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要:現代數學教學目標要求,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而且還應當創(chuàng)設具有數學美育的靈動課堂,使學生理解和感受數學美。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美育;小學數學;數學美;學科融合
談起數學,很多人的腦海中總習慣性地浮現出“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等字眼。古希臘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笔聦嵣?,當我們能真正塌下心來走進數學,耐心探究數學奧秘時,便發(fā)現數學本身就美得千姿百態(tài)。所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煥發(fā)課堂活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用欣賞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發(fā)現美
從我的教學經驗和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若是被動的,那么,孩子的眼里總是充滿了迷茫的。若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的抽象美、符號美、數的神奇美、和諧美、概括美、猜想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開放靈活美,將學生的迷茫轉化為欣賞,甚至是享受,他們學習數學將更主動而輕松。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所謂美的解答,是對一個困難復雜問題的簡單回答?!睈垡蚱谔挂舱f過:“美,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他還認為,只有借助數學,才能達到簡單性的美學準則。那些用圖形、符號的各種組合表達的一種刪繁就簡,高度凝練、概括的數學語言,在很多孩子眼里總是枯燥無味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的簡單美。例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講完例題中4個5相加可以用4×5表示后,隨即又給學生拓展到5個5、6個5…10個5…100個5相加,孩子們紛紛表示不愿意寫100個5相加的算式,更愿意用乘法算式來代替,也就自然而然地比較出乘法的簡捷性。對新知識有了不錯的第一印象,乘法的學習也就變得主動了。《乘法口訣表》不僅體現了數學的簡單美,同樣表現出數學的規(guī)律美,學生背起來朗朗上口,絕大多數學生能主動、超前地熟練背誦。
數學和諧美實例中,最負盛名的是被開普勒稱為歐氏幾何學兩顆明珠之一的黃金分割——0.618。它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美的比例,并廣泛使用。藝術家利用它塑造了令人贊嘆的藝術珍品,科學家利用它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那一個個在孩子看來需死記硬背的公式,其實也擁有數學高度凝練、概括之美。每一個公式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智慧的結晶,都像是一把萬能鑰匙,能解開一類題,這把鑰匙既可靈活地千變萬化,又萬變不離其宗,很有意思!
二、巧挖教材美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學生,作為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生命體,只將視野限定在課本內,是狹隘的,教師應巧設情境,使學生主動生長。
《萬以內數的認識》讀數、寫數一課,我引入生活中長江、黃河的長度,天安門的長寬,我國大熊貓只數、鳥和觀賞花卉的種類等習題,既鞏固新知識,又讓學生了解到祖國的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增加民族自豪感。
我還引入并巧妙利用珠穆朗瑪峰的新舊高度。我故意將珠峰高度寫為8848米,一生舉手質疑:“老師,我記得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好像不是這個數……”他記不清具體數字,便皺著眉頭坐下了。我表揚了他的博學多識,便告訴大家:“這是老師小時候的珠峰高度,現在要比那時低約4米,我們來數一數現在是多少米?”練習數數后,大家一起讀出現在珠峰高度為8844米,又簡單討論了珠峰變矮的原因和危害。孩子們興趣高漲,下課還意猶未盡地拉著老師講他們知道的各種小知識。這樣的課堂既及時鞏固了數學知識,還有效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初步認識對稱圖形》一課中,我加入了風箏、天壇、天安門等中國元素,使二年級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平移與旋轉》中引用古人冰上運石,冰天雪地里司機利用千斤頂將卡車旋轉調頭等事例,增加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興趣,使課堂變得活躍、高效。
歷史長河中,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數學發(fā)展史上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我們驕傲至今。所以,我在教學《認識方向》一課,引入認識司南的知識;教學《認識算盤》,讓學生了解算盤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圓的認識》中,讓學生知道我國南北朝時代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用字母表示數》中,給學生拓展在世界數學史上,最早使用一個符號(如 x)表示未知數列方程(即符號代數學)的,是中國天元術……這一項項偉大的智慧結晶,哪一項能不讓我們?yōu)橹院滥兀繉W生為自己祖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自豪的同時,便潤物無聲地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
三、學科融合,美美與共
朱熹《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融,融合,融會貫通,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tǒng)透徹的理解 ,我認為各學科間亦是如此。
《認識方向》一課中,我給學生布置了搜集和方向有關的成語、古詩詞及兒歌等,并繪制知識小報的作業(yè)。學生一聽數學還能和語文結合,既感到新奇,又有些興奮。果然,二年級小豆包交回的作品,給了我莫大驚喜。“東倒西歪”“走南闖北”“《江南·漢樂府》”“《木蘭詩》第二段首句”等等,都被孩子們挖了出來,并配了精美、生動形象的繪畫。課上,學生們積極對每一幅作品欣賞交流。通過這樣有趣的活動,學生不僅對數學新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對語文知識也有了更新的理解,還完成了一幅有意思的、精彩絕倫的美術作品!
《對稱》教學中,學生拿著彩紙折一折,剪一剪,教師適當指導總結,孩子們不僅很快掌握了本課相關知識,還驕傲、大方地將自己剪出的一張張美麗窗花送給老師。
認識指南針的同時,我還滲透了指南針上“N”和“S”的英文單詞,學習單位名稱“米”,也同樣滲透了相關的英文單詞。
如此學科互融的課堂,不僅沒有放大原本對各個學科知識或多或少的枯燥之感,反而興趣更加濃厚,仿佛各學科的知識一下子都活了起來,課堂也變得更加靈動、美妙!
總之,只要有一顆向美之心,再加上鉆研、探究的精神和耐心,便會發(fā)現數學美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