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澤賓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聲樂基礎理論》一書中包含了豐富的聲樂理論,對于聲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利于聲樂的學習與教育。此書作者是華中師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彭曉玲,這本書是其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積累所得到的成果。我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收獲頗多,對于聲樂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全書一共有12章,書中系統(tǒng)且全面的闡述了聲樂的相關理論,對歌唱思維、歌唱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聲部劃分、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等進行了具體詳細的闡述,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實踐,對于部分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全書把聲樂基礎理論融合起來,范圍廣闊,可供讀者細細品讀。該本書在包含聲樂內容的同時,涵蓋著心理學、美學、史學等其他多方面知識,對于聲樂學習者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從多維度去思考聲樂并從多方面實踐聲樂知識。通過閱讀此書,我有了很多的收獲。在此,我想具體闡述和探究該書中提到的歌唱性思維,并且我將以楚劇《甲午海戰(zhàn)》選段《大地茫茫風云險》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歌唱性思維在其中的運用和所產生的作用,以便更好的理解歌唱性思維,更好的理解作品、演繹作品。
歌唱性思維指的是在歌唱乃至器樂伴奏中,表演者能夠根據(jù)歌曲的特征與意義,運用恰當?shù)穆晿芳夹g融合進表演當中,從而完成作品的演繹。在展現(xiàn)音樂作品的過程當中,人類具有自身的心理活動,并結合音樂知識與實踐經驗把藝術呈現(xiàn)出來。在展現(xiàn)聲樂作品的同時,表演者自身具有自己特定的音樂性思維與想法。音樂性思維具體來說具化為音樂性的情緒與語句。對于歌唱表演而言,歌唱性思維仍屬于音樂思維的范疇。對于演唱者而言,歌唱性是其能自主的表達其歌唱作品的表現(xiàn)特征,歌唱性思維則是在自主自由歌唱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表現(xiàn)藝術的思想途徑。歌唱性思維要求歌唱者在演繹作品時,需要根據(jù)自身實踐經驗、對藝術的理解以及自身對藝術的處理方式去表達作品。對于有器樂伴奏的聲樂表演來說,歌唱性思維可以借助于伴奏來展現(xiàn),用器樂來展現(xiàn)情感,用旋律來展現(xiàn)歌唱性思維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在聲樂表演中,不僅是歌曲的展示,同時也是藝術美的展現(xiàn)。歌唱性思維是一個持續(xù)性的培養(yǎng)過程,從心理學來看,歌唱性思維是通過表演者自身對于作品的感受與理解,來演繹作品。在這其中,知識與情感不斷碰撞,并融合成了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因此歌唱的基礎要素需要扎實的打牢。
為了更好的展現(xiàn)作品,需要表演者在歌唱過程中具備一定的歌唱思維。聲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音樂基本功,也需要理解音樂作品當中的含義。提高自身歌唱性思維能力,有利于演唱和演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藝術作品價值的呈現(xiàn)和音樂作品思想的表達。在《聲樂基礎理論》當中,提到了元音對于歌唱流暢的基礎作用。元音是歌唱線條流暢、連貫的語音基礎,我國民族唱法自古講究“以字行腔”,美聲唱法要求聲音連貫。關鍵在于元音的清晰和連貫。①歌唱性思維能夠讓音樂的含義得以更好的展現(xiàn),讓寓意通過演唱和伴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歌唱性思維把音樂基礎知識與歌唱者內心情感結合起來,讓作品更為生動。
要完整且順利的演繹一首音樂作品,不僅需要扎實的掌握基礎音樂知識,還需要把呼吸、發(fā)聲、情感表達等多方面音樂要素恰當?shù)倪\用出來。聲樂作品呈現(xiàn)給觀眾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其中需要恰當?shù)睦斫庾髌返那楦校⒂煤线m的技巧與方法把音樂呈現(xiàn)出來;需要心理情態(tài)與生理機能更好的配合。
首先需要掌握基礎的音樂要素,這對于歌唱性思維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樂音而言,其具有四個特性,它們是節(jié)奏、調式調性、音程和弦和樂句樂段。不同音樂要素的組合形成了不同風格、不同類別的音樂作品。因此在歌唱性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中,應需具備扎實的音樂基礎知識。在歌唱演繹中,聲調的選取與運用和歌唱性思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展現(xiàn),歌唱性思維在結合音樂背景與情感的基礎上,運用聲調、旋律等變化來表達。在《聲樂基礎理論》當中,有提到了聲調的重要作用。聲調是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形式,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形式不一樣,語音的意義則不一樣。聲調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音高。聲調包括“調值”和“調類”兩個方面。調值是聲調的高低變化,調類是按照聲調的實際念法。傳統(tǒng)音韻學將四種調類稱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②在《聲樂基礎理論》一書當中,分析了我國傳統(tǒng)音韻學的特點。我國傳統(tǒng)音韻學對語言的分析是采用聲、韻、調系統(tǒng)的分析方法,體現(xiàn)了漢語言的特點。傳統(tǒng)音韻學把每個音節(jié)即每個“字音”分析為“聲母”和“韻母”兩大部分,同時每個字音都具有一定的聲調。因此,聲韻調形成語言的特點。對于基礎音樂知識的掌握,有利于更加熟練的演繹音樂作品,有利于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礎。因而,歌唱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先從音樂本身內涵入手,找到其內涵,再加以情感分析與技巧展現(xiàn)。
讓歌唱的心理情態(tài)與生理機能更好的配合,有利于展現(xiàn)良好的音樂作品的完成效果。培養(yǎng)歌唱性思維,恰當?shù)挠媱澭葑噙^程的表演形式與情感表現(xiàn)方法,把心理與生理對歌唱的作用結合起來,讓作品更加順利的完成。對于聲樂學而言,聲樂心理在其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歌唱心理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里,感性認識占據(jù)了歌唱心理的大部分,因此需要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歌唱心理學。《聲樂基礎理論》針對該問題,闡述了聲樂和心理學的聯(lián)系以及作者對于二者的思考。聲樂理論的學習過程是多種因素配合推進的,包含了思維、感覺、意志、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作者系統(tǒng)的闡述聲樂學習過程的多個因素,此書第一章以歌唱思維為落腳點,突出了歌唱思維對于聲樂學習的意義。作者認為歌唱性思維需要培養(yǎng),需要不斷從實踐活動中收獲想法。聲樂學習不僅需要技巧上的不斷提升,也需要增強自身藝術修養(yǎng)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懂得從生活中獲取體驗,學會觀察生活,并運用到聲樂學習中來。
歌唱性思維在演繹過程中最集中的表現(xiàn)在身體情態(tài)上。不同的歌唱性思維體現(xiàn)出不同的身體情態(tài),從而身體各方面展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例如歌唱時的身體狀態(tài)、面部表情、歌唱語態(tài)等。培養(yǎng)歌唱性思維需要演奏者深入的了解作品內涵,熟練的掌握作品演奏技巧,從而能夠通過身體情態(tài)把作品更好的表達出來,使歌唱的咬字方式、歌唱的情緒、歌唱的停頓與連續(xù)能更好的展現(xiàn)作品情感內容。在歌唱過程中,往往演奏會受到演奏者本身個人主觀心理情態(tài)的影響,因而培養(yǎng)歌唱性思維,能夠更好的把聲樂知識與心理學結合,讓感知、情緒等內在情感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悟相結合,這樣一來,能夠正確且順暢的演唱作品。在擁有歌唱性思維的同時,需要擁有良好的歌唱機能。其是針對歌唱過程中個人的生理而言的,包括各個器官的運動能力與協(xié)調配合能力。
我想以楚劇《甲午海戰(zhàn)》選段《大地茫茫風云險》為具體分析對象,來闡述歌唱性思維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楚劇起源于孝感、黃陂地區(qū),也被人們稱作哦呵腔或黃孝花鼓戲。它來源于民間說唱、山歌等民間藝術,它更接近于一種原始的唱和,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腔調。楚劇通常在集會、豐收、廟會等時候表演。在1926年,正式稱其為楚劇。楚劇屬于“泥腿子”劇種的一種形式,因而其的內涵上包括著鄉(xiāng)情鄉(xiāng)音部分。高腔、板腔和小調構成楚劇的三種唱腔。在楚劇的表演中,多以板腔為主。四平腔、迓腔、仙腔、應山腔、十枝梅、悲腔又組成了板腔這一大類唱腔。四平腔的整體風格偏明快,更適合愉悅心情的表達。西皮四平的演繹者通常是身份較為高貴的女性,旋律偏優(yōu)美婉轉。迓腔為楚劇的主要聲腔,又可以細分為四種,分別是女選腔、男迓腔、西皮迓腔和悲迓腔。四種迓腔各具特色。女迓腔更為溫和柔軟;男迓腔則較為狂放不羈;西皮迓腔較為有力強勁;悲迓腔顧名思義,其偏悲情憂郁。迓腔這一典型的數(shù)據(jù)聲腔,能夠靈活且生動的展現(xiàn)作品,它通過敘事來抒情,通過音樂語言來展現(xiàn)情感。仙腔采用的是微、商二者共用調式,更多的展現(xiàn)悲憤情感。應山腔和十枝梅兩個曲調都可以用來展現(xiàn)愉悅心情。悲腔更多的表達悲痛凄涼之感。在余維剛演繹楚劇《甲午海戰(zhàn)》選段《大地茫茫風云險》時,運用歌唱性思維更好的展現(xiàn)了悲憤痛心之情。甲午海戰(zhàn)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民族危機,國家更加動蕩,社會生活更加水深火熱。余維剛在演繹中運用了板腔的唱腔表現(xiàn)形式,用沉重的語句展現(xiàn)了面對國家危難的痛心。用悲迓敘述甲午海戰(zhàn)的過程,在敘述中展現(xiàn)自身悲憤情緒。他在運用楚劇自身音樂技巧的同時,加入自身思考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最終呈現(xiàn)出悲憤交加的楚劇《甲午海戰(zhàn)》。在培養(yǎng)歌唱性思維時,需要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感情,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
作者在演繹過程中,把歌唱性思維運用的非常巧妙,他借用身體情態(tài)和聲音共同展現(xiàn)自身思想。在危亡之際,中華民族開始覺醒,用強有力的演繹方式展現(xiàn)對于未來光明的向往。余維剛先生的歌唱性思維在他的演繹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他對音樂背景歷史進行深入的了解,配以自身優(yōu)秀的楚劇表演技能,再加上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達,使得歌唱性思維在這首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由上述余維剛先生演繹的楚劇《甲午海戰(zhàn)》選段《大地茫茫風云險》中我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演唱家能夠使作品的意境與內涵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其具備恰當?shù)难莩绞胶透璩季S。在歌唱過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畫面感。在演繹作品之前去深入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風格以及作品內涵,以此為基礎在自己心里形成畫面,從而使得音樂作品更有畫面感與共鳴性。在歌唱過程中需要帶有情感的去歌唱,嘗試去理解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與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作品才能更有生命性。在歌唱中還有需要牢固的歌唱技巧,在訓練中不斷摸索演繹的方法與規(guī)律,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以上都是歌唱性思維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創(chuàng)造力指在歌唱中不僅對歌詞的演唱、情感等方面把握準確,還需要加入自身的理解,用自身的思維讓作品以最為恰當?shù)姆绞秸宫F(xiàn)出來。因此,歌唱性思維的創(chuàng)作需要不斷的練習與實踐。
注 釋:
①② 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