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摘要:批判和發(fā)展是哲學研究和發(fā)展的必經之路,而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際為基礎,結合哲學、邏輯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育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 思想政治 批判性思維 策略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批判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是一種思維模式,是從現實出發(fā)結合所學和一般規(guī)律對已知信息產生背景、發(fā)展過程、論證分析等進行批評和判斷,從而挖掘事物內在聯系并形成正確認知的思維。從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產生和成熟,不難發(fā)現,批判性思維是人客觀認識世界、樹立正確信念的重要憑依。
從概念上來說,批判一詞包含兩重意義,即批評和判斷,寓意著對已知言論的批評和否定,結合一般規(guī)律后對未知進行判斷,批判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一種行為模式。批判性思維和孔子“吾日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批判的核心在于反省、否定和提高,通過反省找到已知中的不合理之處,遵從一般規(guī)律對不合理之處進行否定,結合所學和現實情況對錯誤之處加以改進,即批判性思維運作的一般流程。
從邏輯和博弈的角度來說,批判性思維包含了提出問題、分析材料、理性思考和大膽論證四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針對的是已知的不合理之處,分析材料是充分認識現實的過程,理性思考則是將不合理之處剔除并形成全新的、正確認知的過程,大膽論證則是形成結論的最終環(huán)節(jié)。
二、批判性思維的特征
批判性思維屬于一種思維模式,因此其必然具有主動性的特征,而批判的概念又意味著其具有反思性,由于其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思維,也因此必須具備相應的嚴謹特征。批判性思維主要具備主動性、反思性、嚴謹性三個主要特征。
主動性指的是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和形成。批判屬于一種主觀意識和行為,批判的產生和實現必然是由內而外的。想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就必須學會主動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認可和適應,個體主動的、獨立的思考是批判的起點,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反思性是批判性思維的根本特征,批判的過程就是個體反思的過程。在反思過程中,個體可以對事物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若發(fā)現不協(xié)調之處并加以否定,就實現了“批評”的目的。在批評的基礎上對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進行總結和優(yōu)化,就實現了“判斷”的目的。
嚴謹性是批判性思維的必然要求。盲目地否定和判斷是無根之萍,科學的批判應當立足于一般規(guī)律、現實情況以及哲學一般原理,批判并非“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簡稱,而是對“思考、分析與總結”的深化與升華。只有嚴謹地遵從一般規(guī)律進行思考,結合現實情況進行分析,才能夠挖掘到事物的本質,掌握到物質的基本原理,從中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進而實現批判。
三、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出:“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爆F代教育要求我們培養(yǎng)具備發(fā)散性思維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創(chuàng)新的本質就是否定和發(fā)展,這點和批判性思維不謀而合。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知識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但真正的學習不能僅局限于聽和記憶,還要學會思考,學會對已有知識進行不斷修正、調整,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精神、豐富其內涵,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大膽質疑和否定,然后再大膽假設和判斷。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求就是個體能夠“破而后立”,學會否定已知再提出假設、明確判斷。不難看出,批判性思維實現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學會批判即是學會創(chuàng)新。
此外,批判性思維主動性的特征也明確指出,個體應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是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置條件。
2.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
現代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利用批判性思維來引導學生學會使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雖然批判性思維屬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哲學生活的部分,但是其更多的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高中教學來說,批判性思維不僅是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當學生能夠將批判性思維貫穿于學習生活的全過程時,就能夠對問題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這無論是對教學成果的深化與升華,還是對學生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來說都具有積極影響。
四、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困境與方法
1.權威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權威意識”并非壞事。中學生普遍存在權威意識,教師是他們的權威,教師是班級中說一不二的人物,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知識很少產生質疑。這種權威意識有利于教學秩序的維持,但也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言,甚至可以將優(yōu)先發(fā)言權轉移給學生,弱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質疑教師,使學生形成質疑教師的習慣。但是這種質疑并非頂撞教師,而是對教師觀點和言論的思考與反思,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可以故意留下破綻讓學生進行質疑,給學生留下充足的反對權威的空間。
教師還可以利用開放性課題來消除學生的權威意識,將課堂的主導權完全交由學生,讓學生自主討論課題并形成結論,教師只負責點評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放低自身姿態(tài),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水平,和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身觀點。
2.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帶頭打破“一言堂”的格局,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大膽說話。然后,教師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格局。雖然教師無法直接推翻應試教育,但是可以使自己的課堂遠離應試教育。教師可通過調整科目考核方法來規(guī)避應試教育的不足,不單純以成績論英雄,留給學生更多的表現空間,有效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
3.個性鮮明
中學是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部分,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與變動的時期,個性也較為鮮明。學生鮮明的個性導致學生個性差異,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普遍有叛逆心理,容易質疑但也容易盲目質疑;另一方面是學生思維過于活躍,容易頭腦發(fā)熱而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利用鼓勵和引導讓學生將過剩的精力應用在學習和思考中。應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建立師生間信賴關系,讓學生平穩(wěn)地度過青春期。同時教師要注意合理運用“棒槌甜棗”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省,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批判性思維和方法,使其能夠自我審視、自我改正、自我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思齊,張元芳.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以“新聞發(fā)布會”形式翻轉教學為例[J].青海教育,2019(6):39.
[2]何亮亮.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3]王洋博.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