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賀/齊齊哈爾大學
文化自信是近年來我國建設和發(fā)展歷程中屢被提及的一個詞匯,是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秉承的一種文化價值理念。文化自信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驅動力。就文化自信本質來看,文化自信產生于文化對社會的作用,并隨著對社會作用的增加而愈發(fā)明顯,并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建設過程中,隨著傳播其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影響力作用逐漸凸顯。文化自信之所以能被普羅大眾觸及、感知,是因為其切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巨大助力,在這一過程中普羅大眾也愈發(fā)對文化認同以及對文化傳承重視。
矯正當代大學生的西化思維,培養(yǎng)民族文化自信工作刻不容緩。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互聯網技術革新與發(fā)展,各國紛紛以文字、圖像、視頻、體育活動等形式向其他國家輸出本國優(yōu)秀文化,作為泱泱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大國,我們更應正視自身文化底蘊,培養(yǎng)當代高校學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加強民族文化自信教育,使當代高校學子能在交融復雜的文化洪流中堅守本心,飽有對我國文化的自信??摧p自己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秉持這樣的態(tài)度是無法積極投身到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工作中的。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但這也并不能說明傳承幾千年下來保存的全部都是精華,與精華相伴相生的必然也有一些不適宜于今時今日國家發(fā)展與個人價值觀的內容,因此,培養(yǎng)高度文化自信,并非要求對既有文化內容故步自封,而是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背景下,與時俱進去發(fā)展我國民族文化,保留先進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去掉落后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才能真正與世界接軌,受當代青年人的喜愛與追捧。由此便引出文化創(chuàng)新概念,文化創(chuàng)新是實現文化保值、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是現代化社會發(fā)展必然的實踐要求,也是推動文化不斷繁衍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縱觀如今高校教育,其中大部分的思政教育為獨立課程體系,以多門課程組成的思政課程對高校學子開展思政教育,這一自成體系的方式有利有弊。利處在于能夠讓高校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分出專門時間開展思政教育,弊處在于逐步與文化教育脫節(jié)。很多高校教師在開展文化教育課程教學時,會將原文文化教育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淡化,因為他們認為既然已經有專門思政課程體系進行思政教育,那么文化教育課程就可以不用涉及思政教育內容。當前我國高校雖已基本實現思政教育課程普及,但思政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脫節(jié)以及思政教育的政治素養(yǎng)偏向性,證明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距離完善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文化自信社會化外顯便是人生信仰,或者可以稱為是個體的理想信仰,對個體學習、生活、工作等社會活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個體如果人生信仰堅定,那么當這一個體遇到挫折與困難時,能將眼前的問題看做是走向成功道路必然會遇到的坎坷,不會過分夸大困難,會較為理智的選擇合適方法,咬緊牙關克服困難繼續(xù)前行。如果個體人生信仰不夠堅定,則會在前行道路上,受各種出現的思潮影響,顧左右而言他,距自己要實現的目標越來越遠乃至背道而馳。
受全球經濟一體化沖擊,以及國內經濟發(fā)展速度較快,當前處于經濟轉型變革時期影響,我國處于多元思潮的碰撞與沖擊之中,當代青年人處于這些多元思潮沖擊焦點,其中既有西方外來文化沖擊,也有民族文化沖擊。在這種背景下,當代青年人很容易陷入迷茫境地,從而影響到自己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失去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發(fā)展穩(wěn)步提升,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國民精神文明需求也相應提升,由此同國外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借此契機以及互聯網東風,西方外來文化開始進入我國,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民族文化造成沖擊。在這一過程中,國民對于外來文化沖擊之下如何保護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實現對外來文化吸收以及傳承經典民族文化平衡等這些問題方面研究較少,由此造成國民當前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知缺失,進而引發(fā)文化自信危機。
當前時代下我國優(yōu)秀傳統民族文化,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分別是傳承近5000年之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先烈偉人們的革命文化以及現代社會主義文化,這三部分內容也是當前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烙印。提升當代高校學子文化自信,便要了解這三部分民族文化內容,同時也是提升高校學子民族文化自豪感,扎根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具體來看,首先應當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適用于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內容進行挖掘,達到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注入發(fā)展活力的目的,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當下及未來的發(fā)展賦予全新意義。
高校作為東西方文化、思潮交匯中心,是當代青年思政教育主陣地,承擔著提升青年人文化自信重責。校園文化的打造有利于提升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水準,對于校園內大學生思想文化引導也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便不能忽視校園文化的推動作用。首先,高??梢酝ㄟ^挖掘本校歷史,發(fā)掘其中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知識等內容,結合思政教學內容對學生展開教學;其次,大學生學習、生活在校園內,學??梢酝ㄟ^開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思政教育、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內容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到思政教育,了解和掌握到中華民族傳統優(yōu)秀文化。
文化自信是近年來國家文化推行以及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匯。新時代下開展思政教育,應當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指示為指導,以提升政治素養(yǎng)、文化自信為方向,實現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二者有機結合,加強高校學子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了解,并能夠以此為基礎,抵御在求學、生活、工作過程中受到的西方外來文化沖擊,清晰自己社會主義建設者定位,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屬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