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一種革命文化,作為課程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特有的物質(zhì)載體和精神載體融入到課堂中,增強了思政課的教育性和實效性。本文以七年級教材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為例進行研究,通過資料搜集、教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紅色文化資源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guān)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奔t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人民群眾在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革命、改革中形成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紅色文化資源能夠以其鮮活的革命事例、生動感人的故事使青少年學生深受感染,樹立榜樣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愛國主義信念。本文將從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入手,探究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該課程的有效性。
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七年級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精神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體現(xiàn)著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建設(shè)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1]。紅色文化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歷史前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活力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天然載體[2]。
二是有助于凈化社會道德風氣、校園道德環(huán)境。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人民從斗爭、革命拼搏中奮斗出來的,具有育人功能,教化和養(yǎng)育人民崇尚美德、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復(fù)興而努力進取等特性,這一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凈化社會不良風氣,凈化校園環(huán)境,使學生培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三是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紅色文化可與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相融合[3],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揚紅改革開放精神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自立自強、戰(zhàn)天斗地的激昂之志,堅定為實現(xiàn)國家民族復(fù)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念及追求。
二、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及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參考性建議
(一)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
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對中學的生活、學習和伙伴都是陌生和好奇的,整個七年級階段的教學主要圍繞自身成長、同學情、師生情、思考生命、我與集體、法治社會的問題展開,具體包括成長的節(jié)拍、友誼的天空、生命的思考、走進法治天地等話題,核心詞是成長與法治。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使用的紅色文化情況具體如下:1.第一課中學時代第一框中話題“新的起點”的“閱讀感悟”舉例錢學森中學時代的經(jīng)歷,錢學森是“兩彈”元勛,是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成立時自強不息的代表;“相關(guān)鏈接”中把闡述了“中國夢”的內(nèi)涵,偉大的“中國夢”作為一種紅色精神,能夠樹立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2.“閱讀感悟”引用毛主席熱愛學習,善于獨立思考的例子。運用革命偉人、新中國的領(lǐng)袖熱愛學習的事例,告誡學生要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3.話題“友誼的力量”中“閱讀感悟”引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事例。友誼不僅使人在生活中有朋友,也讓人在工作中有幫手。引用馬克思與恩格斯革命友誼的案例有力的佐證主題“有意的力量”之深。4.話題“生命有時盡”的“探究與分享”中引用了抗戰(zhàn)時期革命精神的圖片。以學生視角描述革命時期的抗戰(zhàn)精神,真實可信,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5.第九課“珍視生命”話題“守護生命”的“運用你的經(jīng)驗”小欄目中有學生舉例自己每次看到影片中革命戰(zhàn)士英勇就義的情節(jié)都很感動。利用紅色革命文化電影情節(jié),具有感染力。“探究與分享”中選用學生參觀博物館的圖片,以物質(zhì)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源給學生豐富課余生活、補充精神養(yǎng)料。
(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材的參考性建議。1.“閱讀感悟”中可以插入一條小鏈接,關(guān)于錢學森的簡介,對人物進行簡單介紹,包括錢學森的主要貢獻、愛國主義情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榜樣教育;話題“成長的禮物”中提到“重新塑造一個越來越堅強,會合作,能包容的‘我[1]”可以插入一則案例,從國家層面談堅強與合作,將“新中國”比作“我”,如舉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戰(zhàn)勝日本侵略軍、保家衛(wèi)國,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2.第一課中學時代第二框中“少年有夢”中可以插入周恩來的事例,如“周恩來12歲時就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進而提出思考“周總理少年時的夢想是為偉大的祖國而努力讀書,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我們得夢想是什么?我們能為祖國的強大做些什么呢?”3.談到學習的重要性時,可以引用革命領(lǐng)袖的經(jīng)典話語“毛澤東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劉少奇說‘一天不用功,趕不上毛澤東”。利用劉少奇博學勤思的學習精神勉勵學生養(yǎng)成熱愛讀書、學習的好習慣。4.話題“人貴在自知”中可以引用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紅色精神。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wù)必”[4]。“兩個務(wù)必”的作風詮釋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自我反省的深刻體現(xiàn),與“人貴在自知”這一主題相符。5.話題“呵護友誼”中認為“體會朋友的需要,在朋友需要的時候站在他的身旁,以行動向朋友表達關(guān)心和支持[2]?!边@里可以引用紅色文化作為案例,例如周恩來總理與柬埔寨親王之間的革命友誼,周總理不僅保護柬埔寨親王的家人,更是支持和鼓勵他,深刻詮釋什么是革命友誼,以及用行動表達對朋友的關(guān)系和對友誼的珍視。6.話題“體味親情”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親人的離開或新成員的出現(xiàn),我們的家庭結(jié)構(gòu)也會隨之變化……家中的親情仍在[3]?!边@里可以引用毛岸英與父親毛澤東的事例,例如,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后,毛澤東作為父親,在夜深人靜時對兒子深深的思念,是親情的流露。7.話題“生命至上”可以引用抗洪救災(zāi)、抗震救災(zāi)的事例,國人眾志成城、齊心協(xié)力救助受災(zāi)者是對生命的敬畏,在學習抗洪、抗震、抗災(zāi)精神的同時,學生能夠間接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從而樹立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意識。8.話題“冷漠與關(guān)切”中可以引用雷鋒助人為樂的事例。例如,雷鋒在火車站幫助丟失車票的老大嫂重新補辦車票,幫老人背包裹,……雷鋒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娜宋?,也是助人為樂的典范,以雷鋒的事例教育學生學習和踐行榜樣行為,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品德。
注 釋
[1] 教育部組織編寫: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2] 教育部組織編寫: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頁。
[3] 教育部組織編寫: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頁。
參考文獻
[1] 張華波,鄧淑華.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6):7-14.
[2] 于安龍,劉文佳.論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育評論,2014(08):17-20.
[3] 魏法匯.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獨特作用[J].人民論壇,2017(28):138-139.
[4] 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毛澤東提出“兩個務(wù)必”[N]. 新華網(wǎng), 2011-05-10.
作者簡介:賈經(jīng)經(jīng)(1995-),女,安徽太和人,合肥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合肥師范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安徽省紅色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2020yjs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