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喬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加大了對高中生英語寫作水平的要求和作文評價的標準。目前,在高中英語寫作課程中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模因論是一種在文化層面仿照生物基因遺傳方式將模因作為語言傳播載體的理論。將這種理論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相結合,重視寫作模因,以輸入、記憶、輸出、創(chuàng)新四個過程作為寫作模因的傳播和貯存方式,使得學生在不斷積累和使用模因的模式下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模因論;高中英語寫作;寫作教學
基于模因論視角下,語言模因給高中英語寫作與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案。語言世界中的模因是指通過人腦對原始事物的記憶加工,進而轉(zhuǎn)換成一種基于原始水平之上的類似但又不盡相同的模板。英語學習從本質(zhì)上類似于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過程,都要經(jīng)歷輸入、記憶、輸出、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樣,在學習者完成一篇高質(zhì)量的英語寫作之前,也要經(jīng)歷同樣的過程。
一、模因論與模因
模因論運用達爾文進化論背景,闡述了文化以模因為小單位,通過模仿進而傳播,形成像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相類似的傳播過程。但是生物世界的基因和文化世界的模因既相類似,又有不同?;蛲ㄟ^遺傳而繁衍,模因通過模仿而傳播。(陳琳霞、何自然 2006)學習者通過強烈的模因刺激,在大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將原本的模因加以運用或進行形式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斷地傳播開來。
在模因論基礎下,模因作為文化基因,靠復制、傳播而生存,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何自然 2005)語言和模因相輔相成,甚至可以說是互為一體的。從部分來看,可以把語言比作一艘船,而模因便是船上的貨物。語言運載著模因,模因通過語言來傳播,二者相輔相成。從整體來看,語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詞、句乃至篇章層面上表現(xiàn)出來。(何自然 2005)由此看,語言和模因又是互為一體的。
模因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nèi)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xiàn)性的“形式相同內(nèi)容各異”兩種方式。(何自然 2005)
二、高中英語寫作與寫作教學現(xiàn)狀
英語寫作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考察學生對于英語語言字、詞、句的掌握情況,還要考察學生對于篇章結構、內(nèi)容布局的把握能力以及對于作文所給話題所能到達的思想深度。由此可見,寫作在英語教學中是比較困難的一部分,教師要重視英語寫作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2017年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闡釋了多條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而在現(xiàn)如今,隨著社會以及國家教育部所制定的課標對學生寫作要求越來越高,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也必然會隨著標準的升高而進行改革。首先,我們要認清在寫作和寫作教學中的問題所在。
第一,學生層面英語寫作問題。從學生寫作態(tài)度來看,部分學生仍然會出現(xiàn)標點錯誤、字母大小寫錯誤、字跡潦草等問題。另外,一些學生對寫作認知有誤,認為寫作是為了高考,是為了拿高分。從學生的基本功來看,在高中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下,較瑣碎的英語知識會造成學生英語基本功漏洞。語言知識層面,學生知識儲備量低造成詞匯拼寫錯誤,使用單一,句型不會轉(zhuǎn)換,大篇幅出現(xiàn)簡單句,語法知識點理解不透徹,復雜句一寫就錯。
第二,教師層面寫作教學問題。首先,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在中國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和條件,整個教學過程只是在學生和教師之間直線進行,學生一次成稿,教師一次評定。(程靜英 1994)大班教學,教學任務重等背景下,寫作課程不能像閱讀課或是語法課一樣頻率導致學生寫作訓練機會少,同學與同學之間、教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少,作文評價手段單一,缺乏積極有效的反饋。其次,部分教師對于寫作重視程度不夠。
三、基于模因論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和運用策略
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這兩種不同的模因表現(xiàn)形式,給我們的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兩個不同的維度,即以基因型“內(nèi)容相同形式各異”為基礎的相同信息直接傳遞和相同信息異型傳遞,表現(xiàn)在英語寫作中可以是直接使用名言警句或是相同的內(nèi)容用不同的詞語或是句型表達;以表現(xiàn)型“形式相同內(nèi)容各異”為基礎的同音異義、同形聯(lián)想和同構異義的傳達方式,表現(xiàn)在英語寫作中可以是運用同一單詞的或結構的多重含義表達不同的意思,對于同一事物的一貫印象,運用擬人等修辭表達不同含義或是套用相同的句型,表達不同的內(nèi)容和含義等。
基于同化、保持、表達和傳輸?shù)哪R虻乃膫€發(fā)展過程,以下將結合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兩種表現(xiàn)形式及輸入、記憶、輸出、創(chuàng)新四個環(huán)節(jié),分別闡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和應用策略。
(一)輸入
在高中英語寫過教學中,教師在模因的輸入階段起著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要善于從校內(nèi)資源,如課本等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挖掘模因,讓學生可以在已構建的學習基礎之上進行再次鞏固和提高,強化模因在大腦中的印象或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作為模因,讓學生有記憶的主動性。教師需結合現(xiàn)實語境,將挖掘出的模因安置在不同的語用目的性,讓學生明白如何使用模因及其靈活性。同時教師可結合其他教學法,讓模因的輸入更有趣味性,讓學生印象深刻。
(二)記憶
強烈的模因刺激后,學生要對這些模因進行記憶。在理解基礎上進行模仿,學生對于模因的印象會更深刻。實際上,學生頭腦中的輸入量直接影響著輸出的成效。根據(jù)模因論中語言的傳播規(guī)律,背誦是模因傳播的最快方式,也是最佳途徑。(李芳 2019)在記憶過程中,對于詞語、短語等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背誦默寫或者套用。教師可選擇在早讀時間或是課堂限定時間給學生以壓力,強化記憶。對于句型,段落甚至語篇結構,教師可以提供一定情景或是可以套用的話題進行仿寫或是口語表達。或者是提供優(yōu)秀范文,不斷地重復和有目的的記憶過程中,學生在掌握模因的基礎上要形成自己的“語料庫”,根據(jù)自己的寫作習慣加以總結,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輸出
在經(jīng)過了輸入和記憶階段,相信學生會有一定的模因基礎,不至于在輸出階段無話可說。在學生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并進行自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和小組討論。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合一互相分享對于同一話題不同的想法和互相借鑒他人作文之中的優(yōu)點,從而充實自己的內(nèi)涵。甚至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經(jīng)過修改的優(yōu)秀作文,經(jīng)過老師的評判之后,可以分享給學生進行學習,這樣新的模因便又形成了。學生在輸出階段要不斷的吸取優(yōu)秀的模因,即地道的英語表達、合理的篇章結構、獨特的想法等。
(四)創(chuàng)新
在輸出結束后,自評和他評實際上都是屬于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不斷的優(yōu)中推優(yōu)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應該形成自己的積累習慣和寫作習慣,從而在熟練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根據(jù)話題或是每一單元的主題進行升華,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的作文在班級展示甚至印發(fā)或是根據(jù)不同的主題或是體裁將優(yōu)秀作文編纂成冊。創(chuàng)新既是模因的產(chǎn)生過程,也是模因的傳播過程。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模因既是對舊的語言模因的復制與繼承,又在傳播中產(chǎn)生了變異與創(chuàng)新,或是由單個模因集合為模因復合體,以適應發(fā)展的需要。
四、教學案例設計
本篇以人教版英語必修4,Unit 1 woman of achievement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偉大的女性角色,她們重要的品質(zhì)以及對社會的貢獻。這一單元的學習告訴我們女性作為社會中的重要角色起著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教案采用第二頁的reading部分作為課內(nèi)模因資源,讓學生了解如何介紹人物。
教學步驟與說明:
Step 1:Tell students the theme or the title of todays writing lesson.
Jane Goodall is a brave and hard-working woman who made achievements in her field. Do you know any woman like her? Choose one you admire and describe her.
設計說明:在本課開始直接告知學生寫作課的主題或是題目幫助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Step 2:Lead in - Watch a video and 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reading.(輸入)
設計說明:本階段為輸入階段,采取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作為模因模本。這段視頻是關于Jane Goodall 的一小段采訪,及補充了課外的知識,同時又幫助學生回憶了模因。
Step 3:篇章、結構模因(輸入)
First,the teacher ask students:In what aspects does the article introduce Jane Goodall?
Answers for example:
Her career and the reasons she choose this career. The main content of her work.
Her discoveries and accomplishment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she met in her career.
1.The inspirations she gives to us.
(在這里教師可補充關于這一主題其他可寫的內(nèi)容,如:what does she look like? What did she impress you most?等)
Second,after learning what we can write in the passage,the students can organize their own writing structure. Teacher can give students an example.
設計說明:本階段仍為輸入階段,通過已經(jīng)學過的閱讀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挖掘模因。首先是對于類似于這一主題--描寫人物篇章的結構模因,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挖掘模因并進行模仿。這樣使得學生不僅印象深刻,更有助于總結提煉,讓學生在以后的閱讀學習中也有意識的總結模因。
Step 4:細節(jié)模因(輸入)
(根據(jù)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我們可以提煉出以下的細節(jié)模因內(nèi)容)
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在課本第八頁給出了一些偉大的女性所說的話,學生可以進行摘抄并記憶,引用在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跃?,如Women can hold up half of the sky.女性能頂半邊天。
2.在課文中提煉Jane Goodall的品質(zhì),并思考這些品質(zhì)與學生要寫的人物的共性,可直接應用。
3.教師和學生一起提煉在閱讀文章中可以套用的句子、句型、短語、單詞等。例如,閱讀文章第一段Jane has studied these families of chimps for many years and helped people understand how much they behave like humans.這句話闡述了Jane Goodall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及貢獻,學生可以套用進行仿寫。
設計說明:在這一部分輸入階段結束,其實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和學習材料,教師和學生可挖掘出更多的模因來豐滿作文內(nèi)容。
Step 4:記憶
教師在講授閱讀時,其實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在結束之時讓學生畫出文章中的模因,并要求學生在英語早讀或是課下進行理解背誦、默寫或是仿寫。另外在寫作課堂上,教師可安排小組活動,同學們之間相互討論他們要寫的內(nèi)容并進行展示。展示可以應用口語表達形式,如free talk/communications等。
設計說明:記憶階段其實是在強化模因,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限制,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效率。這樣一個階段,采取多樣的課堂活動可增強趣味性,鍛煉小組之間的協(xié)作精神,也為學生下一部分的產(chǎn)出積累了素材。
Step 5:Writing(輸出)
設計說明:在模因?qū)W習之后,學生需要自己有一個消化產(chǎn)出的階段。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自己的作文。
Step 6:創(chuàng)新
在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和同伴修改之后,可以小組為單位推選出優(yōu)秀作品,老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分析文章的閃光點和錯誤,把好的部分形成新的模因。在教師總體批改過后,經(jīng)過修改,可以遴選出優(yōu)秀作文供學生學習。
設計說明:評價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經(jīng)歷了輸入、記憶、輸出之后,總結學習進行模因創(chuàng)新。
五、結束語
隨著新課標對高中英語寫作要求越來越高,模因論對于高中英語寫作的指導為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首先,模因論基礎下,重視學生日常的模因積累和背誦,相對緩解了部分學生基礎薄弱現(xiàn)象。其次,模因論強調(diào)模仿。文藝必止于創(chuàng)造,卻必始于模仿。(朱光潛 1996)學生將原有的知識基礎與新的模因結合并模仿,久而久之會形成自己的模因,使得作文開始之時不至于無話可寫,結束之時總結提升。
總之,模因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為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2):108-114.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4(6):54-56.
[3]范廣芳.模因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教師,2020,20(8):175-177.
[4]程靜英.英語寫作教學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94(2):12-18.
[5]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