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漢字域外傳播的足跡

      2020-09-10 07:22:44陳曦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年27期
      關(guān)鍵詞:文化傳播漢字

      【摘要】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交流工具,不僅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也對周邊地區(qū)和民族的語言文字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和朝鮮半島由于地緣優(yōu)勢,自古以來保持著良好的跨域交流,朝鮮長期借用漢字進行書面記錄,成為漢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員。受中華文化和漢字構(gòu)造原理的啟發(fā),1444年世宗大王創(chuàng)制了《訓民正音》,朝鮮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字體系。與此同時,漢字始終在朝鮮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討漢字在朝鮮王朝的傳播情況以及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朝鮮王朝;漢字;諺文;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7-0079-03

      一、引言

      論及漢字的域外傳播,先得明確“中華文化傳播”的概念。首先,“文化傳播”又稱“文化擴散”,是指人類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輻射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爸腥A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定義,當今則是指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總匯。從今天來看,朝鮮半島與中國已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而是獨立地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播的一個載體,筆者認為,漢語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當屬于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部分。

      中國與朝鮮半島比鄰而居,兩地自古以來交往頻繁。盡管歷經(jīng)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中國與朝鮮半島始終保持著良好的跨域交流,尤其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方面。十五世紀以前,朝鮮人雖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與中國的社會接觸過程中,朝鮮人開始借用漢字進行書寫,并延續(xù)了千余年,直至1910年日本占領(lǐng)朝鮮半島,漢字才被徹底廢除。中國漢字的使用對朝鮮本族文字的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尤以朝鮮王朝世宗大王時期創(chuàng)制的《訓民正音》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將從漢語在朝鮮王朝的傳播情況和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這兩個角度淺析漢字在朝鮮王朝的傳播足跡。值得說明的是,對于朝鮮半島的歷史變革和當今的政治形勢,本文在論述的過程中將不做區(qū)分,統(tǒng)一用“朝鮮語”和“朝鮮文字”進行說明,只在個別地方指出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源。

      二、漢字在朝鮮王朝的傳播

      漢字在朝鮮王朝的傳播得益于國內(nèi)外諸多因素,反過來也對朝鮮王朝以及兩國的交流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本節(jié)將從兩國關(guān)系、學習漢語的主觀需要、積極的教育政策以及《訓民正音》的創(chuàng)制四個方面詳細闡述漢字的傳播情況。

      (一)朝鮮時代兩國的關(guān)系

      朝鮮王朝也稱朝鮮時代,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推翻了高麗自立朝鮮王朝,此時的中國正值明太祖時期,明太祖“命仍古號曰朝鮮”。①兩國建立國交并維持了朝貢的關(guān)系。此后的五百余年,中朝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始終保持著良好的交流,這就為漢字在朝鮮的傳播提供了穩(wěn)定的客觀條件。

      (二)崇尚儒學和漢詩文之風

      朝鮮王朝是儒家思想在朝鮮發(fā)展的全盛時期。統(tǒng)治者將儒教視為國教,中國儒學在朝鮮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398年朝鮮王朝設立最高教育機構(gòu)成均館,即當今韓國乃至亞洲頂尖學府成均館大學的前身。館內(nèi)設有專門講授儒學的明倫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廟。世宗大王更根據(jù)儒教的禮儀規(guī)范編纂書籍,施行仁政。“儒學宇宙觀的核心天命觀與朝鮮固有的信天思想結(jié)合而成為朝鮮的正統(tǒng)觀念,‘敬天命’‘畏天命’是當時朝鮮人的基本信條?!?②

      另一方面,朝鮮王朝具有學習漢詩文的歷史傳統(tǒng)。隨著漢字和漢文學經(jīng)典的傳入,在三國時期朝鮮就已經(jīng)有了學習漢詩文的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大批有所建樹的漢學家。新羅人崔致遠被稱為古代朝鮮漢文文學的鼻祖,著有《桂苑筆耕》20卷,在近體詩方面成就很高,一首《秋夜雨中》道盡這位異鄉(xiāng)人的綿綿思鄉(xiāng)之情。古代朝鮮文學作品中,漢文文學作品占比相當重,其中大量作品以中國為描寫對象或者以中國為背景,還有對中國詩歌等作品的評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朝鮮人士逐漸培養(yǎng)出與中國文人大體一致的審美趨向,因此杜甫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作品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朝鮮舉國的儒教和漢學氛圍催生了國民學習漢語漢字的需要,漢文化的擁躉者云集。

      (三)朝鮮王朝采取積極的教育政策

      如前所述,朝鮮王朝大興儒學和漢詩文之風,為培養(yǎng)高水平的漢語人才,朝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保證了漢語、漢字在朝鮮的有效傳播。

      首先,朝鮮政府在建國之初設立了司譯院,作為官方設置的學習外語、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專門教育機構(gòu)。司譯院培養(yǎng)了大批精通漢語的人才,為中朝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其次,朝鮮王朝規(guī)定了相關(guān)的取士制度,在科舉考試中設置了“譯科”,以選拔翻譯官。譯科考試主要采取“講書”和“譯語”兩種形式?!爸v書”主要考察對漢語課文內(nèi)容的記憶和理解,并用朝鮮語進行解讀。“譯語”則是用漢語進行翻譯。這兩種考試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會話能力。

      (四)《訓民正音》的創(chuàng)制

      在國內(nèi)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漢語在朝鮮地區(qū)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對于促進兩國友好交流,推動朝鮮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十五世紀之前,朝鮮的語言始終存在語言和文字分離的情況。由于本族文字的缺失,朝鮮人只能以漢字作為書寫工具。一方面,漢語和朝鮮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用漢字進行記錄朝鮮語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在那個時期能夠?qū)W習和使用漢字的多為貴族階層,平民百姓一般不懂漢字。因此語言和文字長期分離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語言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朝鮮民族文字書寫問題亟待解決。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創(chuàng)制了《訓民正音》,形成了特有的一套標記朝鮮語音的文字體系。自此,朝鮮民族擁有了自己的文字?!队柮裾簟肥鞘澜缟仙儆械闹绖?chuàng)始人和創(chuàng)造時間的文字之一,也是公認為非常具備科學性和實用性的表音文字,因此,朝鮮文字在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造字原理以及它與漢字的關(guān)系將在下一節(jié)進行詳細闡述。

      三、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文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也是承載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載體。作為一種自源文字,漢字既是中華文化和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在今天看來,漢語和朝鮮語分屬于截然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漢語屬于孤立語,漢字以表意功能為主,朝鮮語則屬于黏著語,朝鮮文字具有表音的特點,但兩者有著密切的親緣關(guān)系。這主要是因為:漢字在朝鮮地區(qū)的使用肇始于漢,并延續(xù)了千余年,其造字、用字的特點以及文化內(nèi)涵對于朝鮮語的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深遠影響。

      (一)吏讀

      “吏讀”也稱“吏札”“吏道”,是一種借字標記法,即借用漢字的音和義來標記朝鮮語,分別造出“音讀字”和“訓讀字”。吏讀法由7世紀末的儒學家薛聰創(chuàng)制,起初被應用于儒學經(jīng)典的解讀,王氏高麗和朝鮮李朝時期,吏讀則主要用于公私文書,它的創(chuàng)制成為朝鮮文字的先聲。

      “吏讀”的標記方法是:采用漢字字形,實詞多與漢字的意義直接一一對應。對于漢語所沒有的朝鮮語中固有的語法形態(tài),比如某些助詞和詞尾,則用漢字記音。而這些附加的成分在朝鮮語中被稱為“吐”。另外,詞語和文段要按照朝鮮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序排列?!袄糇x”這種借字標記法使得漢字的音和義可以按照本國、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來靈活使用,這就是漢字對外傳播的一種早期形態(tài)。“吏讀”的方法從7世紀一直沿用到19世紀末,與漢字長期并用,但漢字始終是當時朝鮮王朝的正式文字。

      (二)諺文

      前面提到,世宗大王時期創(chuàng)制的《訓民正音》使得朝鮮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字,打破了語言和文字分離的狀態(tài)?!坝柮裾簟庇址Q“諺文”,是世宗大王召集大批學者,在研究朝鮮語的發(fā)音特征和借鑒漢字造字原理以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出的朝鮮文字。諺文共有二十八個字母,它的出現(xiàn)開啟了朝鮮民族文明的新時代。趙麗明(1999)認為朝鮮的諺文屬于漢字傳播過程中的第四形態(tài)——改創(chuàng)民族文字,“借鑒漢字的筆畫、借鑒漢字的方塊組合、借鑒漢字的單音節(jié)字符單位,或?qū)h字體勢變異等創(chuàng)造的各種民族文字,在發(fā)生學上與漢字有著血緣關(guān)系?!?③

      漢字對諺文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字形方面。漢字與世界上大多數(shù)拼音文字不同,是典型的方塊字,具有規(guī)整方正的特點。周有光先生認為“諺文字母在無意之中受了漢字筆畫元素的影響。諺文疊成方塊,跟漢字匹配,這是明顯的漢字影響。” ④另外,諺文與英語同為表音文字,如果采用英語等表音文字根據(jù)發(fā)音把字母從左往右依次排列的方式,標記起來應該更容易。盡管如此,諺文卻還是采用了漢字的組合形式。

      其次,諺文的造字方式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據(jù)《訓民正音·解例本》記載,世宗大王模仿“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創(chuàng)造了元音。比如,諺文的基本元音字母“·”象天圓,“?”象土地,“?”象站立的人,其他元音字母由這三個字組合而成,比如“? 、? ”。這一點與漢字的最小結(jié)構(gòu)單位“筆畫”類似,比如橫畫“—”可以表示地平線。

      除此之外,諺文的構(gòu)字方式與漢字的構(gòu)成方式大體一致。從現(xiàn)代漢語來看,漢字的構(gòu)成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上下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包圍結(jié)構(gòu)等。諺文的構(gòu)字方式可以分為六種:第一種與漢字的左右結(jié)構(gòu)相同,比如“?、?、?”,類似于“你、好”;第二種與上下結(jié)構(gòu)類似,如“?、 ?、 ?”,類似于“早、雪、思”;第三種是在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下面再加一個輔音,比如“?、?、?”,類似于“您、想”;諺文的第四種構(gòu)字方式與漢字的上中下結(jié)構(gòu)相同,比如“?、 ?、 ? ”,由元音加輔音,再加尾音組成,類似于“高、意”;第五種,上面是輔音,下面是元音,還有一個元音在右邊,比如“?、?、?”,類似于漢語中的“數(shù)、敷”;最后一種是在第五種形式的基礎上,再加一個尾音,如“?”。由此看出,諺文的構(gòu)字方式同樣受到了漢字的影響。

      (三)漢字和朝鮮文字的混用

      《訓民正音》頒布后,由于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諺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沒能成為朝鮮的主流文字,只是起輔助作用。直到20世紀,諺文才被廣泛使用。漢字在朝鮮王朝時期始終處于重要地位,與諺文共同起到幫助文化交流的作用。尤其在兩國的正式文書、典籍編撰方面,朝鮮王朝一直以漢字為典范??紤]到漢字在朝鮮歷史上的長期影響和重要作用,朝鮮民族始終不能完全擯棄漢字,因此出現(xiàn)了諺文與漢字混用的情況。2010年8月,韓國再次復建的光化門,由原先所謂“去中國化”的諺文匾額又恢復為傳統(tǒng)的漢文牌匾。尤其是在需要嚴謹表達的場合,比如法律、新聞、歷史書籍等方面,漢字的使用十分常見,比如現(xiàn)在韓國人的身份證、駕駛證上都用繁體漢字標注著他們的姓名。

      (四)同形漢字詞

      漢字對朝鮮語表達形式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漢字詞上。漢字詞是以中國漢字為基礎構(gòu)成的詞匯,在世宗大王創(chuàng)制諺文以前,朝鮮只有口語,在借用漢字記錄的過程中,漢字詞傳入朝鮮地區(qū)。據(jù)統(tǒng)計,“漢字詞在現(xiàn)代韓語詞匯中的比例高達 60-70% ?!?⑤

      朝鮮語中的這些漢字詞與中國漢字詞匯在形態(tài)和語義上并非完全相同,這里主要討論同形漢字詞的情況,可以分為同形同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同形同義詞,意思是字形和詞義都與漢字的詞匯大致相同。這些詞匯大多是根據(jù)朝鮮語的語音形式翻譯過來的,它在朝鮮文字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主要存在于表示職位名稱、方位、處所等名詞,以及表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業(yè)術(shù)語中。比如,“國家(??)”對應漢語中的“國家”;“古跡(??)”對應“古跡”。同形異義漢字詞則是指詞形相同,詞義存在一定的差別。這是由于漢字在傳入朝鮮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使用范圍不斷擴大,逐漸喪失了外來語的特質(zhì),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非?!痹跐h語中是程度副詞,表示“很、十分”的意思。但在朝鮮語的漢字詞中,“非常(??)”則表示“緊張”的意思;又如“操心”一詞在漢語中指“費心”,但在朝鮮語中,“操心(??)”指的是“小心”。

      鑒于漢字對朝鮮語言文化有著重要影響,擯棄漢字將造成文化斷層,朝鮮地區(qū)的民眾開始呼吁恢復漢字教學。韓國教育部稱,從2019年起,韓國全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注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

      四、結(jié)語

      中華文化歷經(jīng)千年的演變,凝聚了華夏子孫的心血智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的舞臺上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同時,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既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力輻射四方。

      中國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自古有著頻繁的交流往來,兩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朝鮮王朝時期,在國內(nèi)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華文化和漢語漢字在朝鮮地區(qū)得到了有效傳播,舉國大興儒教和漢學之風。與此同時,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漢語漢字在本國的廣泛傳播,也為朝鮮本國文字的創(chuàng)制提供了土壤。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朝鮮長期受到無文字的制約,只能借用漢字進行書面記錄,存在語言和文字分離的情況,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深受影響。朝鮮王朝時期,世宗大王帶領(lǐng)一批學者根據(jù)發(fā)音特征、“天地人”思想以及漢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創(chuàng)制了《訓民正音》,形成了標記朝鮮語音的文字體系。諺文出現(xiàn)后,漢字并沒有被徹底廢除,相反,漢字在朝鮮地區(qū)始終保有頑強的生命力,廣泛滲入朝鮮民族的生活以及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成為朝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注釋:

      ①董明:《古代漢語漢字對外傳播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頁。

      ②何寅,許光華:《國外漢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③趙麗明:《漢字在傳播中的變異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第3-5頁。

      ④周有光:《世界文字發(fā)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頁。

      ⑤王艷峰:《韓國語中“吏讀 ”、“諺文”與漢字的關(guān)系探析》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1期第91-93頁。

      參考文獻:

      [1]董明.古代漢語漢字對外傳播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2]何寅,許光華.國外漢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周有光.世界文字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慎懋賞.四夷廣記[M].臺北:正中書局,1985.

      [5]陸錫興.漢字傳播史[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6]趙麗明.漢字在傳播中的變異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7]王艷峰.韓國語中“吏讀”、“諺文”與漢字的關(guān)系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

      [8]樸慶珍.漢韓語言接觸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9]朱偉,馮慧穎.漢韓同形漢字詞異質(zhì)化探究[J].韓國語教學與研究,2018.

      [10]陸錫興.諺文字母來源古篆說[J].中國文字研究,2014.

      [11]楊濤,劉紅梅.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國際巡展”及對中華文化的傳播[J].大眾文藝,2015.

      作者簡介:

      陳曦,女,漢族,湖北孝感人,四川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猜你喜歡
      文化傳播漢字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英語新聞中文化傳播的特色與現(xiàn)狀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5:00:49
      從眼動實驗看中原服飾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shù)人才外語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gòu)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出版廣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5:40
      于都县| 洛阳市| 梁山县| 丹凤县| 安多县| 石河子市| 冀州市| 泗洪县| 云梦县| 洱源县| 静海县| 项城市| 凤冈县| 灵台县| 玉环县| 海盐县| 筠连县| 周至县| 石河子市| 福贡县| 临泽县| 开阳县| 佛山市| 武夷山市| 武冈市| 随州市| 泗阳县| 岑巩县| 凤山县| 荥阳市| 姜堰市| 右玉县| 房山区| 晋州市| 双牌县| 苏尼特右旗| 丹东市| 册亨县| 双鸭山市| 宿松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