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 趙玉娟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又稱實踐唯物主義,它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構成。它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構成部分,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我們“原理”課老師如何把它們講解清楚,讓它們真正進入大學生的心靈是個難題。哲學來源于生活,我們可以采用社會生活中生動的事例來進行講解,使晦澀的哲學知識鮮活起來,即讓哲學走進生活。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社會生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公共課中最為抽象的一門,尤其是其哲學部分,表面看來比較枯燥,又最為難懂,不像其它學科那樣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如何講清楚這門課是個難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過創(chuàng)造性教育,他提倡要將學校帶入社會,以社區(qū)為教室;生活就是教育,我們要從生活中獲得教益;教育不僅僅只是給予知識,應該是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所表達的主要意思是要把知識付諸于生活和實踐,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他的這一方法同樣適用我們的“原理”課教學。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師應在精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原著的基礎上讓“原理”走進生活,做到深入潛出。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只探討“原理”哲學部分中的本體論,即由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所構成的實踐唯物主義,這是“原理”中最為晦澀難懂的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或前提。“原理”課老師講清楚它們有用助于本科生對“原理”其它部分知識的學習。
一、辯證唯物主義與生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可知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時空,物質決定意志,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全部人類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既區(qū)分又統(tǒng)一。這些理論實際上是對本體論的表述。那么,它們怎樣與生活相關呢?
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領域,它們都統(tǒng)一于物質。
山川河流、花鳥魚獸、大地星空等原始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自然物皆是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它們皆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性的事物。自然界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生產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質料。我們的生活一刻也離不開自然界。你不可能居住在無物質的真空中,離開空氣、水、環(huán)境等生存和生活必需品,你的生命無法延續(xù)下去。除此之外,人體本身以及潛藏于人體和其他動植物體內的各種病毒、細茵等微生物也是物質的。所以,無論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地球及其上的各種事物還是地球外的其它星球,包括全宇宙都是物質的。
人類相互排斥又必須相互依存的群居生活構成了人類社會。那么,如果理解社會是物質的呢?社會由人構成,人是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即人的生命力和身體都是物質的。人的群居形成了社會,但任何一個人類社會都是居于地球的某一個自然地理位置之上的,沒有居于真空中的社會。因此,自然界為人類社會提供一切物質生活資料。而人類社會要想延續(xù)下去,首先得學會生產,生產出物質生活資料,同時也在生產著自身(繁殖)?!耙划斎碎_始生活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奔?,人自身、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和人類社會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都是物質的,所以人類社會也是物質的。
人的思維領域也是統(tǒng)一于物質的。這實際上是由物質和意認的辯證關系推理出來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上文說到,語言的產生使猿腦變成人腦,意識也就產生了,這說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此外,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是有生命的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的意識,“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即,馬克思的意識觀是一種反映論,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客觀世界為我們的意識提供內容,所以“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雖然生產決定意識,人類的一切意識都根據于物質,但人腦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并不是機械的,因為人有理性思維能力,能夠進行抽象思考,可以對我們的大腦所反映的對象進行加工、改造或歪曲,形成幾乎完全不同于這些對象的新事物的意識,創(chuàng)新和宗教性的知識就是這樣形成的。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無物質的運動也沒有無運動的物質,一切變化及其過程都是運動。有些事物的運動變化十分明顯,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如,我們開車、行走、騎自行車等都表明了我們的運動方式。有些事物由于變化比較緩慢,人們不易覺察到。比如,人們生病是因為身體的某個部位在慢慢病變。又有一些事物,其運動變化不一定緩慢,但由于距離我們太遠,我們不易感覺到它們的運動,比如我們遙望星空,星球的運動我們無法直觀到。還有一些事物,如微觀世界的基本粒,由于太小,我們也看不到它的運動,但我們借助顯微鏡可以觀察到,比如一些細菌或細胞的運動。雖然事物的動動是永恒的,但事物也會呈現出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如此,我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性狀、穩(wěn)定或平衡,才能把不同的事物作比較等。事物的變化我們用肉眼看不到,事物就表現出靜止的狀態(tài),或者我們采用的參照物不同,把運動的物質看成了靜止。比如,人們乘坐飛機時,飛機的運動是高速的,但如果我們把運動著的飛機作為參照物恰恰認為它是靜止的,它外面的景物、天空是運動的。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是時空??档抡J為,時間和空間是人類先驗感性認識的純形式??臻g依賴于我們的外感官而存在,“借助于外感官(我們心靈的一種屬性),我們把對象表象為外于我們的,它們全都在空間之中。在空間中,它們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得到規(guī)定,或者是可規(guī)定的”[[]]。時間依賴于我們的內感官而存在,“借助于內感官,心靈直觀自己本身或其內在狀態(tài);雖然內感官并不提供關于靈魂自身作為一個客體的任何直觀,但畢竟有一種確定的形式,惟有在這形式下靈魂內部狀態(tài)的直觀才有可能,以至于一切屬于內部規(guī)定的東西都在時間的關系中被表象出來。時間不能在外部被直觀到,就像空間不能被直觀為我們內部的某物一樣”。雖然恩格斯把康德對時間和空間的這一解釋批判為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康德為我們提供了判斷時空的一種方式。我們只能通過事物的運動變化來感受或直觀到時間的流逝,而我們能直觀到空間的存在。
實踐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既相互分離又相統(tǒng)一?!罢谓洕鷮W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yōu)樨敻?。但是勞動的作用還不止于此。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人首先是作為動物而生存于自然界中的,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但是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在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學會了直立行走,手和腳漸漸分工,勞動使手變得越來越自由和靈活,并被遺傳下來。手的發(fā)展開闊了古猿的眼界,他們在改造自然對象的過程中又發(fā)現了以前自己沒有發(fā)現的自身所具有的新的屬性?!傲硪环矫?,勞動的發(fā)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互相結合起來,因為勞動的發(fā)展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協(xié)作的場合增多了,并且使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共同協(xié)作的好處。一句話,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經達到彼此間不得不說些什么的地步了。需要也就造成了自己的器官:猿類的不發(fā)達的喉頭,由于音調的抑揚頓挫的不斷加多,緩慢地然而肯定無疑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漸學會發(fā)出一個接一個的清晰的音節(jié)?!彪S之,產生了語言。于是,勞動和語言一起使猿腦轉變成人腦。這樣人的意識也就產生了,勞動就是實踐,所以實踐使人從自然界中脫離出來,使人與自然界相區(qū)分。人的生產物質資料的活動既是自然界的活動,又是有組織的社會性的活動,人們在實踐中又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tǒng)一起來。
二、歷史唯物主義與生活
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處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它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且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進一步而言,是由生產力和生關系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決定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我國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的成功較好的說明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1978年至今,我國為何要實行改革開放?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的。1956年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階級,按照蘇聯模式進行新中國的建設,實行完全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經歷了一次次運動,但生產力的發(fā)展非常緩慢。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yōu)越性?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fā)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為了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把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相應的我國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即,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五個領域都一直在進行深入的改革。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科技、文化、軍事、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都飛速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改革開放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是對我國生產關系、經濟體制、經濟基礎以及相應的上層建筑的改革開放,從根本上緩和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很大程度上解放和發(fā)展了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走向了富強和文明的現代化強國。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者這里,世界不僅指自然界,而是由自然界、人的思維或認識領域以及人類社會歷史領域這三個不同的領域所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共同統(tǒng)一于物質性的世界。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為生活而教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第163-167頁。
[2]李秋零主編:《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47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88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91頁
[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7頁。
研究項目: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yōu)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重點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拔尖人才培養(yǎng)工作研究”(17JDSZK01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