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在除了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以外,還應進行情感教育,通過情感的滲透,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情感教育;語文教材;情感意識
前言: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科,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道德情感。情感教育與語文課堂的關系較為緊密,是學生心理和個性發(fā)展的保障,也是語文教學的需要。本文將重點探索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滲透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課堂活動的質量。
一、情感教育特點
1、趣味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轉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把學生的眼球吸引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來。通過情感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教師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積極健康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自由的獲取知識。換句話說,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熱愛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創(chuàng)造性。
天才是賦予很少人的身上,我們一般人僅僅依靠努力是不夠的,要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眾所周知,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因為它可以遵循人的內心世界的想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情感的方向發(fā)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顆溫暖的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他們更加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教師在進行評價的時候,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實時的進行評價,讓他們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溫暖,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給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3、藝術性。
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通過情感的感染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做人、做事。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所以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講究藝術性,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教育符合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自由翱翔。
二、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注重文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一定的情感基礎。許多文本都包含了作者豐富的道德感悟和人個人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科課堂活動時,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應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對文本內容進行闡述和挖掘,提升文本內容中的情感容量,促使學生激發(fā)自身的情感認識和情感意識,通過情感因素,挖掘文本的思想和主旨。例如,教師在講解《藤野先生》這一課節(jié)時,應以文本中作者對恩師的想念與懷念為切入點,針對這一情感,進行重點剖析和講解,使學生能夠感知到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提升對文本的認識。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的劃分,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喜愛的教師,促使學生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在開展語文學科課堂活動時,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應充分的挖掘文本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和理解文本中,進行情感升華,深層次的理解文本內容,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情感教育,不能離開閱讀活動。教師在開展中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活動時,進行情感滲透,應注重對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促使語文學科的課堂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由于中學生活潑好動,不容易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同時,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個人情感也不同,面對這一具體情況,如果教師只讓學生閱讀文本,則很難理解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因此,教師應注重良好閱讀氛圍的構建,促使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閱讀活動,理解文本內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情感升華,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一課節(jié)時,由于這篇文章是思想崇高,情感飽滿的演講詞,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情感,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學生輪流在講臺上進行演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學生能夠深層次的理解文本內容,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仿佛身臨五四前后的舊中國,理解蔡元培等知識分子對教育的改革和重視。教師在開展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科課堂活動時,進行情感滲透,應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中,探索文本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3、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不同,教師在開展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科課堂活動時,進行認知教育,只需要教師具備文化基礎和教學經驗。但如果教師想開展情感教育,應在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基礎上,擁有深厚情感,高尚情操,以及良好的文化品味,同時能夠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教師要想進行情感教育,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確保能夠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開展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引導者,應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自身文化,具備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和個性,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情感教育。教師在開展情感教學時,可以成為學生的榜樣,組織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講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一文本時,可以進行抑揚頓挫,情感飽滿的朗讀活動,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情感,使學生能夠感覺到文本中的思想內容。由于這篇文章適合朗讀。因此,教師在進行朗讀活動時,可以把個人愛好與這一文本內容進行結合,促使學生能夠在傾聽教師的朗讀活動中,感知道文本內容,并受到教師的影響,喜愛生活,熱愛生活。教師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能夠豐富教學形式,促使學生感覺到多樣的文化元素,同時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在開展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科課堂活動時,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修養(yǎng),促使學生能夠感覺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情感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總結:情感,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qū)別。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時期,表達情感的欲望強烈。教師在開展語文學科的課堂活動,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進行方式多樣的情感教育,能夠真正的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隨著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情感教育的作用不斷凸顯,教師將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進行結合,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經驗,能夠確保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磊.對新課程下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幾點探討[J].才智,2017年36期
[2]柴曉梅.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11期
[3]張言行.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構建[J].考試周刊,2018年85期
作者簡介:孟彥龍,1978年12月出生,漢族,甘肅 通渭,本科,一 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