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
摘要: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家庭結構會加劇兒童的情感剝奪感,從而導致其更容易出現社會焦慮問題。本文采用體育鍛煉量表、社會焦慮量表對197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結果顯示,體育鍛煉對農村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的影響顯著(P < 0.01);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社交焦慮有顯著影響。建議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社交焦慮;體育鍛煉
一、前言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調查顯示,截止目前中國農村仍有697萬余留守兒童。由于代際教育和客觀生存環(huán)境的問題,留守兒童面臨的不僅僅是營養(yǎng)、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適應也暴露在各種危機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發(fā)展矛盾的變化,人際交往成為留守兒童重要的心理需求。然而,由于不健康的家庭結構會加劇兒童的情感剝奪感,導致其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問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其社交焦慮水平比普通兒童要高出許多。社交焦慮障礙是第三大心理障礙,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較高,嚴重者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導致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的因素是復雜的。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家庭背景、人格特征和學校環(huán)境分析留守兒童出現社交焦慮的原因。雖然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從某種角度進行靈活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適用性。根據社交焦慮認知行為模型,個體對負面評價的恐懼可能是導致社交焦慮的主要因素。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僅僅關注個體的認知因素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在自我決策理論的影響下,研究人員發(fā)現,能夠促進個體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交焦慮,而體育鍛煉是其中一種行為。然而,國內還沒有關于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關系的研究,也沒有對其內在機制和邊界條件進行探討。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9年9月至10月,研究選取陜西省3所農村小學3-9年級197名學生,將其作為調查對象。有效問卷總計192份,有效率為97.5%。他們的年齡在9到1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1.67±1.94。采用匿名調查方式,調查地點位于教室。
(二)測量工具
研究選用體育鍛煉評定量表[2](第3部分)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情況。該量表包括鍛煉時間、強度和頻率3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制,運動時間分別對應0-4分,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分別對應1-5分。體育鍛煉總評分被折算為100分,采用如下等級評定標準:19分以下,表示運動量小;20-42分,表示運動量適中;43分及以上,表示運動量大。
研究選用Zimet等人編制的感知社會支持量表(PSSS)[2]。該量表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和12個問題。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1-7分),總分在12到84分之間。分數高的人感知到更多的社會支持。2006年杜建政教授對量表進行了優(yōu)化,將問題中的“同事、親戚、領導”改為“同學、家庭、老師”,使量表適合測量學生。量表α系數為0.877,三個維度α系數分別為0.820、0.742和0.798。
采用La Greca等人編制的兒童社交焦慮量表[2](SASC)。該量表包括對負面評價的恐懼、社會回避和痛苦2個維度和10個問題。采用3級評分制(0分:從不;1:有時;2:總是)??偡肿畹头譃?分(焦慮發(fā)生的可能性最低),最高分為20分(焦慮發(fā)生的可能性最大)。量表α系數為0.807,2個維度α系數分別為0.770和0.689。
(三)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1.0和AMOS7.0軟件進行分析。定量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Pearson分析各變量的相關性,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變量的中介作用。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
(一)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社交焦慮、社會支持感得分
在體育鍛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運動時間得分最低,運動頻率得分最高;運動水平得分為1.33±0.63;社交焦慮的分數是6.84±4.28;感知社會支持的分數是54.18±14.48。各維度和總量表得分如表1所示。
(二)運動、社交焦慮與社會支持感的相關性
體育鍛煉與感知社會支持、社交焦慮呈正相關,感知社會支持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體育鍛煉對農村留守兒童社交焦慮有顯著影響(r =-0.205,P < 0.01)。運動強度(r =-0.072)、運動時間(r =-0.225)和運動頻率(r=-0.097)對社交焦慮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感知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有顯著影響(r =-0.225,P < 0.01)。其他支持(r =-0.199)、家庭支持(r =-0.172)和朋友支持(r =-0.200)對社交焦慮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體育鍛煉與感知社會支持呈正相關(r =-0.307,P < 0.01),與其他支架呈顯著正相關(r = 0.290),家庭支持(r =-0.192),朋友支持(r =-0.304),如表2所示。
(三)體育鍛煉、社會支持感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的水平越高,社交焦慮水平越低。運動次數、時間、水平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與抑郁和焦慮呈負相關。體育鍛煉能夠降低社交焦慮的原因可能是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關于體育鍛煉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相關研究發(fā)現,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變量;另一方面,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促進生理激活,生理激活是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越強的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越強,積極自我評價越高,從而使他們的社交焦慮更低。
參考文獻:
[1]張琳,劉鵬.體育鍛煉及團體心理輔導對朝鮮族大學生社交焦慮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38 (08):1251-1253.
[2]葛丹丹.大學生體育鍛煉、體象與社交焦慮的關系[D].東南大學,2017.
[3]楊勇.體育鍛煉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 (02):287-290.
[4]張建輝.女大學生的身體意象與自我接納、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