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偉
摘 要:“課程思政”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是提高課程在德育過程中的新型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方式。如何將課程思政貫徹實施,要以教師為關鍵、教材內容為載體、國家學校教師三級聯(lián)動制度為保障。
關鍵詞: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推行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8-0-02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yè);2013年9月25日,在聯(lián)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這一重要論斷深刻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培養(yǎng)新時代德才兼?zhèn)涞娜瞬?,課程思政應運而生,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其深刻闡明了各門學科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場所,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育人價值,各專業(yè)共同承擔起育人的根本任務。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高校要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即“課程與思政”的一種有機結合,各門課程里涵蓋“思政內容”、有思政味道。對于“課程思政”這一名詞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2014年上海首次提出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學者漆艷春認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專業(yè)課教師挖掘專業(yè)課程中各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合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專業(yè)內容,實現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睂W者付學軍認為“課程思政指的是在學科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個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實現其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能,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具體來說,就是在各類學科課程教學中加強其與思政教育內容的關聯(lián)性,進而將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和學科知識融在一起,在學科課程教學中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課程思政雖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在各個學者的定義中不難發(fā)現都在強調教學中各門課程都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挖掘專業(yè)課當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教書中育人,與思政課形成協(xié)同效應。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是指在各門學科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知識挖掘學科知識背后的思想政治價值意蘊,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達到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意義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各級各類學校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人才的重任。課程思政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中國特色教育的突出表現,是實現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也是培養(yǎng)德育的主要陣地,德育的培養(yǎng)和塑造需要借助課程這一重要載體得以實現。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其他課程,都要貫徹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時刻牢記育人的根本任務,挖掘各學科知識點背后的思想價值蘊涵,將知識講授與思想引領結合起來,在課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國之大計。
(二)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時代,社會飛速發(fā)展,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這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教育不僅要關注規(guī)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達成教育目的,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高校每門課程知識背后都蘊含著思想教育的價值,也就是說思政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特色,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育人導向。
(三)確保實現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徑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構建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各學段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德育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實效性。課程思政的提出和實行有力保證了三全育人實現,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教育主體行動起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全面育人。德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需要各方統(tǒng)一發(fā)力構建大思政工作體系。課程思政正是要求全體教職員工在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全方位進行思想教育,開創(chuàng)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局面。
三、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路徑探析
(一)培養(yǎng)一支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是關鍵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課程的實施者和建設者,課程思政效果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提升專業(yè)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首先要喚醒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意識是第一位的,有了意識才會有相應的行動。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只是本位論的傳統(tǒng)觀念,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切實肩負起育人的職責,深入挖掘知識內容背后的思政價值,為高校學生踏入社會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其次,為了確保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教育部門和高校需要制訂一套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包括職稱評審、教學質量評價、評優(yōu)評先等相關制度,為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制度強化保障??己藰藴蕜討B(tài)化、常態(tài)化,及時宣傳表彰、督促整改。此外學校要增加經費方面的獎補,通過課程專項的形式提供資助,對于工作突出的教師課程給予獎勵。最后,在今后的教師培養(yǎng)計劃當中加入培養(yǎng)教師思政意識和教授思政教育技能,讓各位教師在走上講臺之前就樹立一種強烈的思政教育意識,從教育的源頭為思政教育打通經脈。
(二)合理安排和設計教材內容體系是重點
教材承載著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課程思政視角下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fā)。學科知識追求“應然的真”,而課程思政追求“實然的真善美”,這就要求知識與思政融合的方式必須是巧妙的,而不是生硬地附會。教材的編寫要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社會發(fā)展需要和知識點本身所蘊涵的思想價值進行恰當開發(fā)、合理安排。回溯各個知識體系的初心,發(fā)揮知識本身具有的教育價值。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要堅持科學性,突出思想性,確?;A性,注重可接受性,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的目標要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這樣的教材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發(fā)揮知識最大的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再次開發(fā)要以不影響課程自身的知識體系、邏輯順序和內在結構為前提。
(三)制定系統(tǒng)完善的制度機制是保障
課程思政的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宏大的工程,不只是教師和課程的事,涉及的主體是多方面的,需要從上到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從宏觀層面來說,國家教育部門要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方向和思路,統(tǒng)籌規(guī)劃,出臺專門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政策和方案;從各級各類學校來說,要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相關政策。高校要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精神,將政策文件進一步細化。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落實制度細則,靈活使用制度,在使用過程中為制度完善提出實踐意見。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當前全國思政教育事業(yè)的重點,是一項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這一理念的提出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涉及教育的各主體和全過程。課程思政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也對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課程思政”已經在實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也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升學的壓力和課程思政在實施中的時間分配問題;如何評價課程的思政教育質量問題;對于教材當中開發(fā)出來的價值意蘊是否適合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身心發(fā)展水平有待考量等??偟膩碚f,“課程思政”在理論層次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論證,在實踐中還有待進一步落實。這一宏大工程涉及眾多方面,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國家里,實施起來也是相當困難和需要時間的?!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讓課程思政真正在教育事業(yè)當中生根發(fā)芽,并發(fā)展壯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J].中國領導科學,2017(2):4-5.
[2]漆艷春.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內涵及實施路徑研究[J].中國包裝,2020,40(4):68-70.
[3]付學軍.“立德樹人”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3-24.
[4]金瀏河,高哲.對“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辨[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7(18):256.
[5]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9.
[6]馮建軍.立德樹人的時代意義[J].江蘇教育研究,2015(2):3.
[7]賀冰心.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向之必要性研究[J].智庫時代,2019(38):151-152.
[8]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9]陳真英,等.立德樹人格局下大學物理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特色優(yōu)勢研究[J].高教學刊,2019(21):61-63.
[10]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在規(guī)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8):62-65.
[1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12]喬校暢,等.在大學分析化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討[J].廣州化工,2020,48(2):131-133.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