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萍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因此這門學科的內(nèi)容覆蓋面廣與其他學科的關(guān)聯(lián)也較為密切,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或融合德育教育非常必要。教師想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德育效果,應注意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例如,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教材內(nèi)容進行充分融合、通過課上交流的方式充分融合與滲透德育教育等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擁有更多德育機會。而采用課后作業(yè)布置的方式滲透德育教育,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有效表達出來,深化德育效果。
關(guān)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教學
引言
教師在語言教學中發(fā)揮自身的指導和組織作用,有效傳達語言科學的內(nèi)容和知識,這一點很重要。教師必須解決語言教育的主要問題,有效突破,使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能夠培養(yǎng)愛國情操和合作意識,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型人才。
一、重視德育資源的挖掘以提高其教育的效果
語言教科書中的許多內(nèi)容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如果教師對授課語言略加改變和修飾,就可以更好地將德育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既有助于改進語言教育活動,也有助于有效開展道德教育。在《回自己的祖國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采用這樣的語言總結(jié)全文:華羅庚臨行前仍有美國朋友來勸告,讓他留在物質(zhì)條件優(yōu)越的美國,華羅庚是怎樣回答的呢?讓學生找到相關(guān)內(nèi)容:把知識獻給自己的祖國才有價值,我是中國人,我要為祖國盡力。當學生找到這句話的時候,教師就適時追問: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嗎?學生會信心滿懷地回答:“會”。教師進一步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有目的地滲透德育策略。師生配合,三次引讀:華羅庚毅然決然地說———回自己的祖國去;華羅庚斬釘截鐵地說——回自己的祖國去;華羅庚滿腔熱血地說———回自己的祖國去!這樣的三次朗讀,將課堂教學推到了高潮,情感教育也潤物無聲地得到了滲透。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布置,,學生搜集有關(guān)華羅庚的書籍讀一讀。這時,“要我讀書””就變成了“我要讀書”,德育也巧妙地進一步得到了延伸和滲透。
二、以識字教學為基礎自然滲透德育
教師想要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首先必須保證學生具備良好的識字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課文的思想主旨及情感表達方向,因此教師必須對識字教學給予高度重視,在講解漢字的過程中插入生活實際、寓言故事,一方面豐富課程內(nèi)容、提高課堂活力,另一方面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從漢字中探究出為人處世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為進一步提高識字教學趣味性、進一步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在課上組織問答活動、、表演活動,如講解“父”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描述自己父親的形象,或是講述與父親有關(guān)的趣事,在此基礎上對“父”一字的外形結(jié)構(gòu)進行詳細分析,讓學生能明白父親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并在未來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主動關(guān)心父親、愛護父親,同理對“母”字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明確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從而孝順、關(guān)愛父母。識字是基礎,于學生而言沒有過高的理解門檻,教師自然展開拓展教學,滲透多元化的德育思想,從根本上強化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育目標。
三、德育教育的作業(yè)教學滲透與融合
課后作業(yè)不僅是檢驗學生課堂知識學習效果的載體,也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知識、輸出收獲的途徑。所以,教師必須科學運用課后作業(yè)讓課后作業(yè)承載更多的德育教育內(nèi)容,能夠與語文教學活動產(chǎn)生更多聯(lián)系,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文章《司馬光》時,為了更全面地檢驗學生在課上收獲到的德育心得,教師可以采用文章讀后感撰寫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出來。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更加科學地了解到每一位學生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還可找到機會讓學生將自身感悟出的德育體會表達出來。如果只是在文章學習過程中以告知、糾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每篇課文中蘊含哪些道德品質(zhì),雖有一定的教育感化作用,但是并不徹底。所以想要獲得更好的教學德育滲透、融合效果,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將自己心中的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此,才能夠保證學生擁有更深刻的體會,并在其中學習到更多利于自身未來發(fā)展的道德品質(zhì)、價值觀等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注意展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對文章或是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理解,但關(guān)于感悟與體會方面的認識與收獲則要由學生自己來獲取。
四、德育教育的交流教學滲透與融合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師采用灌輸式或理論講解式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明事理、學知識,這種方法雖然在教書育人方面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效果并不能令人十分滿意。因此,教師想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教育內(nèi)容以更加高效、科學的方式滲透或傳遞給學生,就必須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發(fā)聲的機會,并以平等視角與學生討論課堂內(nèi)容。這種平等交流、互動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強的課堂參與感受,進而在積極主動的課堂討論與知識點分析過程中獲得更多德育機會,并產(chǎn)生更多的德育感悟。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寓言二則》中的“揠苗助長”時,就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這篇文章所要傳達出的主旨是什么。有的學生會認為是“做事不可投機取巧,要腳踏實地”,有的學生認為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每個學生的回答都基本正確,但如果學生可以共同參與到課堂討論過程中來,就可以讓答案更加準確,內(nèi)容更加完善。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給出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性概括,即“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規(guī)律,破壞規(guī)律只會適得其反”。在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劃分的方式來讓學生獲得更多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與此同時,小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更多與其他學生交換意見的機會。教師應注重扮演好自己的引導角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以更加獨立自主的方式挖掘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潛藏的德育內(nèi)容,如此,不僅可以獲得更好的德育效果,還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教學負擔,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擁有更強的主動性。
總結(jié)
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此同時,德育效果的高低,也確實會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除了要在語文學科知識傳授過程中夯實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還必須找到更多機會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能夠在課文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更多心得體會,獲得更多價值觀正確樹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田玲淺談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8):87.
[2]何金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華瀕文選(教師版),2020(8):60-61.
[3]任光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0(2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