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文學史》韓愈“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商榷

      2020-07-16 18:22張華林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經學韓愈

      張華林

      摘? 要: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文學》認為韓愈“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自居”,這反映了韓愈尊經的一面,但忽略了韓愈對孔孟經學的質疑。韓愈認為孔孟以后的經學被楊墨污染,“秦火”使經書殘缺不全,漢代以來的章句之學是非顛倒,并為佛老所污染,故韓愈皆疑之。在此基礎上,他對《周易》《尚書》《春秋》《論語》《詩經》《爾雅》《孟子》等經書內容、作者、解經方式等予以質疑。韓愈的疑經,對開啟后來的疑經思潮有重大意義。理清韓愈的疑經思想,有利于全面認識韓愈的思想與文學。

      關鍵詞:《中國文學史》;韓愈;孔孟;經學;疑經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20)04-0112-09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文學》評論,“韓愈、柳宗元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高峰……韓愈最突出的主張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統(tǒng),越過西漢以后的經學而復歸孔、孟”,認為韓愈“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自居”[1][①]。此說闡明了韓愈尊經的一面,但忽略了韓愈對孔孟經學與漢代經學的質疑。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一個更為全面、飽滿的韓愈形象,也為了更深刻地認識韓愈的思想與文學,有必要闡明被《中國文學史》教材所忽略的韓愈疑經思想。

      對于韓愈的疑經思想,顧頡剛和陳寅恪皆曾言及,但未作詳細討論[②]。在他們的影響下,學界對韓愈疑經思想的關注漸多。其中研究韓愈對漢魏《論語》學的質疑者最多,如唐明貴、高明峰、金培懿、陳恒嵩、周靜、李伏清等人的著作[2-7],皆以《論語筆解》為研究對象,分析韓愈舍傳求經、疑經改經思想。這些成果的不足之處是研究點較窄,未能與韓愈的整體疑經之學結合研討。孫昌武對韓愈排除漢代章句之學有所論及[8]。陳恒嵩還論及韓愈對《詩序》《孟子》作者的質疑,因非專論韓愈疑經之學,故論述不夠系統(tǒng)。周勇軍全面討論了韓愈對孔、孟的質疑,對“子夏作《詩序》”的質疑,還論及韓愈的“惑經”“疑傳”思想與其辨?zhèn)沃绊懙?sup>[9],但失之于簡略。此外,劉毓慶、蔣秋華還論及韓愈對“子夏作《詩序》”說的質疑[10-11]??傮w上看,韓愈對漢代以前經學史的質疑,韓愈對《詩》《書》等經書文獻的質疑,皆未引起學界應有的關注。這種研究缺失使我們對韓愈的疑經思想體系缺乏足夠的認識,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

      韓愈從小便接受經學教育。史籍說他“幼刻苦學儒”[12]4197,“日記數(shù)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13]5255;他也自言“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14]67,“所讀皆圣人之書”[14]234,“游之乎《詩》《書》之源”[14]256。著《論語筆解》,詩文中大量引用經書文獻[15]等,皆表明他對經學的推尊。

      韓愈尊經的同時,也有疑經的一面。韓愈之疑經,有其時代經學背景。唐玄宗曾詔令調整《月令》在《禮記》中的位置并易名,棄《孝經》鄭、孔注而自作《御注》以頒行天下;并詔改《尚書》文字等,這預示著唐代經學新變即將來臨。安史之亂后,出于對政教倫理秩序變化的回應,學界治經風尚發(fā)生了變化[16]?!缎绿茣と辶謧鳌份d:

      大歷時,助、匡、質以《春秋》,施士丏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芷以《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而士丏、子陵最卓異……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訕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學,憑私臆決,尊之曰“孔子意也”,趙、陸從而唱之,遂顯于時……徒令后生穿鑿詭辨,詬前人,舍成說,而自為紛紛,助所階已。[13]5707-5708

      大歷時出現(xiàn)了啖助、施士丏、仲子陵等人擺脫傳統(tǒng)治學模式,以己意說經的新異治經風尚。特別是啖助、趙匡、陸質的新《春秋》學派,提倡以經為本、舍傳求經的解經新模式,批評漢代以來的章句注疏之學。這與后來學者質疑經書作者、篇章、文字等疑經思想的產生有密切關系[17],對當時學界頗有影響。

      韓愈時代,部分學者延續(xù)了啖助等人的經學風尚。如權德輿《明經策問七道·七》質疑《論語》存在相互矛盾與體例不倫的問題[18];白居易《禮部試策五道·二》對《詩經》《周易》《論語》中保身與求仁的矛盾也有質疑[19];柳宗元質疑《論語》的編纂者與篇章體例的合理性,同時“非《左氏》尤甚”[20],并否定漢代章句之學[③];成伯玙認為《毛詩序》中的《大序》為子夏作,而眾《小序》只有首句為子夏作,其余為大毛公作,這是對鄭玄以來子夏作《詩序》說的異議。可見韓愈時代有著較強的疑經風尚。此外,韓愈與施士丏、柳宗元、劉禹錫、呂溫、盧仝等新異經學思想提倡者交往密切,或為韓愈敬重甚至師法,或為韓愈友人[④]。這樣的經學背景有利于韓愈疑經思想的生成。

      具體而言,韓愈疑經思想表現(xiàn)為對孔孟以后經學的質疑、對經書的質疑、對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與對《孟子》作者的質疑三個方面。

      一、經書殘,圣道絕:韓愈對孔孟以后經學的質疑

      韓愈對孔孟之后的經學傳播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戰(zhàn)國時期經學受楊朱、墨家之說的干擾,秦朝經學受焚書坑儒的破壞,漢代以來的章句注疏之學受黃老佛之污染。這些破壞、干擾與繁瑣的詮釋方式,喪失了孔孟經學傳統(tǒng),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韓愈抨擊戰(zhàn)國經學被楊、墨之說污亂,故無孔孟經學之純粹?!对馈吩唬?/p>

      周道衰,孔子沒……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14]17

      《與孟尚書書》曰:

      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楊則之墨,楊墨交亂,而圣賢之道不明?!眲t三綱淪而九法斁,禮樂崩而夷狄橫,幾何其不為禽獸也!故曰:“能言拒楊墨者,皆圣人之徒也?!薄驐钅?,正道廢,且將數(shù)百年,以至于秦……后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禍出于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14]317-318

      《送王秀才序》曰:

      故學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圣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14]396

      《讀荀》曰:

      圣人之道,不傳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說干時君,紛紛藉藉相亂,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其存而醇者,孟軻氏而止耳。[14]52

      韓愈強調者有二:一是孔子死后,圣人之道、六經之義為楊、墨等百家學說污亂而不再純粹,導致禮樂政教敗壞,夷狄橫行,正道廢壞長達數(shù)百年??姿赖浪ブf,是他推尊孔子之道的反映;而六經被百家污亂之說,則是韓愈刻意貶低甚至否定孔子之后經學的表現(xiàn)。二是韓愈獨特的道統(tǒng)論,認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道統(tǒng),孟子之后儒家道統(tǒng)斷絕,將百家之學與戰(zhàn)國以后的經學傳統(tǒng)皆排斥在孔孟道統(tǒng)之外。這兩者相互關聯(lián),可起相互闡明的作用。

      公元前213—前212年,秦朝發(fā)生焚書坑儒事件。韓愈多次論及此事對經學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原道》《讀荀》皆言“秦火”對經學的危害,系統(tǒng)闡述見《與孟尚書書》:

      以至于秦,卒滅先王之法,燒除其經,坑殺學士,天下遂大亂。及秦滅,漢興且百年……其后始除挾書之律,稍求亡書,招學士,經雖少得,尚皆殘缺,十亡二三。故學士多老死,新者不見全經,不能盡知先王之事。[14]317-318

      此篇言秦朝對待經學的態(tài)度是焚燒經書,坑殺儒士,禁止經學傳播,因致天下大亂。漢初廢挾書之律,求天下遺書,但大量經書因“秦火”而亡佚,即便稍有所得,也多殘缺不全;而傳經者多亡,新學者無法得到完整的經書與經學傳承,使先王之道、孔孟大義得不到完整的傳承,自孔子以來的經學傳統(tǒng)遭到嚴重破壞。故韓愈在論“小功不稅”禮制時,感嘆“《禮》文殘缺,師道不傳”[14]192給禮制的討論與踐行帶來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韓愈所謂“經雖少得,尚皆殘缺”,言秦火使五經殘缺不全,后之學者不見全經,以致傳承中斷,此說并不準確。據(jù)《史記》《漢書》《隋書·經籍志》記載,“秦火”只是導致《尚書》和《儀禮》文獻有所缺損,其他如《周易》《詩經》《春秋》等經書皆保存完整[21]。這些文獻韓愈肯定閱讀過,何以仍強調經書皆殘缺,“新者不見全經,不能盡知先王之事”呢?究其目的,當不在歷史事實本身,而在于他對孔孟之后的經書、經學傳統(tǒng)的質疑態(tài)度。秦火使本已被百家之說污染的經學傳統(tǒng)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經師死、經書殘而圣道絕),進而否定漢代及其后之經學。

      漢唐時期的章句注疏之學也為韓愈否定?!杜c孟尚書書》曰:

      其后始除挾書之律,稍求亡書,招學士,經雖少得,尚皆殘缺,十亡二三。故學士多老死,新者不見全經,不能盡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見為守,分離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壞。后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于今泯泯也……漢氏已來,群儒區(qū)區(qū)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發(fā)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14]317-320

      此篇言秦火后經書殘缺,經學家嚴守師法、家法,各據(jù)一隅,抱殘守缺,使經學傳統(tǒng)更加支離破碎。漢儒對已殘缺的經學只能修修補補,以致孔孟經學千瘡百孔,圣人之道大壞,最終寖以微滅。后世學者則延續(xù)此微滅之學,以至韓愈之時。因此對秦漢以來的經學,理應整體否決。孫昌武評韓愈此文“包含有一舉掃蕩兩漢以來一切儒家繁瑣章句的意義”[8]243。韓愈所注《論語》,將他對漢代以來章句注疏之學的排斥態(tài)度實踐化,詮釋方式是“取圣人之旨而合之”[22]508,即直面《論語》經文而詮釋之,從而“越漢儒而直承孔孟,舍漢魏舊注而直究經文本義”[23]。如《論語·學而》:“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筆解》曰:

      孔曰:“因,親也。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表n曰:“因訓親,非也。孔失其義?!?sup>[24]1

      又《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筆解》曰:

      包曰:“蔽猶當也?!庇衷唬骸皻w于正也?!表n曰:“蔽猶斷也。包以蔽為當,非也。按思無邪,是魯頌之辭,仲尼言詩最深義,而包釋之略矣?!?sup>[24]2

      文獻中的“孔”“包”乃漢代經學家孔安國、包咸,對于他們的《論語》詮釋,韓愈多有批駁。據(jù)學者統(tǒng)計,《論語筆解》摘錄孔安國注43條,駁斥者34條;摘錄包咸注19條,駁斥者18條;摘錄周氏注2條,駁斥者1條;摘錄馬融注14條,駁斥者13條;摘錄鄭玄注11條,駁斥者10條;摘錄王肅注3條,駁斥者2條[23]。在《論語筆解》中,韓愈引漢魏學者詮釋《論語》文獻92條,駁斥者78條,駁斥率達85%,表明韓愈對漢魏經學的批評態(tài)度是明確、自覺的,他就是要排斥箋注之學,要“掃除章句之繁瑣”[25],重建道統(tǒng)。以致有學者認為韓愈是有意挑選《論語》部分章句加以注解,以便他批駁漢魏諸儒不得圣人之旨,從而打破漢魏經學的權威性,以便建立新的經學體系[26]127,使經學回歸孔孟傳統(tǒng)。

      韓愈還批評漢唐章句之學為黃老佛思想所污染?!杜c孟尚書書》曰:“漢氏以來,群儒區(qū)區(qū)修補……于是時也,而倡釋老于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釋老之害過于楊墨?!?sup>[14]320認為漢代以來,經學既因章句注疏之學而日漸式微,又受黃老佛的污染,甚至黃老佛對經學的傷害過于戰(zhàn)國時楊墨對經學的傷害。因此,韓愈既排佛老,又否定漢代以來的經學。

      綜上,韓愈對《詩》《書》等經書的質疑,對孔子的質疑,對《孟子》作者的質疑,對《論語》文本的質疑,對《春秋》三傳、《爾雅》的質疑等,都是以此經學史觀為基礎的。

      二、韓愈對經書的質疑

      韓愈認為當時所存經書、經學已殘缺不全,并被污染,因此應對先秦兩漢文獻之正偽予以辨識?!洞鹄铖磿吩唬?p style="margin-left:22.65pt">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14]255-256

      韓愈二十余年觀圣人之書,存養(yǎng)圣人之志,終能識古書之正偽,即以孔子之道為標準,對古書思想內容加以鑒別,包括對經書文字、思想、內容的辨析、質疑,甚至對孔子的質疑。這是韓愈的讀書之法,也是他疑經思想的體現(xiàn)。

      (一)韓愈對《詩》《書》等經書內容的質疑

      韓愈在進士策問中,對儒家經典文本內容予以質疑。天子疑惑之事,《尚書》認為應謀及卿士、庶人,《周易》《春秋》則反對天子就此與臣子商議,以免漏言[14]154,說明同出于孔子之手的《尚書》《周易》《春秋》三經,內容有矛盾之處。對此,韓愈以“其文相戾悖如此,欲人之無疑,不可得已”的慨嘆,表現(xiàn)他對經書地位與內容的質疑態(tài)度?!恫邌枴分恢?,韓愈指出《周易·系辭下》《論語》分別記載了孔子關于堯舜無為而治的言論,但《尚書》之《堯典》《舜典》《益稷》先后言及堯舜忙于處理各種事務,制定發(fā)布各種政令,二說明顯有矛盾。韓愈就此議論道:“將亦有深辭隱義,不可曉邪?抑其年代已遠,失其傳邪?”[14]163“隱義”之失傳,不僅因年代久遠,還與他強調的“秦火”使經書殘缺不全、孔孟經學傳承中斷有關。這是他在經學史觀基礎上對經典的可理解性、完整性與可靠性提出的質疑。

      韓愈對《詩經》的編定與內容也有質疑?!妒母琛窐O力推崇記錄周宣王事跡的石鼓詩之價值,但此詩卻未編入《詩經》。韓愈認為是“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鬃游餍胁坏角?,掎摭星宿遺羲娥”[27]795。此“陋儒”,有學者認為指毛公諸儒[27]800,但陸游、黃震等以為指孔子[27]800。“陋儒編詩”謂孔子刪詩,韓愈“竟直稱他為陋儒,并指摘二雅的思想內容狹隘,《詩三百篇》只能算小星,而石鼓文則是如同日月般的文章??鬃泳幵娭皇钦ヒ恍┬⌒切牵瑏G了太陽和月亮,致使石鼓文這樣好的詩文幾被湮滅”[28]217。韓愈指責孔子所編之《詩》內容褊狹,取糟粕,棄精華,并諷刺孔子為陋儒,這與他尊圣宗經之態(tài)度不同,卻與其識“古書正偽”的思想一致。

      韓愈對“子夏作《詩序》”說持否定態(tài)度。鄭玄以《詩序》出于子夏和毛公之手[29],王肅認為子夏作《詩序》[30],范曄則以《詩序》為衛(wèi)宏所作[31]。唐代學者多從子夏作《詩序》之說,韓愈則予以否定,并提出反對理由?!对娭蜃h》曰:

      或曰:學者云《詩》之《序》子夏之為也,夫子固不然……予曰:是何明也?昔孔子閔周德之衰,懼王道之既喪于天下,是故紀正《詩》《書》《易》《樂》《禮》《春秋》佐之,以為民經。而子夏,門人之高弟者也?!对姟分缎颉访髯髦栽?,其辭不諱君上,顯暴丑亂之跡、帷薄之私,不是六經之志。若人云哉?……故子夏不序《詩》之道有三焉。知不,一也。暴揚中冓之私,《春秋》所不明不道,二也。諸侯猶世不敢以云,三也。察夫《詩序》,其漢之學者欲自顯立其傳,因藉之子夏,故其序大國詳,小國略,斯可矣。[22]565

      他認為《詩序》違背了孔子刪《詩》“以為民經”的宗旨,此非孔子弟子所當為者,故《詩序》非子夏所作。他從三個方面予以闡述:一是子夏之能力德行不夠;二是《詩序》內容違背君臣倫理,與《春秋》之義不合,故不當為孔子弟子子夏作;三是其時有些諸侯尚在世,子夏當不敢冒著生命危險作《詩序》以諷刺之。據(jù)此,韓愈認為《詩序》應是漢代學者所作,欲自顯其《詩序》而托名子夏作。此說對歐陽修等宋代學者影響頗大[10]。

      韓愈對《論語》文本秩序、文字內容也有質疑?!墩撜Z·衛(wèi)靈公》載孔子曰:“由,知德者鮮矣。”韓愈注:“此一句,是簡編脫漏,當在‘子路慍見下文一段為得?!闭J為應調整經文秩序,這是前人所未敢言者。

      韓愈還認為《論語》經文有當刪削者,如《論語·顏淵》:“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矣乎!”韓愈注:“簡編重錯,《雍也篇》中已有‘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矣乎,今削去此段可也?!贝私浳闹爻霈F(xiàn)象,韓愈之前未見有異議者,他是首次提出刪削《論語》經文的第一人,早于宋人王柏刪“淫詩”之說?!墩撜Z筆解》還有改易經文內容者,如改“六十而耳順”之“耳”為“爾”,改“浴乎沂”之“浴”為“訟”等,學者已有專論,茲不贅述[23]。韓愈對《論語》部分話語的出處也有質疑,如《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韓愈注:“此非仲尼自言,蓋弟子記師行事,其實子絕二而已,吾謂無任意,即是無專必也。無固行,即是無有己身也?!?sup>[24]11認為“必”“我”之意既已包含于“意”“固”之中,故可以排除。

      韓愈對《論語》文本秩序、文字內容的隨意調整、刪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經文的權威性,并對孔圣人的神圣性形成挑戰(zhàn)。值得注意的是,韓愈對《論語》的質疑與詮釋,多為宋代以來學者所接受[26]134。

      韓愈對《爾雅》的治經形態(tài)也持批評態(tài)度?!蹲x皇甫湜〈公安園池〉》其一曰:“《春秋》書王法,不誅其人身?!稜栄拧纷⑾x魚,定非磊落人?!?sup>[27]1081陳沆箋曰:“言君子學務其大,則不屑其細……孔子《春秋》褒貶,非以誅其本人一身,蓋借以明王法于萬世,而豈蟲魚瑣屑之比哉!”[27]1084韓愈認為君子治學,當務其大者,如孔子著《春秋》,垂法萬世;不應如《爾雅》,汲汲于瑣細的章句之學。這是韓愈以《爾雅》為例說明他對箋注考據(jù)之學的排斥,并在否定中以孔子著《春秋》為例,提出其理想的經學詮釋方式。這與《論語筆解》對漢魏章句之學的批評態(tài)度一致。

      (二)韓愈對《春秋》三傳的質疑

      《春秋》三傳作為詮釋《春秋》的三部經典,在唐代也屬經書之列。韓愈創(chuàng)作中大量引用三傳文字,表明他對三傳的尊崇[15]。如前所述,中唐時期出現(xiàn)了以己意說經的新風尚,其中啖助、趙匡、陸質新《春秋》學派舍傳求經的經學理念影響尤大,韓愈延續(xù)此經學思潮,對《春秋》三傳的經學詮釋方式有所排斥。《寄盧仝》曰:“《春秋三傳》束高閣,獨報遺經究終始?!?sup>[27]782盧仝著有《春秋摘微》四卷[32]108,宋人范?!丁创呵铩嫡摗份嬩洸糠重?,可略窺其學。文曰:

      唐盧仝善學《春秋》,束三《傳》于高閣,而抱遺經以究終始;故其作《春秋摘微》,不任傳以尊經,明圣人之旨為多。隱公二年春,“公會戎于潛”,《左氏》曰:“修惠公之好也?!狈蛞牡叶鴷袊?,明隱公之罪,豈修好謂哉?仝則曰:“戎非中,夏敵。公輒會之,是無王也?!薄操谥f若此類者眾,由其知有經而不知有傳,故于圣人之旨,獨有得乎心也。[33]

      從范浚所輯佚文如“隱公二年春,公會戎于潛”一條看,盧仝之說是擺落三傳,直面經文本身、直求經文本義的治經方式,即“不任傳以尊經”。韓愈說他是“春秋三傳束高閣,獨報遺經究終始”,此“遺經”指《春秋》經文,“三傳”指左、公、谷三傳?!笆唛w”即拋開三傳,以己意說經。此乃舍傳求經的治經模式,可謂啖趙《春秋》學影響下的產物。韓愈對盧仝的認可,說明他對啖、趙、陸新《春秋》學的認同,以致成為此風尚之一員[⑤]。韓愈評樊宗師《春秋》學著述“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22]288,也是稱贊其《春秋》學著作具“不循章句”[8]244、直面經文本義的詮釋特征。

      (三)韓愈對《孟子》作者的異議

      經書權威性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與作者身份地位有關。經書作者被質疑,會影響到經書的價值與地位。韓愈對《孟子》作者的質疑,與他質疑《論語》部分經文作者的思維模式相似。

      《孟子》的成書,據(jù)司馬遷《史記·孟荀列傳》記載,是孟子晚年與萬章等人合著而成。漢末趙岐《孟子章句題辭》認為《孟子》乃孟子獨著,非與萬章等合著。韓愈否定了司馬遷、趙岐之說而自出新論,《答張籍書》曰:

      夫所謂著書者,義止于辭耳。宣之于口,書之于簡,何擇焉?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焉耳。[14]199

      他認為《孟子》非孟子自著,乃是孟子死后由弟子萬章等匯集其生前言論而成書。韓愈未言及理由,但該說為解決《孟子》書中部分不合圣人之道的思想內容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他“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思想的體現(xiàn)。

      韓愈此說,很快被同時代學者所接受。張籍呼應《孟子》一書乃孟子死后,弟子匯其言以成書者[⑥]。唐末林慎思也認為:“《孟子》七篇非軻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sup>[34]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也接受了韓愈之說,并做了更詳細的論證[32]415。

      由上可知,韓愈與漢代以來匍匐于經書腳下的章句注疏之學明顯不同,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立見解,直面經文本身,以經言經,通過經學元典文本話語間的相互疏通、印證、質疑甚至刪削,來實現(xiàn)“識古書之正偽”目的。其結果是一方面宣示經書文本存在缺陷的真相,另一方面則帶出了“疑經”的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經書與孔圣人的神圣性。

      三、韓愈對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

      韓愈有尊孔的一面,認為“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其賢過于堯舜遠者”[22]211;也有質疑、嘲諷孔子的一面,《雙鳥詩》曰:“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兩鳥忽相逢,百日鳴不休……不停兩鳥鳴,大法失九疇。周公不為公,孔丘不為丘。”[27]836此詩言雙鳥離散三千年,一朝相逢,狂鳴百日不止,以致治國法度皆為所亂,甚至周公不得為周公,孔子不得為孔子。歷代注家忙于對“雙鳥”含義作出各種不同的闡發(fā),似乎有意回避一個問題:崇高無比的王道大法與周孔之道在狂躁的雙鳥鳴聲沖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羅聯(lián)添稱此詩“大概也是韓愈的游戲之作”[35],但游戲的對象包括了圣經大法的《尚書·洪范》和作為圣人的周公、孔子,則此“游戲之作”顯示出韓愈對待經書與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

      《石鼓歌》也表現(xiàn)了韓愈對孔子的嘲諷態(tài)度,以“陋儒”稱孔子,指責孔子所編《詩經》內容狹隘,以致失收如石鼓詩這類優(yōu)秀的詩歌。有學者評論:“后世之人為韓愈這幾句詩辯解的很多,然而黑字白紙,批評孔子之意是顯然的。從這詩看,韓愈雖曾說過以儒家道統(tǒng)自居的話,但在其心目中卻未必真正迷信孔子?!?sup>[28]217程學恂亦謂:“此等只是滑稽,切莫認真看。與‘周公不為公同?!?sup>[36]如程氏之說,則韓愈以圣人孔子為滑稽取笑之對象,更可見對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

      韓愈還自擬于孔子。年輕時三試吏部不中,三上書宰相亦未得報,心有怨氣?!洞鸫蘖⒅畷氛f他如最終無法為君相所用,則將“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于無窮”[14]249。將著書比作“作唐之一經”,以“經”稱自己著作,即是以圣人自擬。晚年作《答呂翳山人書》曰:“如仆者,自度若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14]322如果世上沒有孔子,就應由他來傳道救世,以孔子繼任者自許。這些材料足以說明韓愈在尊孔的同時,也存在著對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杜f唐書》本傳謂韓愈“時有恃才肆意,亦有戾孔孟之旨”[12]4204,洵為高見。

      在經學傳統(tǒng)中,孔子是六經的整理者或著述者。孔子的參與,是經學意義的來源;孔子與經書關系的確立,是經學意義生成的保證。韓愈對孔子的質疑,對孔子的負面態(tài)度,必然影響到經書經學的價值地位。

      韓愈關于戰(zhàn)國以來經學史的質疑,關于《周易》、《尚書》、《春秋》、《論語》、《詩經》、《春秋》三傳、《爾雅》、《孟子》等經書的質疑,可以發(fā)現(xiàn)韓愈的疑經思想,與大歷以來經學家多局限于對某部經書的質疑不同,他對經書的質疑更全面,幾乎涉及全部經書(包括對經書的文字、篇次、思想、作者),并對漢代以來的章句注疏系統(tǒng)持質疑與批評態(tài)度。故韓愈的疑經,兼顧經學之整體與局部、宏觀與細節(jié)、淵源與流變等方面,對經學系統(tǒng)作全方位、立體式的質疑,進而形成疑經體系,其疑經思想具有時代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與歷史性特征,這對開啟后來的疑經思潮有重大意義。從韓愈這一整體經學觀來看《中國文學史》教材關于韓愈之評論,忽略韓愈對孔孟經學的質疑,失于片面,不利于古代文學教學,理應糾偏補全。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00.

      [2] 唐明貴.論韓愈李翱之論語筆解[J].孔子研究,2005(6):98-106.

      [3] 高明峰.論韓愈、李翱的經學成就[G].齊魯文化研究:第6輯.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4] 金培懿.解經·身份·主體性——論語筆解于中晚唐學術思想史上之深層意義[C]//蔡長林.隋唐五代經學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5] 陳恒嵩.唐人疑經改經述論[C]//蔡長林.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2009.

      [6] 周靜,黃懷信.論韓愈經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J].東岳論叢,2013(4):64-70.

      [7] 李伏清,彭文佳.韓愈經學思想探析——以論語筆解為中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5-8.

      [8] 孫昌武.論韓愈的儒學與文學[G]//文學評論叢刊:第13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9] 周勇軍.略論韓愈在辨?zhèn)螌W史上的成就及其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1):6-9.

      [10] 劉毓慶,唐婷.韓愈顛覆“子夏作序”與宋代詩學格局的確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21-127.

      [11] 蔣秋華.韓愈詩之序議考[C]//蔡長林.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12]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 韓琦.韓昌黎文集注釋:上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5] 周靜.韓愈經學考[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

      [16] 陳弱水.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9-27.

      [17] 林慶彰.唐代后期經學的新發(fā)展[G]//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671-677.

      [18] 霍旭東.權德輿文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451-452.

      [19] 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428-429.

      [20] 尹占華,韓文奇.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330.

      [21] 鐘肇鵬.焚書考[M]//求是齋叢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135.

      [22] 韓琦.韓昌黎文集注釋:下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3] 唐明貴.論韓愈李翱之論語筆解[J].孔子研究.2005(6):98-106.

      [24] 韓愈,李翱.論語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321.

      [26] 李伏清.柳宗元儒學思想研究——兼論中晚唐儒學復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27] 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8] 宗傳璧.韓愈詩選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29] 陸德明.經典釋文[M].張一弓,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1.

      [30] 孔子家語:下冊[M].王肅,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6.

      [31]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575.

      [32] 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3] 范浚.范浚集[M].范國梁,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0.

      [34]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M].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297.

      [35] 羅聯(lián)添.韓愈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284.

      [36] 程學恂.韓詩臆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34.

      (責任編輯:鄭宗榮)

      Discussion on “Han Yu as the Successor and Defender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on Han Yus Doubt of Classics

      ZHANG Hualin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of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second volume of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Yuan Xingpei, holds that Han Yu thought that he was the successor and defender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which reflected his respect of classics but ignored his doubt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n Yu thought about that classics after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s been contaminated, “fire by the First Qin Emperor” made the scriptures incomplete, the study of chapters and sentences has been reversed, and which was contaminated by the Buddhism, so Han Yu doubted it.?Based on the doubts, he questioned the contents, authors and ways of interpreting the classics such asThe Book of Changes,Shangshu, ChunQiu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Books of Songs,Erya and Mencius. Han Yus doubt of class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opening of the later trend of thought on doubting classics. Clarifying Han Yu's thought of doubting scriptures is conduciv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an Yus thought and literature.

      Key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n Yu; Confucius and Mencius; doubt of classics

      [①] 袁世碩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也用此說,僅將“繼承”改為“傳承”,將“捍衛(wèi)”改為“保衛(wèi)”。見該書中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頁。

      [②] 顧頡剛認為韓愈有疑古思想,但未留下多少辨?zhèn)蔚牟牧希ㄒ姟肚貪h的方士與儒生》附錄《中國辨?zhèn)问芬浴?,上海古籍出版社?005年版,第175頁)。陳寅恪僅說韓愈有“掃除章句之繁瑣”之功(《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21頁)。

      [③] 柳宗元《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薄渡洗薮笄鋯ⅰ罚骸叭糇谠摺瓕W不能探奧義,窮章句,為腐爛之儒?!保ā读谠肪砣?、卷三十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878、912頁。)

      [④] 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88頁)“柳與劉”指柳宗元、劉禹錫,二人與韓愈曾從施士丐習《毛詩》。柳宗元、呂溫曾從陸淳治《春秋》,他們的新異經學思想應該會對韓愈有所影響,或說相互影響(段承校《論韓愈在經學史上的地位》,《懷化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⑤] 韓愈《論語筆解·八佾》對“告朔之餼羊”條的詮釋,與《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卷二“告月視朔例”條趙匡之說一致,查屏球據(jù)此認為“韓愈也接受了啖陸學派的學術觀點”(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19頁)。

      [⑥] 張籍《與韓愈書》:“宣尼沒后,楊朱、墨翟,恢詭異說,干惑人聽,孟子作書而正之,圣人之道,復存于世。”(徐禮節(jié)、余恕誠校注《張籍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93頁)此言《孟子》乃孟子所著,但在《重與韓退之書》中改變了孟子自著《孟子》說,而接受韓愈《孟子》出于萬章等人之手的觀點(同上,第1004頁)。

      猜你喜歡
      經學韓愈
      論韓愈奇文《毛穎傳》
      “兩個”韓愈
      評《明初經學思想研究》
      經學與當代中國
      魏晉南北朝經學的演變與更新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皮錫瑞學術研究》評介
      海峽兩岸鄭玄學術研討會開幕辭
      黄石市| 阿拉善右旗| 西充县| 桓仁| 禄丰县| 陆川县| 罗山县| 浦城县| 宿州市| 吴旗县| 东兴市| 白水县| 澄迈县| 杭锦旗| 泊头市| 岑巩县| 兰溪市| 合水县| 红安县| 乌兰浩特市| 黄山市| 青州市| 沅江市| 恭城| 高青县| 滁州市| 大荔县| 上思县| 绥化市| 彝良县| 夏津县| 大港区| 无锡市| 莱阳市| 手机| 苗栗县| 治多县| 穆棱市| 通许县| 喜德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