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孟榮
(浙江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杭州 310018)
關(guān)于中國飲茶習(xí)俗的起源,當(dāng)今學(xué)界仍然難有定論。有人曾引用顧炎武《日知錄》詞句,稱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之戰(zhàn)后我國就有飲茶的習(xí)俗,可惜的是證據(jù)尚不夠詳實,缺乏足夠的歷史資料或考古實據(jù)供佐證。目前,相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飲茶始于西漢,通常以漢代王褒的《僮約》為證。王褒在書中已提及“武陽買茶”、“烹茶盡具”。按《僮約》成書年限推算,中國的飲茶習(xí)俗已經(jīng)歷二千余年。確切地說是我國先人在西漢或西漢以前就開始飲茶,也不排除顧炎武的飲茶說。在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根據(jù)煎、煮、點、泡飲時是否加配料以及茶底的形態(tài)歸納,我國的飲茶法也不外乎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等三種方法。其中粥茶法是在飲茶時以添加其它配料為主要特點,曾在唐朝及唐朝前較為盛行,現(xiàn)今在我國少數(shù)地區(qū)仍有留存,并又有重新流行的趨勢。末茶法是指無論煎、煮、點、泡,茶底始終是以末茶或茶末形態(tài)存在的飲茶法。散茶法是以原葉散茶或原葉碎茶為原料的清飲法,茶的葉底為原葉或碎葉形態(tài),至今仍是人們飲茶的主要方法。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間互有交集,無明確界限。曾經(jīng)在我國盛極一時的末茶法自明朝中期消亡至今,已500余年。近代,人們又從鄰國日本學(xué)習(xí)引進抹茶法,不少人將現(xiàn)代日本抹茶法等同我國古代末茶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古代末茶法進行適當(dāng)?shù)氖崂?,便于人們了解真相。我國古代末茶法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二個時期,一是漢唐階段,二是宋元階段。各個時期的飲茶程序及方式都各有特點,予以初步探究。
王褒的《僮約》雖能初步證明飲茶源于漢代,但針對如何飲茶,未作詳細解釋。有關(guān)漢代的飲茶法記述人們通常引用“《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這段文字出自《茶經(jīng)》,是陸羽當(dāng)初引用了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廣雅》。中國茶葉博物館周文棠認為“瓷器”稱呼始自南北朝,“茗飲”稱呼出現(xiàn)在拓跋氏入踞中原之后,《廣雅》所述文句出在南北朝之后。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丁以壽也認為陸羽所引這段文字并不見于現(xiàn)今藏本《廣雅》,且與《廣雅》釋字的體例也不符,認為這段文字很可能是《廣雅》的注文??偨Y(jié)周、丁二人的觀點,注書之人當(dāng)是南北朝之后的某人?!稄V雅》成書于三國時期,注書之人雖生活在南北朝之后,但相隔時間也不算太遠,約250年左右。如用竹簡成書,依然清晰可見,注書之人常按出處注解,有根有據(jù)。因此,《廣雅》所云應(yīng)該可信?!皳v末”是指將茶搗碎成末狀,成茶末,《廣雅》已明確記載了末茶法,也就是說至少在三國時期,人們已應(yīng)用末茶法飲茶。
東晉杜育在《舜賦》中寫道:“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嘩茗春蔽?!保渲小澳寥A浮”是指茶沫沉下,湯華浮上。古時“沫”通“末”,明確反映出當(dāng)時茶底成末狀,應(yīng)該是茶被搗碎或碾碎成茶末后再煮。進一步證實東晉時期末茶法的存在。
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茶即時制成茶末后,通常放入鼎、釜而煮,再轉(zhuǎn)盛到碗內(nèi)飲用。茶末法最終是通過煮茶法得以實施。
唐朝陸羽《茶經(jīng)》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意思是飲茶有粗、散、末、餅四類,用刀砍開,炒,烤干,搗碎成茶末,放到瓶缶中,用開水浸泡。文中雖未注明何種茶需搗碎,但也已講明茶要么用末茶直接浸泡,要么搗碎成茶末后浸泡。末茶法借助簡單方便的泡茶法實施。
煎茶是指陸羽在《茶經(jīng)》里所創(chuàng)造、記載的一種茶的烹煎方法,有備器、炙茶、碾羅、擇水……等九道程序。其中的“碾羅”將茶餅用碾碾成末,再用羅篩之使茶末大小均勻。證明烹煎時最終所用原材料也是茶末。
到唐朝后期,又興起“點茶”,也就是將茶末放在茶盞之中,再直接注入開水沖飲?!包c茶”可充分發(fā)揮末茶的特性,另外,注水時還十分講究控制水流、水量、落水點技巧。
綜上所述,自三國至唐朝歷史時期,末茶法主要是借助煮茶、煎茶得以具體實施,即末茶煮飲法,是當(dāng)時的主流飲茶法。末茶煮飲法以煮茶為主要手段,人們常稱“唐煮”。
宋代盛行點茶、斗茶和分茶。點茶原本僅僅是福建地區(qū)民間斗茶時使用的沖點茶湯的方法,北宋名臣蔡襄將其收錄進自己的農(nóng)藝名著《茶錄》,后伴隨蔡襄的書法在社會上一起廣泛流傳,久而久之,點茶技法日益為各地人們所接受。特別到大觀年間,宋帝徽宗親自編寫完成《大觀茶論》,再次介紹末茶點飲;有皇帝推薦,點茶法自然就很快地成為當(dāng)時人們的主導(dǎo)品飲方式。 近年,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的遼代墓葬中出土壁畫——茶道圖,畫中顯示,位居北方的遼國宮庭貴族在那時已時興點茶。
點茶的程序有:備器、碾茶、羅茶、候湯、點茶,其中碾茶與羅茶的要求比唐朝高出許多。碾茶時要求先將茶餅用凈紙嚴密包裹,用槌敲碎,再將碎茶塊放置于碾槽內(nèi),快速用力地碾茶成粉末。當(dāng)然,更多的是利用官辦水磨坊統(tǒng)一碾磨。羅茶將碾磨好的茶末放入茶羅中細篩,為確保點茶時“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要求茶羅的羅底一定要非常之細,其羅底常稱之為末茶。在不否定皇室、官員們按《大觀茶論》、《茶錄》的點茶程序操作的前題下,相信極大多數(shù)人是直接從茶商那兒購買末茶點飲,省去了碾茶、羅茶環(huán)節(jié)。在宋朝,無論點茶還是斗茶、分茶技藝,都以末茶為基本原料。因此,末茶法隨著點茶及斗茶、分茶技藝的普及與發(fā)展而走向最昌盛的時段。
元代王禎《農(nóng)書》記載:“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蠟茶?!?,其中飲用末茶、蠟茶多用末茶法。關(guān)于蠟茶在元書中雖有介紹,但到元代中后期已 極為少見,僅為權(quán)貴偶然品嘗之絕品。至于點茶、分茶之法,也大大不及前朝盛行。張雨的“ 速喚點茶三昧手, 酬我松風(fēng)次兔毫” 、耶律楚材的“黃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等;謝宗可的“ 竹陰微轉(zhuǎn)罷分茶?!崩钚⒐獾摹翱蛠愍q記話分茶?!钡忍峒包c茶或分茶,不過,像這樣在元詩中出現(xiàn)已屬小概率事件。說明到元代,末茶法雖在小范圍群體內(nèi)依然應(yīng)用,但已轉(zhuǎn)入衰退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而興散茶。從此,茶的瀹飲為越來越為廣大普通老百姓所偏愛,點茶、分茶等快速退出人們的視線,以至于到明代中期,丘濬著書稱“元志猶有末茶之說,今民惟閩廣用末茶,而葉茶之用遍于中國,而外夷亦然,世不復(fù)知有末茶矣”。我國末茶法飲茶習(xí)俗消亡。
自宋朝至明朝中期,末茶法主要是借助點茶、分茶及斗茶得以具體實施,即末茶點飲法,是宋朝時的主流飲茶法,是元朝前期的主要飲茶法之一。末茶點飲法的主要特點是煮水不煮茶,以煮水為主要手段,人們常稱“宋點”。
縱觀我國古代千年末茶盛衰史,不難看出,主要經(jīng)歷了末茶煮飲法與末茶點飲法兩階段,從早先的末茶煮飲階段發(fā)展到末茶點飲階段,從早期的煮茶階段發(fā)展到煮水不煮茶階段,末茶盛極而衰,最終消亡。分析其最終衰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點茶”、“分茶”與“斗茶”是宋朝獨創(chuàng)的一門特殊茶藝,可統(tǒng)稱為末茶點茶法,是宋茶文化的代表,并為當(dāng)時的精英階層廣泛推崇。蒙古大軍橫掃中華大地,宋朝滅亡,使一脈相承數(shù)千年的華夏文明由此而產(chǎn)生斷層。元朝初期,茶根本沒有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即使到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統(tǒng)治者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茶的重要性。等到白賡迸諫后,元帝才忽然醒悟,認識到茶不但是中原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還從中有利可圖,于是才下詔恢復(fù)中原茶榷。宋滅后,中原民族被動奴化,漢族人處于社會最底層,再是元朝人分十等,九儒十丐,前朝的精英及文人雅士大都需先滿足生存,很難再談風(fēng)雅,再無心以品茶抒發(fā)情感。元朝蒙古諸帝多不識漢字或識字有限,鮮見以品茶抒發(fā)情感之事。在元朝,茶僅以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形態(tài)繼續(xù)存在,而內(nèi)涵有豐富文化元素的末茶點茶法只好進入快速衰退期,到后期,僅局限在很小范圍內(nèi)使用。
進入元朝后,迫于各種壓力,人們再也無心沉浸在程式煩瑣的點茶、分茶及斗茶茶藝之中,沉寂了數(shù)百年的煎茶法、煮茶法重新回歸,以滿足人們對茶的生理需求。元朝雖無任何茶書記載存世,但在《全元曲》中關(guān)于煎、煮茶的記載多達40余處,如在《半夜雷轟薦福碑》、吳仁卿【雙調(diào)·撥不斷】《閑樂》、徐再思【中呂·普天樂】《龍廟甘泉》等曲中都有明確表述。由此推論,煎茶法、煮茶法在元朝重新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1982年,內(nèi)蒙古赤峰博物館曾清理元寶山、沙子山兩座元墓,其中一墓穴的壁畫就畫著開水沖茶圖,說明元朝已出現(xiàn)新的飲茶方式——泡茶,即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因此,元朝煎茶法、煮茶法的回歸,泡茶法的興起大大壓縮了末茶法的空間。到明朝,瀹飲法廣泛地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根植于普通平民百姓之中,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藝術(shù),同時還促進了中國茶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以炒青綠茶為主,兼有烘青、蒸青綠茶的新局面,徹底擠壓了末茶法的空間。特別是到明朝中期,以瀹飲法為代表的散茶法完全取代了末茶法。
在宋代,末茶法是全社會的主流茶藝,但隨著時代變遷,其缺陷也暴露無遺。一是失其真味。在點茶或斗茶時,人們要求茶湯呈白色,這就要求在茶葉的制作過程中盡量榨盡茶葉原汁,去除苦澀味,也就是去除茶葉中的茶多酚、茶堿、花青素等有效物質(zhì),使其原材料在色、香、味等諸多方面與原來的自然物性相違背。二是原材料的制造成本過高。在宋朝,蔡襄小龍團茶價格昂貴,歐陽修評價:“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宋代北苑貢茶所費奢靡,銀絲水芽制作工藝更為苛嚴,每片僅工價達四萬。因此,高制作成本阻礙了末茶法在宋滅后的我國社會各階層中繼續(xù)普及。
元未明初,末茶法實際已鮮見于世面,廣泛采用葉茶(散茶)為原料煎、煮、泡茶等法已成為主流。明洪武二十四年,皇帝朱元璋下詔將貢茶改用葉茶(散茶),廢除團茶。這道詔書成為壓跨末茶法的最后一根“稻草”。當(dāng)時,人們對此評價很高,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記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床杓酉阄?,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笨磥砟┎璺ㄍ顺鲋袊臍v史舞臺是當(dāng)時民心所向,也是歷史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