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壯豐
【摘要】“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群體?!傲羰貎和笔菑V大教師、學校、家庭、社會、政府關(guān)注的對象。農(nóng)村留守兒童暴露出的問題,尤其是生活、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更應該引起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guān)注。如何讓留守學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健康成長,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诖?,本文對如何關(guān)愛留守兒童作了系列探討。
【關(guān)鍵詞】留守;關(guān)愛;陽光;快樂成長
“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為了工作,進城務工,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孩子“很自然”“很無奈”地被爺輩“托管”,甚至“鄰居關(guān)照”“大帶小”“獨處”,成為某種意義上特殊的“弱勢群體”?!傲羰亍焙⒆禹槕蔀榻處煛W校、家庭、社會、政府廣泛關(guān)注的對象。留守兒童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尤其是生活、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更應該引起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guān)注。如何讓留守學生心理上不孤單、學習上“不落單”“不落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健康成長等,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試從用愛呵護、用心引導、用情創(chuàng)設、助力“逆境”等方面入手,設身處地站在學生角度、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為他們撐起一片快樂成長的藍天。
一、用愛呵護,讓孩子不再孤單
《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這本書里,里面的許多觀點和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作為留守孩子,在身邊本就沒有家長陪伴,如果長期得不到愛的呵護,必然會使孩子感到孤單、空虛、害怕。因此,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通過教師個人、班級集體溫暖,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溝通,去填補留守孩子缺失的親情,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才不會感到孤單。
我班有位小劉同學,他的父母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與年近六旬體弱多病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劉同學無心學習、自暴自棄,不愿與人交流。我經(jīng)過多種途徑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后,多次與他“聊天談心”,也解決不了什么實質(zhì)性的問題。看著“自甘墜落”的小劉同學,我心痛不已。我抽空時間,“兩條腿走路”,一是走訪當?shù)卮逦⒄?,爭取政策上的傾斜;二是向?qū)W校反映該生家庭情況,為其爭取貧困生生活津貼。我也經(jīng)常以長者的身份關(guān)心他,利用雙休日時間,在學習中、生活上,關(guān)懷備至地給小劉“開小灶”;與他父親主動交流溝通,給他的爺爺奶奶“出謀劃策”,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碰到的一些困難。當他感受他自己不是“沒人管、沒有愛”,而是生活在另一種充滿友愛的呵護,他各方面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慢慢的,他與我們走得越來越近,逐漸從孤單中走出來。
二、用心引導,與孩子同個視角
“大人”有大人的見解,小孩也有小孩自己的思維。在教育工作中,我們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居高臨下去看待、處理孩子的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我們在教育學生處理問題、分析問題時,要俯下身子,以孩子同樣的高度、視角去對待,用自己真誠、真摯的愛心去引導他們,學生對教師、對課堂才能產(chǎn)生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情緒,從而愉快地與教師交流互動。
有一年,我班一個留守小男孩小輝同學,在課外活動課時間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在敲打樹上的橄欖,突然竹竿折斷,直接把一位圍觀的同學打傷了……這個留守孩子本來在老師和學生心目中就是經(jīng)常違紀的“壞孩子”,把人打出血了還了得。事件被學生添油加醋,加上受傷孩子家長刻薄的言語,盡管經(jīng)過老師的妥善處理,但受傷學生家長幾經(jīng)的糾纏、同學的遠離、一些老師和家長異樣的眼光,讓他離我們越來越遠,眼神中有時變得有點“敵視”……后來,我與他“套近乎”,聊家常,俯下身子換個角度、與孩子用平行的視線探討問題,創(chuàng)設平等傾訴的機會,慢慢地我收獲了他的信任。從他口中得知,“我只是想打下些橄欖給爺爺吃,聽說可以降血壓……沒想打到了同學”。孝心是沒有錯的,但愛護花樹木、關(guān)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如何做好安全防范等聊天式的交流,他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用情創(chuàng)設,讓孩子陽光一片
雙休日從某種角度對留守兒童來說是“又愛又怕”,愛的是雙休日沒有課業(yè)的負擔,活動的自由;怕的是脫離了集體生活,沒有老師和家長的陪伴、沒有同齡小朋友一起的玩耍、沒有大人的管束,在家獨處像落單的大雁。面對的要么就是爺輩“百說不厭”的說教,要么從村東跑到西“周游列國”……
在實踐中,我積極創(chuàng)設多種關(guān)愛氛圍,帶領“班志愿者”不定期“定點”“集結(jié)”留守學生,精心組織“故事會”“才藝展示”“小小志愿者活動”等,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豐富的精神生活。特別是我班的“特色作品展板”,展示出班上學生的書畫、音樂、手工、體育項目活動圖片等,不管是留守學生還是家長,看到一個個作品,由衷欣慰。我還特意建立了一個“留守兒童家長微信群”,讓家長們及時了解到孩子的心聲,感受到孩子的進步。學生收獲了更多的成就感,自信心就更足了,接下來因勢利導的工作便更容易開展,孩子成長路上便會充滿陽光。
四、助力“逆境”,為孩子遮風擋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留守孩子雖然是父母不在身邊,但他們的父母大都在物質(zhì)上能滿足他們,彌補沒有陪伴他們的“愧疚”,總覺得虧欠了孩子什么,對孩子的要求會百依百順,享受著另一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留守兒童在這種“倍受關(guān)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往往心理很脆弱,經(jīng)不起挫折、困難的“風吹雨打”,遇到問題不知所措。
我們教師要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處境”,教育引導他們敢于直面現(xiàn)實,無論什么困難、挫折,我們都要樂觀、勇敢、坦然去面對,敢于正視,敢于挑戰(zhàn),讓他們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引導他們遠離父母的庇護,雖沒有他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但正是鍛煉我們獨立生活能力的最好時機,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堅強、果敢的品格,培養(yǎng)責任擔當?shù)木?,往往這種經(jīng)歷又是一種難得的財富。如早晨上學自己叫醒自己,不再依賴爺輩;不把過錯推給他人,學會勇于擔責;承擔部分家務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試想,從小就學會了在挫折面前有剛毅的品格,長大后困難、挫折在他面前就不再是個事。
總之,關(guān)愛留守兒童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工程”。它是我國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需要我們教師、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對留守兒童的“立體關(guān)愛”。作為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對留守兒童多一份心、多一份關(guān)愛,就能讓他們享受更多的溫馨和快樂,就能在老師為他們撐起的一片藍天中快樂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巧.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讀本[J].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2009.
[2]茍建龍.淺議農(nóng)村初中單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索[J].讀書文摘,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