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益海 杜興國
(1.定遠縣永寧學校 安徽滁州 233251 2.合肥市第四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0)
課堂是由學生、教師、教材三個基本因素組成的,是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多維組合。因而課堂魅力重重、變化重重、問題重重,課堂教學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許多教師都在思考,都在尋找,并在教學實踐中構建自己理想中的“好課”。那么,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準是什么?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回顧總結自己40多年的教學實踐時強調(diào):“一堂好課,要一清如水?!庇诶蠋熞徽Z道破一節(jié)好語文課的精要所在:簡約流暢,一如清水。簡約,就是簡潔、純粹,如清水般潔凈,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中“以少勝多”“以簡馭繁”;流暢,就是流利、通暢,如流水般靈動,在教學流程和師生對話上“順勢而下”“激蕩生成”。那么,如何有效構建一節(jié)簡約流暢的語文課堂呢?現(xiàn)結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從“教材”“學生”“教法”三個維度談談自己教學前后的思考和認識。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葉圣陶認為,教材是個例子??扇绾斡煤眠@個例子,頗見教師的智慧。王榮生教授在《從教學內(nèi)容角度觀課評教》一文中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志是教學內(nèi)容的正確,并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jīng)驗?!币虼?,語文教師備課時首先應該從文本出發(fā),“眼中有文”,并反復思考: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這就需要教師細讀文本,和作者、文本、編者、譯者等進行多重對話,并注意從文本內(nèi)容、文體特征、言語形式等維度出發(fā),初步預設正確而恰切的教和學的課堂目標。這是做到課堂“一清如水”的基礎。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篇悼詞,是恩格斯在馬克思葬禮上用英語發(fā)表的一篇演說。在這篇悼詞中,恩格斯高屋建瓴地總結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貢獻,并深切地表達出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對馬克思的崇敬和痛悼之情。文章思想內(nèi)涵深刻,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言準確形象,綜合運用了敘事、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編者在“單元說明”和“教學建議”中強調(diào):一是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二是側重拓展運用,學習演講技巧,提升演講能力,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潛能;三是讀寫結合,抓住關鍵語句,細細品味和揣摩,體味“演講辭”手法多樣、富有情感的語言風格。我們知道,教學是需要懂得取舍的,尤其是重視基于學情的“舍”。因此,教前需要廣泛搜索資料,進行多重思考——課前的“多”是為了課堂的“少”——并削減枝蔓,濾去泥沙,做到抓準核心、去粗取精、以簡馭繁?;谝陨险J識,確立本課以“品味語言”和“探究特色”為核心的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
教學流程,是教學活動啟動、發(fā)展、變化以及結束在時間鏈上漸次展開的程序性結構,也是對教學目標進行具體的教學分解;既要注重整體性和層遞性,也要注重簡潔性和流暢性,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流程預設的立足點在課堂、在學生,應該明確“課堂”不是“教堂”而是“學堂”,因而一切教學流程的預設和教學過程的生成,教師要做到“心中有人”,要突出“學生在場”的原則,以學定教;要著眼于學生學習的特點,合乎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同時,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中,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為課堂教學具有對話生成的特點。因此,在預設教學流程時,教師既要精心“設計”,又要主動“留白”,敢于揚棄?;凇敖?學”協(xié)同教學模式,既要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精心預設課堂教學主體活動,又要留白給學生——預留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主建構、生成。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質(zhì)疑辯論中,實現(xiàn)一種動態(tài)化、真實性的教學課堂。這是做到課堂“一清如水”的關鍵。
對于悼詞這類文體,學生是陌生的;時空久遠和文本邏輯性強,學生和這類文章又是有“隔閡”的。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貼近作者,走進文本,進而領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嚴謹?shù)恼f理邏輯?在預設《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框架時,筆者以語言和邏輯思維作為教學核心點,以“關聯(lián)詞的運用”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首先,我讀:品味語言,體會哀;其次,我思:理思路,概括功;最后,我探究:明主旨,感受德。設計這樣三個有層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簡明,力求實用,力求有效,在多重對話中引導學生探究論述類文本解讀之“術”與“道”。聚焦“語言”,而“思維”“審美”甚至“文化”等皆有突破。從這個意義上看,學生的“研學”價值和教師的“研教”價值是“雙贏”的。
當下的語文課堂,問題的確不少,除了“教什么”的問題——課堂教學內(nèi)容模糊不清,而“怎么教”的問題——教學方法的隨意——也不可忽視。因而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一方面要重視遴選和確定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要“手中有法”,使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有效地達成。兩者是“道”與“技”的關系,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做到教師手中之“法”恰當而有效?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要抓重點,破難點,同時審問疑點而生發(fā)亮點,進而設計出適當?shù)慕虒W策略和教學方法;從學生閱讀文本和課堂學習活動層面看,恰當而合理地運用“自主閱讀”“合作學習”“合理探究”核心課程理念和具體方法,從而形成生生、師生之間多重而有深度的對話是關鍵。這些是課堂“一清如水”的催化劑。
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思:理思路,概括功”環(huán)節(jié)時,在學生初讀基礎上通過提問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大家都閱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什么?在“分享和交流”后追問: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你還能用一個短語概括嗎?在不斷地比較和取舍之下,讓學生學會通過抓住關鍵段、關鍵句以及關鍵詞的方法,來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厘清文章思路,并在不斷地選擇和簡化語言中掌握如何讀懂說理類文章的基本方法。然后提出此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問題,讓學生細讀文章:在文中,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身份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恩格斯在文章中最想告訴你的是馬克思的哪一種身份呢?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這樣,課堂在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質(zhì)疑、釋疑和教師的層層追問、引導、點撥中,呈現(xiàn)出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對此,陳英皓老師認為:“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一般是用有意義、有關聯(lián)的問題,將教學內(nèi)容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銜接起來。教學問題設計得好就如敲鐘,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能引起認知沖突,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p>
總之,課堂是學生和老師生命成長的原野,教學是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碰撞。理想的課堂應是簡約、流暢而有效的“學堂”。特級教師王君說:“常態(tài)語文課堂上的課就是這個樣子的:老老實實地帶領學生積累、朗讀、說話……很嚴格,很到位,一點兒都不花哨,一點兒都不玄妙。不炫技,不招搖。”敢不敢上一堂一清如水的語文課,簡約而不簡單,有厚度有深度,卻又能扎扎實實地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是這么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