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虹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整個社會范圍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針對高校無機化學學科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加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無機化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無機化學 ?教學改革 ?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基金資助(項目編號:SD JG 2018-48)。
【中圖分類號】O63-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2-0053-02
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高?;瘜W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重視對學生知識內容的簡單灌輸,并通過題海戰(zhàn)術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學生很難對無機化學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實際教學效果欠佳。在新時期,如何對無機化學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合理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值得我們更為深入的探索。
1.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之下,教學活動主要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無論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教師都采取呆板而僵化的教學方式進行灌輸,學生在這一過程十分被動,在學習活動中很難實現主動參與。為應對考試,大多數學生都更加重視在考試之前對所學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在日常學習中的分析和思考,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教與學之間聯系較差。長期以來,這種以教師為核心的授課模式主導著教學活動,很難符合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在現代教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為實現對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要充分關注對學生邏輯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無機化學教學中,以基礎內容教學為根本,同時注重學生思維方法與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逐漸形成一種“知識+思維+歷史”的全新教學模式?;瘜W知識是客觀存在的,它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更新,如果課堂教學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講解,必然會顯得陳舊而僵化。要在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知識內容的同時,關注知識產生或生成過程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優(yōu)化教學過程,通過微課等新穎的教學模式對無機化學知識進行生動的展示與深入梳理。微課能以動態(tài)化的形式為學生展現化學知識內容,融合文字、聲音、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元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教師可以在講解無機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插入微視頻,能夠對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輔助作用。對新型教學方法的利用,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符合社會對于現代化人才的需求。
2.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知識+思維+歷史”的全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之下,開展教育活動的重點變成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與能力、歷史洞察力,并在這一核心內容的引導之下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而除了教學方法之外,對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同樣重要,要選擇更多符合現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和學生個性特征的教學內容,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結合目前我國高校無機化學教學的普遍情況,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2.1增加化學學科發(fā)展歷史內容比重
與中學階段不同,高校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關注學科發(fā)展歷史的講解。在教學實踐中,化學教師可以在對無機化學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深入講解的基礎之上,增加對化學發(fā)展史、化學知識發(fā)現與形成過程內容的滲透,以學科歷史為依托引導學生開展學術探究,繼而促進其思維方法的深化發(fā)展,同時提高學生投入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在對每章新知識內容進行介紹之前,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查找與該章知識內容相關的發(fā)展歷史,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與分析問題:人類最早對這方面化學知識具有何種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這個領域的認識經歷過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時期或階段?每個時期有哪些代表性科學家與論點?他們是經過哪些探索和思維過程得到結論的?都發(fā)生過哪些有關的科學趣事?
比如,在發(fā)現稀有氣體的過程中,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瑞利發(fā)現從空氣當中分離的氮氣和從含氮物質制備所得到的氮氣,在質量上有一定偏差,經過對空氣的分離得到一定量的不活潑氣體,繼而發(fā)現了稀有氣體氬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此種學科歷史,向學生介紹化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能使原本平面化、枯燥化的專業(yè)知識轉變?yōu)楦呷の缎缘臍v史學科。此種教學方式的引用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并對所學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防止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簡單灌輸教學模式的出現。除此之外,化學教師可以對學術史上一些著名科學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成就進行介紹,在化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2重視思維與研究方法的提煉和培養(yǎng)
在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學科知識發(fā)展歷程之外,還要重視在知識演變的過程中把握知識生成的過程與規(guī)律。對知識發(fā)展過程進行介紹時,應該重視對獲得新知識與新能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的總結。要在探究學科歷史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化發(fā)展,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在知識演變當中總結歷史規(guī)律的思維和能力,將以往科學家的研究過程為基礎,引導學生了解現代化學的發(fā)展前沿。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錯誤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跟古代科學家所得到的錯誤理論相似,科學史屬于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所以,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腦海中帶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也包括錯誤概念)融入課堂,并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將自身錯誤的思想糾正為科學思維。
通常情況下,課堂教學都是先理論講解,隨后進行驗證,化學教師先給出學生實驗的結論,隨后再開展驗證活動。而這種教學方法無法起到對學生發(fā)散思維鍛煉的效果,很難促進其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對于科學史當中一些著名實驗的復演,能使學生了解科學家思維的過程,并親身體驗他們所用過的研究方法。比如,發(fā)現酸堿指示劑的過程中,是波義爾不小心將濃硫酸噴濺在紫羅蘭上,導致紫羅蘭變紅。波義爾便將不同酸堿當作變量,并將不同種類與顏色的花瓣當作另一變量,經過實驗發(fā)現應用酸堿指示劑可以驗證物品的酸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