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集體讀書與集體調研

      2020-12-11 09:19賀雪峰
      關東學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yǎng)教學改革

      [摘要]只有經過嚴格學術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社會科學研究生,嚴格學術訓練包括大量理論閱讀和深入經驗調查。嚴格學術訓練不僅需要研究生個人主體性和主動性,而且需要形成研究生集體學習的氛圍。正是集體為每個研究生個體提供了參照、激勵和互動的條件。集體不是壓制了個人主體性,而是為個人主體性提供了發(fā)動起來的場所、空間與動力。

      [關鍵詞]教學改革;研究生培養(yǎng);學術共同體

      [作者簡介]賀雪峰(1968-),男,法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武漢430072)。

      社會科學研究生如何培養(yǎng),這是一個相當困擾大學教授的問題。按當前中國大學學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制大多為三年,很多大學已將博士學制改為四年。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大學即使將博士學制改為四年,仍然有大量博士生不能按期畢業(yè),而且博士論文質量也不樂觀。大學畢業(yè),二十歲出頭,經過碩士博士學習就到了三十歲,到了而立之年,可見研究生階段是人生最好的年華,是完成學習訓練、形成“三觀”、為未來人生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階段。如何讓社會科學研究生獲得最好訓練,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從有限的接觸來看,全國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yǎng)真正成功的不多。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博士生畢業(yè)困難,研究生對學術沒有興趣,學習態(tài)度消極,而且研究生普遍不讀學科經典著作,不愿做艱苦的田野工作。研究生導師普遍對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失望,認為當前研究生“又懶又蠢”不可教。

      筆者自2001年進人大學教書以來,有了近20年培養(yǎng)研究生的體驗。我將自己培養(yǎng)研究生的經驗總結為四個字“兩經一?!?,所謂“兩經”,即經典和經驗;“一?!笔侵浮皩I(yè)化”,重點是“兩經”,具體則是要求碩士研究生體系化閱讀學科經典著作,博士階段進行飽和經驗訓練。“兩經”訓練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嚴格的學術訓練。用“嚴格學術訓練”這個很嚴厲的詞,是因為我指導的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基本上都能做到將全部時間投入到“兩經”訓練上來。從碩士期間讀書來看,絕大多數同學都可以保證體系化閱讀學科經典一百二十部以上,時間安排上可以做到“8107”,即每天八點上圖書館,晚上十點回宿舍,每周七天天天如此,甚至不放暑假。從博士期間飽和調研來看,每個博士生有三分之一以上時間浸泡在田野,基本上都可以有400天以上田野經歷,再加上閱讀文獻和撰寫調研報告,博士生很少有空閑時間去做其他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兩經”訓練是很嚴格的,當然也是學術訓練。經過“兩經”訓練,我們指導的研究生一般都會有較為優(yōu)秀的學術表現:一方面他們熱愛學術,一方面他們在專業(yè)研究方面大都有所成就。我們培養(yǎng)研究生很少會發(fā)生消極的情況,在研究生成長關鍵時期,他們沒有一分鐘的耽擱,受到了該受到的訓練,經歷了該經歷的成長。

      近20年中我們指導研究生為什么可以獲得相對良好的成長,并與國內大部分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yǎng)形成鮮明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指導研究生強調“集體讀書”和“集體調研”,“集體”是我們指導研究生的一個關鍵詞。

      一、集體讀書

      首先討論碩士研究生時期的集體讀書。

      幾乎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都同意,研究生期間應當大量閱讀本學科經典著作,不然就似乎對不起研究生這個稱呼了。并且,幾乎所有社會科學研究生導師都會組織研究生讀書會,以此指導研究生閱讀本學科的經典著作。然而,實際上,當前中國大學研究生不讀經典已是常態(tài)。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況?如何改變?

      造成研究生不讀學科經典的一個重要體制原因是學分制。按規(guī)定,研究生必須要修滿學分才能畢業(yè),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才能獲得研究生學位。因此,大部分高校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yǎng)就簡化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上課來修滿學分,二是撰寫碩士論文,研究生前半期重點是上課,后半期重點是寫學位論文。雖然研究生每門課程都會布置學科經典的閱讀任務,但是,以修滿學分為目的的上課,使研究生大多將上課作為手段。加之當前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生課程要求普遍與本科同構,課程要求不是很嚴格,研究生一二年級與本科幾乎沒有實質區(qū)別,研究生一二年級變成了大五大六。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沒有本質差異,以課程為主、以老師授課為主的學分制度切割了研究生自主學習時間,研究生修學分期間一般都要將最主要精力用于應付課程,很難有主體性地閱讀本學科經典。

      一旦修滿學分,研究生學習時間已過去大半,剩下時間主要是通過閱讀文獻來完成碩士論文。體系化閱讀經典的時間也就幾乎沒有了。

      除學分制以外,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生不讀經典的原因還與研究生導師對讀經典的認識有關。絕大部分研究生導師之所以要求研究生讀經典,是為了讓研究生通過學習經典來掌握社會科學知識。若研究生讀經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社會科學知識,則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提高研究生掌握社會科學知識的要點:一是可以通過好的教材來代替閱讀經典著作,二是可以通過好的老師指導來更精準便利地讀懂經典。因此,好老師和好教材比讀經典更重要,如何更好地獲得社會科學知識比閱讀社會科學經典更為重要。

      與此相關就是研究生導師組織研究生讀書的重點幾乎都是由門下研究生集中閱讀某一本經典著作,就經典著作內容進行討論。因為研究生閱讀進展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讀書會討論就必須要照顧閱讀速度慢及理解能力差的研究生,這樣就造成兩個后果:第一,閱讀經典效率低、速度慢;第二,閱讀經典比較快理解比較好的同學感覺讀書會成為自己讀書的拖累,越來越缺少參加讀書會的積極性。既然讀書主要目的是學習社會科學知識,在讀書會上共同閱讀同部著作,由每個參加同學讀一章講一章,不同同學讀不同章節(jié)然后講自己讀的章節(jié),似乎就可以完成一部經典閱讀了。當讀書會的重點是交流讀書知識時,關于知識細節(jié)的討論就成為讀書會的重點,導師在讀書會上就同學們關于具體知識討論的判斷就十分重要。結果就是,讀書會變成了另外一種課堂。

      也正是因此原因,有社會科學研究生導師認為,讀經典必須要精細,有導師指導自己研究生一年只讀一部經典著作的,也有導師指導自己研究生“每月讀一部經典著作就已經相當不錯”,每月讀四、五部經典著作普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是“胡鬧”。

      最近20年,我一直主持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以下簡稱“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指導研究生集體讀書、讀經典,恰恰就屬于這些被指責的“胡鬧”。問題是,20年來,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所有研究生都可以在碩士讀書期間保持每月五部以上經典著作的閱讀量,基本上可以讀遍本學科甚至相鄰學科的經典著作。很多學科基礎比較差的同學也通過兩年多時間艱苦的經典閱讀,而讀懂讀通了經典著作,由之前對學科不自信到自信,由對學科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最終大多數碩士研究生讀書會同學選擇了考博,以及選擇了學術事業(yè),其中關鍵也許就在于中心研究生讀書會與一般研究生導師組織研究生讀書會是不同的。

      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全稱是研究生讀書檢查匯報會,按年級組成,每個年級一個讀書會,每個年級每月召開一次,主要是由參加讀書會同學依次報告當月讀書書單,所讀經典主要內容,以及一個月讀書感受、問題、困惑以及自我努力程度評價,由指導老師對每一個匯報同學讀書情況進行檢查與點評,也同時回應同學們在讀書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由武漢高校相近專業(yè)同年級研究生自愿參加,每屆研究生讀書會成員一般保持在20人左右,專業(yè)主要有社會學、法學、政治學、公共管理、經濟學和新聞傳播等,以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研究中心研究生為主。讀書會并不刻意挑選研究生,基本上凡是愿意參加讀書會的同學都可以參加,也可以自愿退出。凡是參加讀書會研究生必須參加每月一次讀書檢查匯報會,也必須按讀書會要求將絕大多數時間用于圖書館讀學科經典。無法保持充足時間讀經典或不能保證每次參加讀書檢查匯報的研究生必須退出讀書會。一般情況下,每一屆讀書會最多時有30多人,能堅持兩年以上讀經典的大概有20人左右。

      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每個同學專業(yè)不盡相當,基礎也不相同,讀書會并不強制所有同學讀同樣的書,而只是有一個大致的經典著作清單,比如社會學經典著作大致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古典四大家(涂爾干、韋伯、馬克思、齊美爾),過渡時期經典作家(曼海姆、帕森斯、默頓等),新四大家(布迪厄、??隆⒓撬?、哈貝馬斯),大概一百部著作,同學們按自己規(guī)劃進行閱讀,順序可以不同,讀書速度也不盡相同,讀書會一般要求每個研究生以一個學科為主進行體系化閱讀,然后對其他相關學科(一般1~2個學科)進行有重點的選擇性經典閱讀。

      如前已述,每月一次讀書檢查匯報會,由每個讀書會同學進行十分鐘左右匯報,匯報包括書單、讀書內容、感想及問題。指導老師(20年來一直由我主持)對每個同學讀書情況進行點評。點評不涉及所讀經典的具體知識,而集中在對同學們讀書狀態(tài)的評價(努力程度夠不夠,讀書態(tài)度是否端正等),讀書方法的指導(如何做讀書筆記,讀得快好還是慢好等),讀書困惑的解答(讀不懂怎么辦,關上書就忘記是不適合讀書嗎?讀書與上課的關系與生活的關系等),讀書目標的設定(讀書不是為了尋找真理更不是為了建立信仰),讀書信心的鼓勵等等,因為已經主持近20年讀書檢查匯報會,幾乎所有同學在讀書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的問題我都可以很好地解答。每一次讀書會上,每個同學都會提出問題,我會為每一個同學的問題提供解答。30名同學提出的問題全部解答,結果就是,即使有同學在一個月讀書過程中曾產生問題卻忘記提出,或感覺存在問題但一時提不出來,也總會有其他同學提出來并獲得回應,這樣,一次讀書會下來,幾乎所有參加讀書會的同學一個月來讀經典過程中積累的認識問題(比如懷疑自己笨讀不懂經典,或懷疑讀經典的作用等)、方法問題和方向問題,都可以在每月一次的讀書檢查匯報會中得到解決,從而就可以對前一個月的讀書進行總結,為未來一個月的讀書提供方向、方法與動力。一次讀書會足足可以保證讀書會每個同學接下來一個月動力十足地在圖書館讀經典。一個月閱讀再積累的問題在接下來的讀書會上再集體解決,從而保持讀書會同學有每天到圖書館讀書的不竭動力。

      也就是說,每月一次讀書檢查匯報會并不解決具體經典著作的知識問題,而是要對每個讀書會同學過去一個月讀書情況進行總結,為未來一個月讀書進行方向和方法指導,提供讀書動力,形成整體的讀經典的昂揚氛圍。隨著讀書時間延長,就會有越來越多同學由剛開始讀經典時的認字變成可以讀懂一部分,可以懂更多,可以讀得懂,以致于可以讀通與運用了。讀書時間越長,同學們駕馭經典的能力越強,讀書的獲得感越強,自信心也越強,讀經典進入良性循環(huán),結果是,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閱讀,幾乎沒有研究生不能讀通經典的。一般情況下,每一屆研究生讀書會要召開大約20次檢查匯報會?;蛘哒f,只要召開大約20次讀書檢查匯報會(每次半天),就可以保證讀書會20—30名同學兩年高質量的圖書館閱讀,讀懂讀通本學科經典。

      也就是說,讀書檢查匯報會雖然不解決具體學科知識問題,但為讀書會同學閱讀經典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導,以及提供了讀書會同學比學趕幫超的氛圍,正是每個同學都匯報自己的情況,提出自己的問題,每一屆讀書會每一次讀書匯報,所有同學匯報和提出的問題,以及指導老師對問題的解答,構造了一個整體的靠研究生自己去讀書的學習模式。研究生自己努力讀書,老師針對研究生讀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研究生在努力,老師在加油鼓勵,結果就是,老師只花費較少時間(每月半天)就可以推動20—30名研究生一個月“8107”經典閱讀,教師有成就感,研究生有獲得感,教師很滿意,研究生很感恩。與主要討論具體知識的讀書會不同,讀書檢查匯報會的研究生人數越多越好,因為可以共享更多問題、困惑和方法。以交流具體知識為主的讀書會,參加人員稍多就毫無效率可言。

      讀書檢查匯報會強調研究生自己讀書,指導老師只提供方向、方法的指導,只是為研究生讀書加油鼓勵,解決他們艱苦攻讀經典過程中產生的困惑。研究生是讀書的主體,他們自己去讀書,自己去解決讀書中讀不懂的問題。堅持時間一長,幾乎所有研究生都可以由讀不懂到可以讀懂再到可以讀通運用。最為重要的是,研究生在自己不斷艱苦閱讀學科經典的過程中,通過讀懂讀通經典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讀經典不僅學習到了具體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地訓練了一般化的學習能力,習得了經典作家分析問題的能力,開始變得深刻。只要研究生讀書主體性建立起來了,他們能保持“8107”,自然會在持續(xù)閱讀經典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好方法和最佳節(jié)奏。體系化閱讀、大概加估計地讀,讀到飽和,學科經典沒有讀不懂和讀不通的。

      每月一次讀書檢查匯報會不僅可以為每名研究生提供讀書的方向方法和動力,而且為所有讀書會同學提供了一個集體比學趕幫超的空間。每屆讀書會,除主體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外院系或外校讀書會同學。幾乎沒有例外,所有外院系或外校參加讀書會的同學都成為他們所在院系讀書最多、泡圖書館時間最長、對學術興趣最大的學霸。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中心讀書會的主體部分顯然是讀書會的重心所在。這個主體部分也有密集交流,他們甚至會組織起來一起上圖書館、一起吃飯、一起運動,每兩周召開一次雙周論壇,主要交流讀書中的具體知識問題。這樣一種親密的近距離組織,使讀書會同學有足夠機會就讀書情況進行交流,既包括方法,又包括具體經典作家的思想,還包括相互鼓勵??傊?,現在研究生通過讀書會組織起來了,每個讀書會同學都在讀書會中找到了參照系,找到了每月努力可以達到的最終讀懂讀通的目標,讀書會每個同學的重點就是爭分奪秒在圖書館讀好每一天的書。爭分奪秒和“8107”并非僅指時間而是指狀態(tài):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讀經典,心無旁騖讀經典。

      在這樣一種集體讀書中,讀書是每個研究生自己的事情,他們通過試探形成自己方法和讀書節(jié)奏,也有自己的計劃,指導老師和讀書會其他同學只是為他答疑解惑,提供參照系,進行糾偏。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其他人的努力,每個人都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自己的進步。

      讀書會集體讀書常講的一句話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之所以一個人走得快,是因為一個人讀,他就不用與其他研究生組成讀書會一起讀,他就可以更加專心讀書,而不用進行讀書會的團隊建設。問題是,沒有讀書會這個參照系,一個人讀書很容易讀偏,及缺少足夠的讀書動力。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同學長期保持“8107”,僅僅是一個人讀書,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之所以讀書會幾乎所有同學都可以堅持兩年多時間經典閱讀,以及基本上都完成了經典閱讀,離開了集體讀書,離開了研究生自身主體性和讀書會的主體性,是不可能的。

      二、集體調研

      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研究經驗,這應該是有一定共識的。社會科學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論文絕大多數也是研究經驗,并從經驗中提煉形成獨立的觀點或理論。不過,正如前述,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存在的最大問題普遍是理論與經驗兩張皮,即論文的觀點勿需經驗也能成立,經驗材料僅僅成為無用點綴,并不能為論文觀點提供有用的證明,論文的觀點更不可能從經驗中長出來。造成這種“兩張皮”的原因就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博士生普遍缺少經驗訓練,沒有經驗質感,有限的支離破碎的經驗材料根本不可能支撐起有份量的理論論證。

      具體地,社會科學博士論文中的經驗往往只是他們進行文獻閱讀時梳理出來的問題意識的對應產物,因為有了問題,而到經驗中搜集素材,或設計問卷來獲得數據,這樣的經驗就缺少思考縱深,經驗不過是一系列偶然遇到的現象,或問題對應物,當然也就不可能為深刻的理論思考提供有用的幫助。

      我們對博士生培養(yǎng)的要求則首先是讓他們呼嘯著走向田野,通過大概400天的田野工作形成對經驗的整體把握,即我們所講的“經驗質感”,再從經驗中提出問題,回到文獻中尋找對此類問題的研究進展。因為有了從經驗中提出的問題,再閱讀相關文獻,就會有個人獨特的體會和對話點,相關研究也會圍繞自己的問題形成凝結。經驗中產生的問題意識是晶核,正是有了晶核,閱讀相關文獻才可以在晶核上形成結晶,從而形成結晶體,也就是從經驗中長出理論來。又因為經受了長期的飽和經驗訓練,提出問題的整個經驗就為進一步的理論思考提供了經驗縱深,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系就變成相互促進、互相不可缺少的關系。

      當前博士生培養(yǎng)中存在著普遍的對經驗的誤讀。舉例來講,田野調查的重點并不是搜集資料,而是形成對田野經驗的完整認識。因此,田野調查必須是開放的,而不能過于封閉。對于博士生來講,他們通過調查來形成對經驗的理解能力或經驗質感,是比通過調查來搜集資料重要得多的事情。沒有對經驗的整體把握能力,以為所有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真的,就是經驗的全部,這顯然對經驗存在誤會。在田野現場,我們聽到和看到的往往取決于我們想聽到的和想看到的,取決于我們如何提出問題,關切什么問題。因此,田野工作的重點并不在于精準記錄,而在于通過反復進入田野,形成對經驗的完整認識,形成一個又一個看待經驗現象的視角。一個新的視角會激活之前積累下來的全部經驗,并因此可以在新的層次提出新問題、看到新現象。不斷地到經驗現場進行飽和經驗訓練,從而不斷地激活研究者對經驗的認識,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對經驗的認識,最終造就出一個合格的具有經驗質感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也唯如此才能寫出好的博士論文。

      呼嘯著走向田野本身是社會科學博士生所必需的基本功課,沒有真正的經驗訓練,僅僅依靠有限的經驗資料來做研究,即使這些經驗資料看起來是自己搜集的,也是很難做出好的研究的。沒有經驗訓練的經驗研究不是真正的經驗研究,經驗研究不僅是用經驗來做研究,也不僅僅是研究經驗,而是有經驗的人來做經驗研究。只有具備經驗質感的人才可能做得出好的經驗研究。

      因此,社會科學博士生很關鍵的一個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是進行經驗訓練,而目前中國社會科學博士生經驗訓練環(huán)節(jié)幾乎是空白。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一直強調博士生的經驗訓練,目前,我們要求中心博士生在博士研讀期間,每人必須要有400天駐村調研。400天駐村調研,按每個村調研20天計算,可以在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調研20個不同類型村莊,從而可以獲得大量經驗資料,形成大量經驗比較,從而一般都可以在長期經驗浸泡中形成對經驗的深刻理解,形成經驗質感。

      400天調研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是,我們一直倡導集體調研,因為正是集體調研可以為經驗訓練提供最好的形式。

      集體調研一般三五個人一組,白天訪談,晚上討論。訪談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集中在一起由一個人主訪。訪談話題是開放的,半結構性訪談,訪談對象也是開放的,一般上午、下午各訪談三個小時,通過訪談,對村莊(如果在村莊調查的話)的整體情況,農民生產生活狀況,村級治理情況,以及村莊政治、社會、歷史、文化、宗教、家庭諸方面信息,做到詳盡了解。然后,到了晚上進行集體討論,不同的人會有對信息不同的解讀,或不同的看問題提問題的角度。正是通過討論激發(fā)每個調研者的靈感,啟發(fā)每個調研者看問題的角度,豐富每個調研者對經驗的認識。調研討論不是終結了認識,而是啟發(fā)了認識,是視角的相互啟發(fā)和激活。當天晚上討論開啟的問題通過第二天繼續(xù)訪談來予以回應,再繼續(xù)開啟開放式討論。結果,20天集體調研變成20天現場研討,在現場研討與現場訪談之間形成強有力的良性互動,20天集體調研就不只是深入了解了一個村莊的整體,而是強化了所有參加集體調研者的問題意識,更新了所有參加調研者對經驗的感知能力。

      一次集體調研就可以通過相當厚重的現場經驗來更新調研者對經驗的感知能力,兩次三次乃至十次二十次集體調研,就可以形成對經驗的豐富復雜認識,也就很容易形成經驗質感。

      集體調研的重點不在于搜集資料,而在于形成多角度看問題的視角,在于真正提高調研者對經驗的認識能力。或者說,集體調研的重點不僅在于發(fā)現經驗,更在于塑造參加調研的研究者。

      集體調研的一個好處是,因為有集體討論,幾乎所有訪談信息都可以在集體討論中進行討論。一次訪談所獲靈感觸動了過去積累的所有經驗,一地訪談所獲經驗可以與其他地方的經驗進行對照。訪談中的發(fā)現,討論中的靈感,可以極大地刺激訪談者,讓訪談者對田野保持強烈的興趣。幾乎每次博士生集體調研之后,每個參加調研的博士生都會產生十多個甚至數十個新的想法,加深他們對經驗的認識。他們每次調研后也都可以寫出5—10萬字的綜合性調研報告。博士期間,400天駐村,能撰寫100多萬字調研報告,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寫博士論文,就一定可以從經驗中長出問題長出理論來,也當然可以避免寫博士論文時兩張皮的問題。

      三、集體學術

      毫無疑問,學術創(chuàng)新是十分個人化的事業(yè),只有個人主體性形成,個人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人才有可能做出創(chuàng)新性的學術。問題是,當前學界往往將個人主動性與集體對立起來,以為集體會壓抑個人主體性,其實不然。

      僅僅從學術創(chuàng)新上看,離開面對面的學術討論與批評,離開親密的地域學術共同體,是很難產生由高密度互動所形成的學派的學術創(chuàng)新的。關于學術共同體的討論,此處不展開。

      僅從研究生培養(yǎng)來看,無論是指導碩士研究生通過體系化閱讀經典來打下理論基礎,還是要求博士生深人田野形成貫通經驗,集體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正是集體為每個研究生提供了參照、提供了激勵、提供了互動的條件,從而保證“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集體不是壓制了個人主體性,而是為個人主體性提供了發(fā)動起來的場所、空間與動力。

      當前中國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中缺少對研究生集體建設的重視,缺少基于研究生主體性基礎上的讀書會和集體調研,而由課堂和老師繼續(xù)充當研究生培養(yǎng)的主角,這是一個問題。

      猜你喜歡
      研究生培養(yǎng)教學改革
      校企聯合培養(yǎng)工程類碩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養(yǎng)中導師與輔導員聯動機制的構建
      研究生車輛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論的研究生素質培養(yǎng)的研究
      對當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的“步態(tài)追蹤”模式
      中職學校“生本課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yǎng)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阜平县| 丰镇市| 喀什市| 平塘县| 西和县| 绥德县| 正镶白旗| 乌鲁木齐市| 阿勒泰市| 沅江市| 西昌市| 四平市| 乐山市| 新丰县| 康定县| 万宁市| 无棣县| 明溪县| 罗定市| 溧阳市| 南岸区| 同心县| 乾安县| 宁强县| 扎兰屯市| 扬中市| 顺义区| 绥棱县| 诸暨市| 武义县| 杭锦后旗| 宁陕县| 若尔盖县| 龙游县| 长宁县| 江都市| 门头沟区| 金秀| 英超| 泰和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