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國文學名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外國文學名著可以有效幫助我們了解世界文學發(fā)展史,提高個人修養(yǎng),擴大知識面。自文藝復興后,外國文學在人文主義方面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很多作品著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社會各個階層的小人物為主要描寫對象。
【關鍵詞】外國文學;文藝復興;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6-0030-02
外國文學名著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文學名著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名著提倡以人為本,打破了以往的以神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維;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名著中則是充滿了理性主義。進入19世紀后,歐洲浪漫主義文學開始發(fā)展,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到了20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取代了以往的寫作風格,開拓出文學發(fā)展的新天地。
一、貝內特麗絲的形象塑造分析
貝內特麗絲是但丁《神曲》中的天使角色,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貝內特麗絲是作者一生摯愛的姑娘。即使貝內特麗絲早逝,但這位姑娘依然是但丁靈感的源泉?!渡袂分械呢悆忍佧惤z善良溫柔,有著美麗的容顏,聰明伶俐卻又不失端莊穩(wěn)重。對但丁而言,貝內特麗絲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對自己有著無限的包容,又像愛人一樣鼓勵并支持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但丁將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和精神層次上的愛都融入到這個角色中。在但丁和貝內特麗絲的談話過程中,對在天堂游玩的描述中表達了對真和善的執(zhí)著,期盼能夠走出迷途并對當時的時局進行撥亂反正,努力找到復興政治和道德的路線。
二、維特的形象塑造分析
維特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主人公,歌德筆下的維特擅長繪畫,在詩歌方面造詣極深,對大自然有著濃重的熱愛之情,并且樂于助人,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維特對綠蒂的愛非常深厚,因為在維特的心中綠蒂是真、善、美的結合體,是維特眼中的天使,但是綠蒂已經有婚約,不能和維特在一起,因此維特感到十分憂愁。維特對迂腐的公使有著濃重的厭惡情緒,極度討厭封建貴族,對封建貴族勢力具有激烈的反抗精神。由于愛情不能夠實現(xiàn),理想逐漸消失破滅,維特感受到官場的黑暗壓抑,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最終維特選擇自殺。維特的煩惱是資產階級整體的煩惱,維特具有當時瘋狂運動時期的激進思想。
三、堂吉訶德的形象塑造分析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提起堂吉訶德大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出一個騎士騎著一匹馬,向風車飛奔而去的場景。堂吉訶德被塞萬提斯塑造成了一個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且經常沉浸在自我幻想中的人物,盲目行動不顧后果。由于沉迷于騎士小說中,堂吉訶德有一個想做行俠仗義的騎士夢想,因此帶領其隨從桑丘開始歷險旅程,在歷險途中二人發(fā)生諸多可笑的事情。通過桑丘的視角塞萬提斯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滑稽的騎士,其背后竟然具有高尚而偉大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卻是代表著正義。堂吉訶德身上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代的人們所缺失的精神,正是由于這種精神使更多人為堂吉訶德感動。堂吉訶德是一個具有濃重喜劇元素的角色,他的一生雖然是一個悲劇,但卻成為外國文學名著中一個耳熟能詳?shù)娜宋铩?/p>
四、哈姆雷特的形象塑造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的一生中充滿悲劇色彩。原本哈姆雷特是一個丹麥王子,但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高貴血統(tǒng)的王子,而且他是未來王位的繼承人,但憑借這一身份無法將悲劇的人生相結合。于是莎士比亞讓其接受了各種人生坎坷經歷,經過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叔叔謀權篡位的種種打擊后,哈姆雷特逐漸向復仇的道路發(fā)展。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情懷表達的淋漓盡致,在不同現(xiàn)實情況的打擊中哈姆雷特的內心也經歷了復雜的斗爭過程。通過哈姆雷特復雜的心理斗爭,讓廣大讀者對哈姆雷特有了全新的認識。主人翁逐漸從不諳世事發(fā)展成為對周邊事物充滿懷疑,而后能夠直面社會現(xiàn)實,最終孤注一擲憤然反抗導致悲壯逝去。哈姆雷特的轉變過程具有人文主義新思想的因素,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的斗爭經過?,F(xiàn)實沒有理想中的美好而是依然殘酷,舊勢力仍然是強大且不可逾越,哈姆雷特最后只能選擇一人進行戰(zhàn)斗。哈姆雷特的最后一次反擊是其人生中最后的反抗也是整個故事最激烈的部分,同時也是哈姆雷特和過去懦弱的告別,并且走向全新的自我。即使哈姆雷特最終的結局是與上層社會的貴族同歸于盡,讓讀者充滿惋惜,但他的英雄形象卻成為了經典。
五、魯濱孫的形象塑造分析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魯濱孫從小就對冒險有著濃厚的興趣,厭倦遵守規(guī)矩和制度,為了實現(xiàn)夢想魯濱孫曾有三次駕船出海遠游的經歷,想要實現(xiàn)闖蕩世界的愿望。在最后一次遠航中,魯濱孫遇到風暴造成船舶拋錨停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小島危機四伏,主人翁面臨著生存下去的考驗。魯濱孫并未埋怨上天的不公,反而在荒島中憑借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大自然進行抗爭。魯濱孫在荒島上建設房屋供自己居住,在廢棄的船中找到糧食種子進行糧食種植,飼養(yǎng)羊群為自己供給食物,甚至嘗試制作面包、葡萄干。魯濱孫在自己的努力下不僅生存下來并且坦然面對大自然的各種考驗,還在一場野人舉行的狂歡會中救了“星期五”。在小說的結局中,魯濱孫依靠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擁有了非常豐富的物質財富并且榮歸故里。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樸實的語言,引人入勝且身臨其境的描述,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勇于創(chuàng)造且不甘平庸的魯濱孫。
六、《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由法國文學家雨果所創(chuàng)作,書的核心就是讓讀者了解人類本質的“美”和“丑”。首先,副主教克洛德從事神職工作表面上是一個正義的化身,但是內心卻虛偽丑陋??寺宓卤砻嫔显诰S持宗教的清規(guī)戒律,但在內心中卻在宗教的規(guī)定和內心私欲中反復掙扎,因為克洛德想要將艾斯美達拉占為己有??寺宓碌男蜗笫菍Ξ敃r教會實施的獨裁和禁欲主義進行重點抨擊,雖擁有自身覺悟,卻無法對教會的束縛實施突破,缺乏和傳統(tǒng)斬斷一切的勇氣??寺宓聦ψ陨砣诵砸蟮脑鲪恨D變?yōu)閷λ说脑骱?,甚至策劃了一系列的陰謀詭計陷害艾絲美拉達,最終將其送上絞刑架。其次,皇家衛(wèi)隊隊長弗比斯外表英俊帥氣,弗比斯將外表作為其迷惑他人的面具。弗比斯選擇富家千金做自己的未婚妻,卻同樣貪圖艾絲美拉達的美貌。弗比斯為了保證自己的丑陋行徑不被公之于眾,竟然選擇看著艾絲美拉達被執(zhí)行絞刑。弗比斯自私的內心和其英俊瀟灑的形象也是一個強烈對比。最后,敲鐘人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耳朵無法聽見聲音,一只眼睛看不見,駝背和跛足的形象讓讀者產生丑陋的直觀感受,但是這個畸形的敲鐘人卻心存善良。加西莫多在見到艾絲美拉達后對其一見鐘情,和克洛德不同的是加西莫多的愛是為艾絲美拉達奉獻一切。加西莫多對愛情是忠貞的,同時其內心的善良和勇氣與丑陋的外表形成強烈對比,作者用這樣強大的沖擊向世人宣告什么才是美。
七、安娜的形象塑造分析
安娜是蘇聯(lián)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琳娜》中的女主角,安娜的形象也是一個反叛的女性。安娜在少女時代,就嫁給了年長自己20歲的卡列寧,但是婚后的生活猶如監(jiān)獄,這樣的生活讓安娜對對愛情產生向往。當遇到渥倫斯基時,安娜看到自己對愛情的追求方向。但渥倫斯基對安娜的態(tài)度非常冷淡,面對這樣的情況,安娜想要用死亡讓渥倫斯基對自己產生愛情。安娜的愛情是以悲劇結局,但充分顯示了安娜追求自由的性格。安娜內心不能忍受虛假的貴族生活,對上流社會的制度敢于挑戰(zhàn)。在追求自由戀愛的過程中,社會中不斷產生流言蜚語,但沒有人愿意安慰安娜和鼓勵幫助她。小說的結尾選擇用死亡來表達主人翁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為反叛女性的形象添加了悲壯的色彩。
八、涅赫留朵夫的形象塑造分析
涅赫留朵夫是列夫·托爾斯泰在《復活》中的男主角。涅赫留朵夫原本是一個貴族青年,但與其他貴族青年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內心極其純凈善良,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不斷影響,涅赫留朵夫逐漸走向墮落的道路。先是對瑪絲洛娃進行引誘,而后對其進行拋棄。若干年后涅赫留朵夫在法庭中見到已經淪為妓女的瑪絲洛娃時,無法忽略自己曾經對其造成的傷害,開始進行反省。由于親眼看到社會中不公平的待遇,涅赫留朵夫感受到此生最大的震撼。通過反省,涅赫留朵夫的靈魂重新洗滌,恢復了最初善良單純的青年心態(tài)。最后瑪絲洛娃找到良人,涅赫留朵夫的靈魂重新獲得寬恕拯救,因此涅赫留朵夫成為了“懺悔貴族”的形象。
通過閱讀外國文學名著及對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能夠使讀者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生活,從而對人物美好的品質進行謳歌。外國文學名著是連接中外文化的紐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覃晉豪.外國文學名著的賞析及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明日風尚,2018,(5).
[2]宋光宇.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人物形象鑒賞[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1).
[3]皮銳.文藝復興和現(xiàn)代主義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賞析[J].參花(下),2019,(12).
[4]趙靜香.從文體學視角分析《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中語言運用及人物性格塑造[D].昆明:云南大學,2019.
[5]張新飛.高中語文外國文學名著導讀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6).
[6]鐘鋒.淺議外國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策略[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8,(9).
[7]馬驍.關于《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J].中國高新區(qū),2019,000(002):297.
作者簡介:
韓雙,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