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俊錦
1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一篇文章,本文是文言文體裁,行文簡潔,流暢,主要是講述了流傳已久的高水流失遇知音的故事,也是因為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這是東方文化的瑰寶,伯牙鼓琴則是預示的一種真知音的境界,這也是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到現(xiàn)在的主要原因。
2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資料以及已經(jīng)具備的文言基礎,進一步讀懂文章的句子,并學會利用自己的話完成這個故事的講解。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讓學生學會朗讀文言文,并掌握一般的文言文學習方法。
(3)通過了解伯牙與子期因為音樂成為知音的故事,讓學生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課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興奮心情與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絕。
(2)通過朗讀與了解伯牙與子期的共同的愛好,感悟藝術(shù)的魅力。
3 教學過程
3.1 導入文言文,理解文言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呢,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在上課之前呢,老師考考大家,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解了哪兩個人之間的故事呢?學生回答,之后再次進行提問,大家對于文言文的題目是如何理解呢?
3.2 初讀課文,層層訓練
(1)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文言文,教師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并對于學生停頓的地方進行指點,檢查學生的生字生詞,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們一起進行齊讀,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與韻味,并在朗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點名其中一位學生進行朗讀,完成文言文朗讀任務。
【設計意圖】朗讀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引領朗讀,最后讓學生自己單獨進行朗讀,層層推進,扎實訓練,有效訓練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文言文中每一句一一對應的特點,并為接下來的文言文的理解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3.3 小組合作,理解文言文
(1)讓學生分析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之間的區(qū)別。
題目中伯牙鼓琴中的“鼓”翻譯成現(xiàn)代文則是彈,但是如今已經(jīng)不存在鼓琴這個詞語了。
在文言文中幾乎每個字都可以準確地表達出確切的意思,有些詞義古今變化非常的大。
(2)小組內(nèi)交流重點字詞的含義。
比如“方”“善”“足”等詞語在文言文中表示什么意思?
并呈現(xiàn)小組合作中不能解決的實際性問題。
重點學習文言文中的疊字,比如“巍巍”“湯湯”等這些疊詞的運用有哪些好處。
之后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注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試著翻譯文言文的意思。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有一定的知識與方法的積累,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進行解釋,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小組內(nèi)呈現(xiàn)出不能理解的問題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交流,教師的點撥,那么整個詞句的意思就可以迎刃而解,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能力完成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解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4 講解故事,進行口語訓練
(1)嘗試著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內(nèi)容,然后指定其中一名學生進行解說,教師隨時對于學生的故事進行補充說明。
(2)小組內(nèi)嘗試講練故事,不看書,將這個故事講解給其他的學生聽,之后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個口才比較好的學生。
(3)在班級內(nèi)展示,邀請兩位學生在講臺上進行講解,盡可能地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脑捳Z,然后加上動作和表情。
【設計意圖】講解故事主要是讓學生對于文言文故事內(nèi)容進行再現(xiàn),是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將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落實到實處。
3.5 補充拓展,領悟斷弦之情
(1)教師描述雨夜的相見,根據(jù)記載,伯牙子期是在一個中秋的雨夜相遇,因為音樂相識相知,一夜暢談,伯牙與子期相約明年的八月十六日再次相見,結(jié)果到了第二年,伯牙赴約,結(jié)果見到的卻是子期的墓碑,后來伯牙摔琴。
(2)提出問題:當時的伯牙是彈琴高手,同時也是作曲家,為何會因為子期而選擇放棄彈琴呢?你有什么想對伯牙說的嗎?
(3)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4)老師:伯牙失去了知心朋友,再也沒有人可以真正地懂得他的音樂,所以將琴摔斷。
(5)老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篇文言文主要是講解了什么呢?
這是一篇文言文,主要是講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子期的情誼讓人感動,同時也表達了朋友之間互相理解,知音難覓的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性材料,讓學生真正地走進伯牙的內(nèi)心世界,并體會到痛失知音的情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領悟文言文所表達的情感也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3.6 對比質(zhì)疑,關注文言文作者的意圖
(1)出示伯牙子期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提出具體的問題。
學生在觀察中會看到伯牙是一位當代的彈琴高手,而子期則是背著扁擔的樵夫,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兩位身份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呢?同時也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伯牙摔斷自己的琴,再也不彈琴了呢?
(2)老師:這其實是古琴的力量,是音樂的魅力,也是藝術(shù)的力量。
(3)學生們一起閱讀文言文,進一步感悟其中的魅力。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文言文講述了伯牙與子期超越了地位與國籍,成為了至交,這恰恰是音樂本身的魅力所在。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里仁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