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當下,很多小學語文課堂還存在著文體意識滲透不足現(xiàn)象,教師采取統(tǒng)一教學策略進行說明文、記敘文、詩歌等不同體裁文章的教學,導致學生對文章學習方法千篇一律,不利于學生文體意識的形成和文體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文體意識,是眼下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創(chuàng)新改進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關鍵詞:文體意識;小學語文教學;滲透途徑
引言: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課文體裁多樣化的設置特點,做好文體意識的滲透,采用與文體相符的科學的教學策略,把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文體價值充分呈現(xiàn)出來,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進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文體意識的內涵
文體即文章的體裁,是作者根據(jù)不同的構思方式和表達方式形成的文學樣式,每一種文體都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效果和魅力。給予學生學習不同體裁文本的方法,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習得學習這類文本的思維模式,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文體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根據(jù)作者不同的構思方式和表達方式,文章體裁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文學體裁又包括詩歌、小說、戲劇和散文。不同形式的文體都有其內在價值,教師要把特定類型的文本進行教學價值的有效重組,進行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開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快樂而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中習得語文學科的魅力,使得學生的語文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不同文體的教學策略
(一)敘事類文本教學策略
敘事類文本教學要注意體會人物形象、理清事情來龍去脈、感悟作者的表情達意。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課文《理想的風箏》,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可以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劉老師這一人物的高大形象,文章寫了關于劉老師的幾件事,看起來回憶得有些零散,但其實“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劉老師人格魅力的贊美和對他的懷念之情。再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作者敘述了自己在母親工作的廠房要錢買書的事,親眼目睹了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學習這類文本的時候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心理、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感受人物心理變化,從而拉近自己和作者的心理距離,實現(xiàn)感同身受。再如《父愛之舟》一課,作者是通過幾個典型的場景描寫來抒情的,那就要緊緊抓住這幾個典型場景中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從而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秾毢J的秘密》《巨人的花園》《海的女兒》等都是童話類作品,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略讀的過程中逐步了解童話的特點,并體會童話的語言風格。學生在略讀《海的女兒》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童話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展現(xiàn)的是生活中沒有的人和事物。但是在略讀《寶葫蘆的秘密》的時候他們又調整了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的內容不全是虛構的,而是適當?shù)厝谌肓松钪械氖录⒃诖嘶A上展開想象。在略讀《巨人的花園》的時候,教師又引導學生關注童話的語言特點,學生發(fā)現(xiàn)童話的語言以口語為主,生動形象,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略讀的過程中總結童話的整體特點,并思考童話和其他文體相比,在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是否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學生將自己總結出的知識點納入知識架構中,從而完成了知識的自主建構。在結合文體展開略讀,并感悟作品語言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不同文體在結構、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對語言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二)說理類文本教學策略
說理類文本往往思路清晰、語言嚴謹,教學這類文本時要引導學生感悟文章表達的道理,并且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是怎么把“理”表達出來的。例如《說勤奮》一文,作者用詞精準,緊緊抓住“古今中外”四個字,分別舉例說明“勤奮是通往理想道路的橋梁”這個道理,教學重點就要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構思的精妙、語言的嚴謹、說理的深刻。同樣的方法也可以運用于古詩《山行》的學習,一個“愛”字是全詩的詩眼,向山的遠處伸展有秋意正濃的一座座山,通向山的石頭小路曲折蜿蜒。朵朵白云籠罩山間,云霧繚繞間有幾戶人家。正因為有了此情此景,作者才會“停車坐愛楓林晚”,才感嘆“霜葉紅于二月花”。再如《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先從宇航員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樣貌入手,再從地球各種資源的有限及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兩方面論述,得出結論:只有一個地球。教學這類文本的時候就要厘清行文結構,把握這些結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得出和主旨之間的關系的結論。
(三)應用類文本教學策略
應用類文本要注意說明主題的特點,并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說明事物特點的方法上。例如教學《恐龍》一文,文章分別介紹了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恐龍的種類及其特點、恐龍的親戚、恐龍的生活習性和恐龍的滅絕是個謎,教學重點應放在感受恐龍的種類及其特點一塊,這一塊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感悟列數(shù)據(jù)、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巧妙。再如教學《莫高窟》一文,文章分別介紹了彩塑、壁畫和藏經(jīng)洞,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中華瑰寶的同時,要把重點放在作者如何把這些中華瑰寶寫生動,由此感受打比方、舉例子、列數(shù)據(jù)的妙處。再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一課,教學的時候對于說明方法的學習只要一筆帶過,重點應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活潑有趣,從而為學生學習說明文語言的多樣化表達打開了一扇窗。
結論:總而言之,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文體意識的滲透,通過科學方法滲透文體意識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樹立起良好的文體觀念,在不同文本的閱讀與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加深理解能力,增強感悟體會,把握文體特點,逐漸形成愈加完善健全的文體意識,讓文體意識在學生語文學習和全面發(fā)展中貢獻更多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汪廉潔.小學語文教學中文體意識的滲透[J].天津教育,2021(05):183-184.
[2]盧曉惠,李丹.基于文體意識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文學教育(下),2018(09):118-119.
[3]劉建華.文體意識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知識,2016(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