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摘? 要】“德善課程”將聚焦學生良好德行,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來幫助學生知恩、懂禮,塑造優(yōu)秀品格。進入青春初期的高年級小學生,其生理、心理的日趨成熟,困惑隨之而來,特別是親子關系僵化成為焦點難題。通過開展個體、團體心理輔導與干預,指導家長學會調控自我情緒,增進親子溝通,促進家長與孩子和諧雙向良性互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德善課程”;親子關系;優(yōu)化建議
在進入青春初期的小學生,由童年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期,內心的困惑隨之而來。親子關系僵化,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無法獲得良性溝通,孩子在面對學業(yè)與競爭壓力下,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加劇,進而帶來言行上的不當,親子沖突不斷,也給學生身心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引入“德善課程”,關注學生品格教育,來幫助改善親子關系,為家教指導提供有力支持。
一、青春初期親子關系沖突的不同類型
1.父母權威斥責型親子關系沖突表現(xiàn)
在家教親子關系中,父母以自身的權威,來干預和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某事。這種以“命令”或“威脅”的口氣,迫使學生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屬于權威斥責型親子關系沖突類型。對于孩子本身,青春初期自我意識的增強,不愿意受到父母的管教或束縛,內心產生抵觸情緒,導致親子關系僵化。舉例來講,某家庭中,父母要求孩子做好房間家務,但孩子不在意,也不去收拾房間。父母幫助他收拾房間,又提出父母要偷窺其隱私。對于這種情形,父母內心按捺不住怒氣,進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同樣,對于小學生,在興趣愛好的選擇上,有時也會與父母的期愿相悖離。如音樂、美術、寫作興趣班等等,一些學生不喜歡某個興趣班,而父母卻極力讓學生去學習,由此帶來親子關系沖突。另外,一些孩子,對著裝、發(fā)型、文身等有所偏好,但父母卻試圖以“權威”身份來阻止孩子。當下的網絡游戲成為青春初期小學生的“最愛”,但網游本身,又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父母嚴令禁止,帶來親子關系沖突加劇。在這些親子關系現(xiàn)象中,父母的主張表現(xiàn)得過于“強硬”,未能兼顧學生的情感與想法。
2.父母說教型親子關系沖突表現(xiàn)
在家教中,父母習慣于說教式指導孩子,盡管孩子不樂意聽從,甚至存在抵觸心理,但家長依然強行將自己的觀點、想法、思想、愿望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建議,去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超出了子女所能承受的限度,由此帶來親子關系沖突。如在交友方面,孩子自己有交友的認知,但青春初期,很多學生將“朋友義氣”置于首位,與父母的交友觀念不符。同樣,在交友選擇上,父母強加自己的建議給孩子,應該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不應該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由此加劇孩子的抗拒心理,導致親子關系不良。在金錢獲取與使用方面,一些父母表現(xiàn)出極度的焦慮。當子女出現(xiàn)無計劃使用零錢,或者金錢獲取或使用不當時,父母對子女給予無限地說教。當子女無法忍受父母的說教時,親子沖突發(fā)生。一些家長會選擇“不給孩子零花錢”,一些家長還會選擇“狠狠打孩子一頓”。另外,一些子女以不同的借口向父母討要零花錢,也會招致家長的說教,甚至打罵子女。
二、滲透“德善課程”品格養(yǎng)成教育,改善學生心理困惑
“德善課程”的實施,其目標在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品格修養(yǎng)。讓學生認識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德育操守和素養(yǎng)。如“德善課程”將“誠信、明辨、主動、寬容、守約、進取、仁愛、求真、堅持、感恩、盡責、創(chuàng)意”等作為重要內容,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德善”課程活動,讓學生學會責任擔當、積極進取,塑造良好品行。同樣,針對青春初期學生的心理困惑,更要通過個體或團體輔導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加強學生實現(xiàn)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完整人格。
1.站在學生立場,家長要與子女建立共情心理
家長的“權威”,反而讓子女內心更受傷。針對親子關系沖突事件,家長要從自身找原因。要正確認識青春初期孩子心理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給予學生足夠的理解和寬容,站在孩子視角來看待問題。建議家長要與孩子建立溝通,與子女共情,學會傾聽子女的想法,對子女的想法保持好奇心。給予子女更多的鼓勵與信任,如“我對你有信心”“我覺得你的想法很好,就應該去做”。父母要將自己的愛,更多的傳遞給子女,與子女一起專注解決某一問題,和子女建立相互尊重的親子關系。
2.學會放手,給予子女更多的自主空間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更樂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長的思想,往往是希望子女能夠成長得更好,但事與愿違,家長的期望過高,反而加劇子女的對抗意識。因此,家長自身要轉變觀念,要將“信任”“扶持”“尊重”納入到親子關系中。懂得適度放手,給予子女自我決定的“權利”,讓子女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家長在與子女交流中,要關注子女的優(yōu)點,學會贊美對方,特別是子女與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時,父母不要發(fā)火,不要直接干預,而是要和善地調控自我情緒,保持冷靜,主動化解親子沖突。在某案例中,孩子提出想要玩游戲,與同學約好了玩兩局。通過溝通,每局最短二十分鐘,長一些要五十分鐘,兩局大概一個半小時。作為家長,內心是非常拒絕的,但在玩游戲問題上,與孩子約定,兩局后必須結束。孩子欣然接受,一個多小時后,孩子主動把手機交給了家長。家長很驚訝,并及時給予孩子鼓勵?!翱吹侥隳軌蛑鲃硬煌嬗螒?,說明你很守信”,親子關系得以緩解。
三、結語
青春初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其心理、生理上的成熟,導致與家庭關系的不適應。在“德善課程”中,通過品格教育,疏解學生心理困惑,調適親子關系,讓孩子輕松、愉快、自信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