讀者是在用自己文化去理解另外一種文化。因為那是不同的東西,屬于不同文化,譯文閱讀中會產生距離感,這是不可避免的一種語義效果,體現兩種文化體系通過翻譯來實現相互作用。在語義角度上,這里的距離感在語義上體現為“異國情調”。在翻譯教學中,可以靈活使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來處理文化比較問題。

      [參考文獻]

      [1]單波,張騰方.跨文化傳播視野中的他者化難題[J].學術研究,2016(6):39-45.

      [2]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59.

      [3]Holliday,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Routledge,2004:191.

      [4]孫致禮.名著重譯,貴在精益求精——談名著重譯的修訂[J].外國語文研究,2015(5):44-51.

      [5]裘禾敏.典籍英譯與東方情調化翻譯傾向[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87-90.

      [6]蔣驍華.典籍英譯中的“東方情調化翻譯傾向”研究——以英美翻譯家的漢籍英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0(4):40-45.

      [7]Lederer,M.The Interpretive Model[M].Manchester:St.Jerome,2003:6.

      [8]Fauconnier,G.Ten Lectures of Mind and Language[M].Leiden:Koninklijke brill NV,2018:94.

      [9]Brandt,L.Making sense of a blend:A cognitive semiotic approach to metaphor//Ruiz de Mendoza.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216-249.

      [10]婁琦.功能性言語的意義生成—認知符號視角下心理空間雙重整合模式[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5.

      [11]Sárosi-márdirosz,K.Problem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xts[J].De Gruyter Open,2015(2):159-180.

      [12]黃友義.譯好鴻篇巨著講好中國故事——通過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體會中國國際話語體系構建[J].中國政協,2018(14):61-64.

      [13]吳宗杰.話語與文化遺產的本土意義建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28-40.

      [14]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econd Ed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63,160.

      [1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21.

      [16]馬紅軍.為賽珍珠的誤譯正名[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3):122-126.

      [17]潘智丹,楊俊峰. 翻譯在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中的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2019(6):105-112.

      [18]李忻洳.從概念整合視角探析翻譯過程[J].外語研究,2014(5):83-87.

      [19]董桂榮,馮奇.從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譯創(chuàng)造的合理性[J].上海翻譯,2005(S1):33-36.

      [20]胡曉紅,徐少保.生態(tài)理論下河北定瓷文化外宣翻譯策略探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02-111.

      [21]韓竹林,楊鏡雅.“信達雅”與“傳神達意”在文學翻譯中的異同[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7-95.

      [責任編輯]甄 欣

      猜你喜歡
      他者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為“他者”負責: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
      商情(2016年43期)2016-11-23 00:00:00
      20世紀北美漢學家對中國文論的研究與啟示
      乌拉特中旗| 永善县| 马尔康县| 德清县| 阿克苏市| 浠水县| 鹤庆县| 新绛县| 格尔木市| 深圳市| 武宁县| 郎溪县| 万载县| 东光县| 资中县| 罗城| 克拉玛依市| 靖安县| 鱼台县| 时尚| 遂宁市| 高阳县| 长垣县| 科尔| 合川市| 太和县| 高密市| 石渠县| 保康县| 新邵县| 邵东县| 枣阳市| 张北县| 琼中| 固阳县| 平顺县| 靖远县| 昌吉市| 扶风县| 防城港市|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