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婉 (吉林師范大學)
傳統(tǒng)揚琴伴隨著東北地區(qū)的區(qū)域文化與民風不斷的變化形成了現在東北揚琴熱情洋溢的演奏風格。談到東北揚琴的形成已有百年歷史,目前的學院派普遍認為東北揚琴風格奠基者是揚琴藝術家趙殿學先生。他幼時沉迷于中國傳統(tǒng)曲藝,對于北方各種地方戲曲都有著很深的造詣。
在1920年,趙殿學先生對于傳統(tǒng)的民樂曲子《蘇武牧羊》進行改編,以揚琴進行獨奏,在此之后他又自創(chuàng)了一些獨特的揚琴演奏技巧。例如顫竹、滑竹、揉弦等細致的技巧,這些技巧對于曲子的陳述性、敘述性加以提升,也將其獨特的民俗風情加以展現。這首曲子的改編為東北揚琴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后期在此基礎上,一些揚琴演奏名家例如王沂甫、宿英等深入研究提煉東北揚琴的風格,將情感特性提煉得更加富有多樣性,例如《繡金匾》、《汨羅江上》等作品。東北揚琴的誕生和不斷演進有著明確又清晰的脈絡,通過不斷的演化實現了演奏者左右手的全能化,對于基本功練習有著很大的幫助。一個藝術門類的成熟始終是需要作品以及獨特風格來說話,東北揚琴的作品情緒基調、體裁多是表現東北地區(qū)人民的陽剛之美,以此來體現出東北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情和思考,看似狂野的演奏風格事實上蘊含著剛柔并濟的哲學思想和情緒,是思想和藝術感染力的雙重結合。
東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曲、民歌、皮影等藝術門類屬于一脈相承,許多技法唱腔互相之間都是相通的。這些技法在東北揚琴流派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映射。東北揚琴流派最為主要的演奏特點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獨特的技巧包括顫竹、滑音、壓音三個主要技巧。
顫竹也被稱為滾竹,與輪音不同,顫竹需要演奏者以手指特別是拇指壓力對于琴竹使用慣性力,在演奏的一瞬間形成一種反作用力的彈性。顫竹不僅能夠表達悠揚和舒緩的節(jié)奏型,也能夠借助這股彈性形成同一個音上迅速的進行滾奏,從而形成一股豐滿、密度大的效果,使聽眾的情緒得到拉升。例如宿英所改編的《云雀》中,使用了“降3”的顫竹演奏。再例如他的作品《邊疆巡邏兵》中“6”這個音運用了左右手同時顫竹的方式。
在一些情況下,顫竹是符合樂曲本身情緒和性格的即興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演奏技巧。例如在宿英所改編的揚琴獨奏曲《秧歌》之中,根據樂曲本身的原譜要奏成一個多奏的形式,但是如果按照原譜上的標記進行演奏,那么樂曲就會變得令人感覺拖沓、個性缺失,所以這一部分可以以顫竹的形式來演奏出來,不僅符合樂曲本身的情感特點,也能夠讓風格更加凸顯出來。
滑音技巧是在顫竹基礎上來進行的,這個技法主要是將琴竹頭顫的頻率和時長加強,通過順勢上下來連續(xù)滑動進行演奏。在這個過程中,滑顫范圍在二度到五度音程內。在演奏滑音時,其根本動作是在弦位上顫動之后以該音作為滑音的起點。滑音的形式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單竹、雙竹、連續(xù)滑音??傮w上來說,滑音技巧主要是起到對于旋律的一個裝飾作用。
例如在揚琴名曲《木蘭辭變奏曲》中的慢板部分就充分的運用了滑音技巧。慢板主題的第2-3小節(jié)右手的補充旋律就運用了滑音技巧,以此來增加樂曲的民族風格和東方風韻。揚琴曲《紅河的春天》的音樂核心主體段落之中也運用了很多滑音技巧,以此來增強音樂中的歌唱性,表現人民安詳的生活狀態(tài)。在演奏滑音時,手指按弦必須用力并且保持彈性。在G調“3”弦壓出“5”音的同時其他手指放松將音恢復到“3”音。這樣的演奏充分的體現了樂曲本身的圓潤,在這一部分中滑音的運用要比倚音更加婉轉動聽,具有民族的韻味。
壓音也被稱之為揉弦和吟音,這個演奏技法與古箏的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東北揚琴中非常常用的一種手法。這個技法主要是一手用琴竹來擊弦,另一只手無名指和中指往下壓揉琴弦,以此來發(fā)出顫音。這種技巧需要演奏者對于松緊的把握有很好的感覺。壓音的運用能夠讓音樂風格更加突出,讓樂曲提升藝術魅力。壓音的手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小幅度壓音、大幅度壓音、小三度壓音。小幅度的壓音一手擊弦,另一手食指、拇指持竹,再將無名指、中指壓在琴碼進行顫動,把力度控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幅度較大的壓音即大二度、小二度的壓音,其方式與小幅度壓音是一樣的,只是幅度更大提高到了二度音程的關系,這種情況下需要演奏者的力度有所加強。第三種形式小三度壓音的手法和之前的兩種有所不同,需要壓出小三度的音響效果,具體的方式是還沒擊弦的時候,壓弦壓到小三度的地方,隨后一只手用琴竹擊弦。壓音的方式讓東北揚琴的演奏更加具有多元化魅力。
擊弦動作的準確性是東北揚琴演奏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同樣的琴由不同的演奏者來演奏整體的音響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聽覺上特別富有彈性、靈動的音樂是因為演奏者對于擊弦點準確的掌握。在不同音高的琴弦上,琴碼和擊弦的點距離不同,這就導致了音色不一樣。正常來講,低音部分擊弦點與琴碼的距離是3.5-4厘米;中音區(qū)是3-3.5厘米;高音區(qū)則是2.5-3厘米。演奏過程中擊弦點離琴碼遠的話琴音就會缺乏飽滿的感覺顯得很虛,相反如果距離琴碼近就會讓音色暗淡沉悶偶爾出現打板的聲音。
除此之外,琴竹琴弦之間的接觸點也特別重要。如果在演奏中琴竹接觸琴弦在一個偏后的位置上那么音色就會更加飽滿,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學生找準聲音點和發(fā)音的位置。
在東北揚琴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竹法和演奏技法的配合。在傳統(tǒng)意義上揚琴的竹法分為左竹和右竹,互相之間各有分工。一般情況下,傳統(tǒng)揚琴以廣東揚琴流派所運用的“左竹法”為主要形式,左竹法指的是節(jié)奏中每拍落下的樂音用左手擊弦完成。但是東北揚琴主要的風格是熱情豪放,速度迅捷,對于左竹和右竹的分配并不特別明確,只是對于重音來說還是多以右竹為主輔之以左竹。這樣演奏出來的聲音才能具有很強的顆粒性,例如揚琴獨奏曲《音樂會練習曲》每小節(jié)頭1拍都是第一音位從右手開始,到了散板部分的也是一樣。這首練習曲對于左竹右竹的運用沒有特別嚴格的分類,所以也可以說它是東北揚琴的基本演奏形式。
無論是何種揚琴流派,正確的執(zhí)鍵方式都是尤為重要的。對于剛剛開始接觸到揚琴的學生來說,必須打好基礎。因為東北揚琴的作品中蘊含著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所以東北揚琴的執(zhí)鍵方法也有些獨特之處。例如東北揚琴要求演奏者“三指執(zhí)竹”,而這個方法對于穩(wěn)定琴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琴竹不至于晃動。東北揚琴的演奏技巧中輪指、彈輪、滑音等都需要演奏者的指力很強,如果把握不好穩(wěn)定性那么很容易造成演奏的失誤。演奏者從之前小臂發(fā)力轉變?yōu)槭滞笈c小臂配合發(fā)力,輪音的演奏也從單腕發(fā)力變?yōu)槭滞蠛褪种概浜习l(fā)力擊弦。這些特點在教學中都要傳授給學生,以期演奏時將特殊技巧展現出來。在長久的揚琴歷史發(fā)展中,為了加強演奏準確性以及特殊技巧使用的準確率,“三指執(zhí)竹”這種形式慢慢的被其他幾大揚琴流派吸收借鑒,對于“三指執(zhí)竹”的科學合理性以及演奏協調性都給予了廣泛的認可。
東北揚琴作為我國揚琴流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在演奏技巧以及教學手段上都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而近年來更是受到所有揚琴演奏者的矚目。雖然如此,還有很多人對于東北揚琴不甚了解。筆者認為,東北揚琴這百年間從一種民間自發(fā)性樂器轉變?yōu)橐婚T具有專業(yè)性的民樂學科并且在民樂中占據重要位置是特別不容易的。樂器制度的規(guī)范化、教育理念的系統(tǒng)化都讓東北揚琴近年來的發(fā)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所以更應該對于這門樂器提升應有的重視。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在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過程中,清楚的認識到東北揚琴的演奏技巧與教學特點,以便更多學生在學習東北揚琴的過程中能夠吸收和借鑒經驗,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