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強華
摘 要:生物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學生不僅應該掌握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還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自我的主張,能夠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內核,會提問的學生,才會思考,才能探究。學生的問題意識在生物課程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想提問、會提問。
關鍵詞:生物課程; 問題意識; 養(yǎng)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2-038-001
一、夯實基礎,讓學生的提問更有針對性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沒有扎實的生物學知識與技能作為理性的支撐,學生就沒有足夠的底氣敢于提問。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眼神總是游離不定,不善于與教師、同學交流學習體驗與收獲,這也是生物基本功欠缺的表現(xiàn)。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學生有了扎實的理論鋪墊,能夠把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與認知庫中原有知識進行融合與鏈接,增強了提問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也更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后繼知識的學習與深化。當然,掌握了過硬的本領,學生才會有提出問題的想法,才會有提問題的意識。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能單單給出探究或者實驗的結論,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厘清生物知識的發(fā)展脈絡,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有趣。
例如“人體和動物體的組成”是“環(huán)境中生物的統(tǒng)一性”中的內容。教學前,師生一起溫習了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細胞的相關知識,從宏觀的視角切入,交流植物體的構成情況,引申向微觀的世界,討論教材中的話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觀察人體的外形,了解人體腔內的各個器官,進一步探究人體的結構層次。這時,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人體與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相同嗎?”人體和動物體組成的教學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在教學前進行了整理與回顧,然后再進行新知的教學,學生學習時也就能胸有成竹了。
教師要鼓勵學生拓展閱讀的視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向課外、向社會學習生物學知識,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思維的活水才能源源不斷地流淌,才能提出有研究意義的問題來。
二、搭建平臺,給予學生提問實踐的時空
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特別是生物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更是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按著教師的思維走,少了主觀的思考與發(fā)現(xiàn)。同時,也害怕與教師對話,擔心提問詞不達意引發(fā)教師的批評或者同學的嘲諷。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這不僅是教學形式上的不拘一格,也要實現(xiàn)學生心理上的自由與曠達。同時,生物教師還應有意識地給學生的提問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一個心中有學生的教師,無論是在實驗探究階段,還是在概括總結階段,都會與學生平等相處,都會留足學生提問、交流的時間。
例如,教學“生物的遺傳”這部分內容時,課前發(fā)放相關的調查記錄表,指導學生了解家庭成員的相關性狀,耳垂、眼瞼等,并記錄到表格中來。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自己的調查結果,初步認識到遺傳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在班級匯報階段,好多小組都帶來了自己的問題,“拇指背曲的父母,他們的子女也是這樣的嗎?”“遺傳物質怎樣傳給后代的?”“生物遺傳的相關規(guī)律,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運用到遺傳病的防治上?”……創(chuàng)設出平等對話的氛圍,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提問、進步的時間與空間,在學生困惑處,教師適當點撥。這樣,教學相長,每個人都收獲滿滿。
生物教師應該以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搭建學生討論、提問的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來展示。學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并努力來解決它。經(jīng)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習得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還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了解了知識的發(fā)展線索與前后脈絡,有助于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合理評價,增強學生提問的原動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引領著學生的發(fā)展方向,積極的、恰如其分的評價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探究的內驅力,推動著生物學習不斷向縱深發(fā)展。教師在生物課堂中,要給予學生全面的評價。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僅僅駐足于學生的考分,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實不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也不容忽視,樂觀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追求進步的執(zhí)著能指引學生不斷向前發(fā)展。另外,教師還要有寬容的心,允許學生提問中的瑕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在不斷發(fā)展中,思考也許還不夠周全,表達也不夠準確。此時,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循循善誘,充分肯定學生優(yōu)秀的地方,鼓勵其揚長避短,勇于質疑、研究問題、綜合論證。
例如在教學“人體的免疫防線”這部分內容時,有學生提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困難,只要理解了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就能迎刃而解。提問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從作用范圍、相關的特性、產(chǎn)生時間等幾個方面展開了比較,思路清晰,全面闡述了問題。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如果教師一帶而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容易囫圇吞棗。教師刨根問底,循循善誘,引領學生歸納出概念的本質屬性,解決問題后教師投去了贊許的目光。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疑問,收獲了成功的快樂。
學生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教師持續(xù)的訓練。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練習入手,給予學生探究的平臺、提問的機會,關注學生生物學習的反饋,用積極向上的評價引領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