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上”和“起”位移事件的認知語義探討

      2021-01-13 00:42:47夏禹圣
      現(xiàn)代語文 2021年11期
      關(guān)鍵詞:意象圖式

      夏禹圣

      摘? 要:“上”是世界語言中最基本的位移編碼方式,表示由低處到高處的矢量位移。漢語、日語等語言還會用“起”編碼源點基于平面發(fā)生向上的位移?!吧稀焙汀捌稹痹谡J知語義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所不同。在表達空間域的運動動程時,兩者概念相近;在投射到時間、狀態(tài)等認知域時,兩者語義差異較大。描繪漢語中趨向動詞“上”和“起”的意象圖式后發(fā)現(xiàn),“上”主要表達達成目標類事件,“起”主要表達離開源點類事件,這些事件反映在“上+N”和“起+N”及相關(guān)動趨式中。對其他語言中有關(guān)“上”和“起”的趨向表達進行考察,亦可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蘊含共性,“起”能蘊含“上”。

      關(guān)鍵詞:“上”;“起”;意象圖式;認知語義;位移事件

      可以說,“上”是認知空間中最基礎(chǔ)的位移形式?,F(xiàn)實空間中存在絕對高處和低處,趨向義的“上”是由低處向高處的位移,目標高于源點;由高處向低處的位移是“下”,目標低于源點?!吧稀焙汀跋隆钡姆较蚴枪潭ǖ模灰坡窂讲晃ㄒ?,將其路徑投射至平面都是“單線型”的位移形式。因此,“上”和“下”不用考慮其他位移要素,凸顯方向即可構(gòu)成位移事件。漢語趨向動詞中還存在“起”,“起”與“上”有共通之處,都是從低處向高處的位移,但“起”預(yù)設(shè)了背景(Ground)信息,“起”的位移源點(source)基于平面。本文將歸納漢語中“上”和“起”及其相關(guān)表達的異同,探究影響“上”和“起”語義的本質(zhì)因素,并提出“起”蘊含“上”的設(shè)想。

      Talmy指出,事物的位移包含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位移事件包括主事件和副事件,主事件要素包括主體(Figure)、背景(Ground)、運動(Motion)和路徑(Path),副事件要素包括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1](P220)。Fillmore所提出的“格語法系統(tǒng)”,也包括了語言中與位移相關(guān)的要素,如目標(goal)、源點(source)、方位(location)等[2](P124),這些均屬于背景信息。我們將結(jié)合Talmy和Fillmore關(guān)于位移的概念,考察不同語言中“起”和“上”的位移表征?!吧稀焙汀捌稹钡脑几拍疃紝儆诳臻g域,經(jīng)過隱喻轉(zhuǎn)喻機制而拓展至?xí)r間域、狀態(tài)域,再發(fā)生語義擴張。這也遵循了Lakoff所提出的源域(source domain)投射至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結(jié)構(gòu)不變性原則(the Invariance Principle)”[3](P215)。認知語言學(xué)的一些隱喻概念具有普遍性,比如“時間即空間”,狀態(tài)則是基于“時空”的進一步引申。

      一、“上”和“起”的意象圖式與位移表征

      關(guān)于“上”和“起”的比較研究,徐靜茜從動作進程和狀態(tài)變化兩個語義維度,對“起”和“上”的各類搭配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既有許多共通之處,在空間語義上也存在一定差異,“起”多預(yù)設(shè)了平面。作者還指出,英語中會用“up”同時編碼“上、上來、上去、起、起來”[4](P12)。本文基于“上+N”和“起+N”、“上”和“起”相關(guān)動趨式研究,考察趨向義的“上”和“起”的認知模型,并描繪意象圖式。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理論認為,“意象圖式”由射體(trajector,TR)、陸標(landmark,LM)和路徑(PATH)構(gòu)成,射體可視作主體,主體可以發(fā)生動程或者靜止,主體經(jīng)過的路程為路徑,而陸標則作為參照物可記錄方位[5](P74)。

      (一)“上”的意象圖式與位移表征

      如前所述,“上”是方向凸顯型的位移表征,不用考慮背景因素,我們將它標記為[+方向]。“上”和“下”雖是位移表達中最基礎(chǔ)的語義編碼,但達成“上”的路徑不唯一,投射到二維平面上可凸顯方向,只要是由低處向高處的位移均可定義為“上”?!吧稀钡囊庀髨D式可如圖1所示:

      圖1中的橫向虛線是投射線,將三維空間的路徑投射至二維平面而描繪出方向,不同路徑的“低處向高處位移”經(jīng)過垂直投射后,都能描繪固定方向的“上”。同時,“上”的目標也是不固定的,因為“上”的位移路徑能夠無限延展,屬于無界位移,所以可以說“一直向上”。動詞“上”表達趨向義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從低處到高處的位移,如“上山”“爬上來”等;二是語義虛化為“到”或“去”并凸顯目標,如“上街”“上飯店”等;三是處置物體致使其位移,如“上菜”“上刀”等。

      (二)“起”的意象圖式與位移表征

      相對于“上”,“起”多預(yù)設(shè)了背景信息,凸顯位移源點,并設(shè)定了位移目標?!捌稹钡奈灰圃袋c基于平面上,也是從低處向高處發(fā)生向上的位移,其方向也可經(jīng)過投射描繪,“起”的路徑也是不唯一的,我們將它標記為[+背景][+方向]。“起”強調(diào)源點發(fā)生的瞬程,不關(guān)注“起”之后的動作,存在目標是有界位移?!捌稹钡囊庀髨D式可如圖2所示:

      圖2中的實線表示“起”有明確的位移目標,是封閉區(qū)間的有界位移,因此,不能說“一直在起”。動詞“起”表達趨向義,主要有兩種位移形式:一是源點處于平面并抬升,但位移主體仍處于原位置,如“起身”“起立”;二是源點從平面抬升后再離開,聯(lián)結(jié)兩個位移事件,如“起飛”。

      二、“上+N”與“起+N”的認知語義對比

      總的來看,“上”的語法化程度高于“起”,搭配的語義角色更為豐富。這里主要從位移要素角度分析“上+N”和“起+N”,就“主體”“源點”“目標”等層面,論述二者的語義特征;再根據(jù)位移動力來源,考察二者所表達的“自主位移事件”和“致使位移事件”。曾傳祿指出,自主位移是指位移的施動者即為位移主體,位移動力來源于位移主體自身;致使位移是指位移的施動者為其他主體,位移動力來源于其他施動者,而位移主體是受動者,施動者和位移主體存在“致使”的語義關(guān)系[6](P210)。

      (一)編碼主體的“上+N”與“起+N”

      “上+N”和“起+N”都能將位移主體(figure)編碼進N中,此處的“上”和“起”均屬于“綜合性動詞”。史文磊指出,能同時編碼路徑和方式信息的動詞是“綜合性動詞”[7](P487)。例如:

      (1)葉太太現(xiàn)在可以上菜了吧。(亦舒《如果墻會說話》)①

      (2)李醫(yī)生叫護士上手術(shù)刀。(微博,2014-03-26)

      (3)白天,宋歌幫漁民起錨。(于剛《一次未能完成的“埃及之旅”》)

      (4)木匠從板條箱上起釘子。(君特·格拉斯《鐵皮鼓》)

      (5)暖暖滿臉厭惡地披衣起身。(周大新《湖光山色》)

      例(1)~例(4)中的“上菜”“上手術(shù)刀”“起錨”和“起釘子”,其位移主體是“上”和“起”接續(xù)的名詞,這些位移主體都不能夠自主完成位移動作,它們的位移動力分別來源于“葉太太”“護士”“宋歌”和“木匠”,屬于外動力來源,構(gòu)成致使位移事件。至于例(5)中的“起身”,很容易解讀成自主位移事件,實際上,位移的施動者屬于“暖暖”,“身”是受動者,其動力來源于外部,“身”和“暖暖”存在致使語義關(guān)系,即“暖暖”使“身子”升起。西班牙語的自復(fù)動詞“l(fā)evantarse”就可理解為“自己把自己抬起來”,主體發(fā)出的動作再回到主體自身。因此,就位移主體而言,“上+N”和“起+N”所編碼的語義角色是相近的。

      (二)編碼處所的“上+N”和“起+N”

      位移事件中和處所相關(guān)的位移要素有“源點”“目標”和“經(jīng)過點”等,“處所”的作用相當于“陸標”,可以觀察主體位移動程中的相對位置。經(jīng)過點是位移事件中主體所經(jīng)過的處所,比如“穿過馬路”,“馬路”不屬于位移主體的源點或目標,而是整個位移動程中的“經(jīng)過點”?!吧?N”和“起+N”表達處所時編碼的位移要素是不同的?!吧稀本幋a目標(goal)而“起”編碼源點(source)。例如:

      (6)爸爸照舊一聲不吭,清早起來就上山砍柴去了。(路遙《姐姐》)

      (7)你趕緊上樓,躲到我的房間里去。(左拉《娜娜》)

      (8)我要找我爹媽,他們上飯店吃面條了。(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9)部隊、警察和學(xué)生也會上街游行。(庫什萬特·辛格《日落俱樂部》)

      例(6)、例(7)中的“上山”和“上樓”,“山”和“樓”都是位移目標。相對于“爸爸”和“你”所處的源點來說,“山”和“樓”都位于高處,因此,用“上”來凸顯方向。例(8)和例(9)也是將處所編碼成“目標”,但“飯店”和“街”與位移主體所處源點沒有相對的高低位置,因此,不凸顯方向。

      “上”在失去方向后,其語義虛化為“到達”,但背后機制還是位移至“目標”。例如:

      (10)小明上床了。(自擬)

      (11)小明起床了。(自擬)

      (12)繼父幾乎每到半夜都要起炕。(遲子建《霧月牛欄》)

      例(10)、例(11)的位移處所雖然都是“床”,但“上床”明顯是編碼目標,意謂“小明到床上去”;而“起床”是編碼源點,意謂“小明從床上起來”。例(12)中的“起炕”也是源點凸顯。

      相比而言,“起+N(處所)”的組合搭配十分有限,在表達處所時,“上+N”的使用范圍要廣于“起+N”。結(jié)合意象圖式來看,“起”的位移達成條件較為復(fù)雜:一是要預(yù)設(shè)基于平面的源點;二是要具有明確的目標等背景信息。就此而言,位移源點和目標如果至上而下投射到一維的線上,源點和目標的“位置”是可以重合的。比如,“街”和“山”處所的形態(tài)為非平面且界限不明,一般不能作為“起”的源點,因此,不會說“起街”“起山”?!捌?N(處所)”即使發(fā)生隱喻轉(zhuǎn)喻的語義,也是基于源點加工而成的,如“起家”“起房子”意為“創(chuàng)業(yè)”“蓋房子”,此處的“家”和“房子”應(yīng)視作位移主體的轉(zhuǎn)喻。而“上”的虛化程度更高,不關(guān)注位移源點和目標的空間或者處所的形態(tài),因此,能夠接續(xù)形態(tài)更為豐富的處所。

      經(jīng)過隱喻與轉(zhuǎn)喻機制加工,“上+N”和“起+N”可以投射至?xí)r間域或者狀態(tài)域,從而發(fā)生語義擴張。第一,當兩者投射到時間域時,都可表達事件開始之義。比如,“上學(xué)”“上班”是將“學(xué)”和“班”隱喻為處所,表示到達“某處”并持續(xù)該動作之意;再如,“起步”“起筆”是將“步”和“筆”隱喻為主體,即開始完成某個動作。第二,當兩者投射到狀態(tài)域時,它們也和時間域存在緊密聯(lián)系。比如,“上”可表達增添之義,如“上色”“上貨”;再如,“起”可表達發(fā)生之義,如“起火”“起風(fēng)”。此外,從“上”和“起”與動詞接續(xù)這一角度,還能觀察位移事件表達的不同。如“上升”和“起立”,“上升”的位移目標是不明確的,整體的運動都是“向上位移”;而“起立”后的“立”,實際上是表達了“起”動作的完成。至于“起飛”,則是由兩個位移動作銜接構(gòu)成“宏事件”,先完成“起”的動作再續(xù)接“飛”的動作。

      三、動趨式“V上”“V上+來/去”與“V起”“V起來”的認知語義對比

      “V上”和“V起”等都是漢語動趨式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它們在空間域的部分語義表達上可以互通,而在時間與狀態(tài)域中的語義區(qū)別較大。

      (一)簡單動趨式“V上”和“V起”的語義對比

      我們首先對空間域的“V上”和“V起”進行比較。二者在處置位移主體時多表達“致使位移事件”,它們的位移方向雖然相同,但是位移表征不同。例如:

      (13)媽媽端上一盤菜。(自擬)

      (14)媽媽端起一盤菜。(自擬)

      (15)小王拿上那個箱子,往火車站走去。(自擬)

      (16)小王拿起那個箱子。(自擬)

      上述例句中的“一盤菜”和“那個箱子”都屬于位移主體,雖然都是從低處到高處方向上的位移,但是具體路徑有所不同。例(13)中,如果是解讀為“將菜從別處端至此處”,那么這里的“上”就失去方向而虛化為“到”。例(14)、例(16)中的“菜”和“箱子”的源點處于平面上,其源點分別是桌子的表面或地面,位移的施力者“媽媽”和“小王”只需讓位移主體“抬升”即完成“起”的動作。也就是說,“起”的源點和目標是同一方位。例(15)中的“拿上箱子”,可解讀為先“達成”拿箱子的目的,再實現(xiàn)“往火車站走去”的目標,即與目標處所共現(xiàn)??梢钥闯觯吧稀钡奈灰颇繕耸遣还潭ǖ?,因此,它多有接續(xù)句,并構(gòu)成雙事件聯(lián)結(jié)。例(16)中的“拿起那個箱子”,“拿起”實現(xiàn)了方式化,作為“拿箱子”的方式并不需要再接續(xù)其他事件。此處的“V起”只關(guān)注空間位移,而“V上”除了表達位移之外,還能作為動作起始的標志且該動作會持續(xù)下去。郭曉麟指出,“V上”的起始義從結(jié)果義虛化而來,“上”的結(jié)果義可演化成完成義和起始義[8](P19)。

      當“V上”和“V起”接續(xù)的是處所時,其位移義會更為明顯。例如:

      (17)他爬上床。(自擬)

      (18)他從床上爬起。(自擬)

      (19)*他爬起床。(自擬)

      這里的表達與“上+N(處所)”和“起+N(處所)”基本相似?!吧?N”編碼目標,例(17)中的“V上+goal”表示位移主體到“床”這個處所?!捌?N”編碼源點,例(18)中的“從+source+V起”,表示位移主體從“床”的處所向上抬升。在語序上,動趨式中的源點多置于核心動詞之前,目標則置于核心動詞之后。需要指出的是,“V起”在表達處所時,只能

      與“源點”搭配,因此,例(18)可以成立,而例(19)因“凸顯目標”而不能成立。

      部分“V上”和“V起”已經(jīng)脫離方向義的“上”,更偏向于表示事件的達成。如果空間上存在確定的位移目標,那么“V上”和“V起”可以互通;但在位移義削弱時,二者則會產(chǎn)生分化。例如:

      (20)他關(guān)上門。(自擬)

      (21)他關(guān)起門,跟大家談事情。(自擬)

      (22)他輕輕地關(guān)上門。(自擬)

      (23)*他輕輕地關(guān)起門。(自擬)

      (24)屋外太吵了,鄰居們強烈要求關(guān)上門。(自擬)

      (25)*屋外太吵了,鄰居們強烈要求關(guān)起門。(自擬)

      例(20)和例(21)中的“關(guān)上門”和“關(guān)起門”,都強調(diào)位移動作意為“合攏”,因此是可以互通的。當“關(guān)起門”存在特定目的時,大多會有接續(xù)句,它只是達成后續(xù)事件的方式。如果將“關(guān)門”作為目的的話,則多用“關(guān)上門”而非“關(guān)起門”。例(22)和例(24)都是基于其他原因而使用“關(guān)上門”來達成目的,而例(23)和例(25)不便使用“關(guān)起門”來作為事件的目的。這也佐證了“V上”可直接用于表達事件的“目的”,是結(jié)果和終點義的隱喻投射;而“V起”作為事件的“源點”,是起始和起點義的隱喻投射,再引出后續(xù)事件。

      (26)舞蹈房建好了,小朋友們終于跳上舞了。

      (自擬)

      (27)*舞蹈房建好了,小朋友們終于跳起舞了。(自擬)

      (28)音樂一響,小朋友們就跳起舞了。(自擬)

      (29)音樂一響,小朋友們就跳上舞了。(自擬)

      例(26)~例(28)中的“跳上舞”和“跳起舞”,都是同樣的位移動作,卻存在不同的限制條件。例(26)中,先前未達成小朋友跳舞的條件,即“舞蹈房沒有建好”,而“舞蹈房建好了”則是達成了條件,目標為“跳上舞了”,它隱喻著“無條件到有條件”的過渡。例(27)中,“跳起舞了”只強調(diào)動作的起始,沒有“達成目標”的語義功能,“舞蹈房建好”不是“跳舞”的實現(xiàn)條件。例(28)中,“跳起舞了”主要是強調(diào)動作的瞬時性。例(29)中,“跳上舞了”強調(diào)先達成“音樂響起”的條件,再實現(xiàn)“跳上舞”的目標。我們發(fā)現(xiàn),“V上O了”蘊含的過程性比“V起O了”更為凸顯,這也說明“起”屬于瞬時性位移,而“上”的動作過程則具備延展性。

      (二)復(fù)合動趨式“V上+來/去”和“V起+來”語義對比

      與簡單動趨式相比,動詞加復(fù)合趨向補語的“V上+來/去”和“V起+來”的空間位移義特征更為明顯,同時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語義擴張。例如:

      (30)小王坐在樹上看見那只小鳥飛上來了。(自擬)

      (31)小王坐在樹上看見那只小鳥飛起來了。(自擬)

      (32)小王站在地上看見那只小鳥飛起來了。(自擬)

      上述例句中,雖然發(fā)生的動作都是“飛”,但“飛上來”的“來”預(yù)設(shè)了以目標為參照點的位置。例(30)中,小王位于樹上,由于“來”預(yù)示了小鳥的位移參照點和目標,所以小鳥位移的目標指向小王所在的樹上,“那”配合“來”預(yù)設(shè)了小鳥的源點處于樹下的某個位置。例(31)中,“飛起來”是瞬時性動作,除位移義之外,還能作為時間域,表示“小鳥開始飛了”之義。“起”的動作完成即目標達成,而“來”沒有預(yù)設(shè)參照點和目標信息,因此,“小王坐在樹上”和“小鳥”的位移不構(gòu)成方位上的聯(lián)系,“那”與“來”也沒有配合,而僅是指小王視野中小鳥所處的位置。例(32)中,如果將“小王”和“小鳥”所處的方位置于同一水平面“地上”,則不存在高處低處之分,“小鳥”位移的目標指向不是“小王”所處的位置,“來”不具備參照意義而僅作為一個補足形式。這也進一步說明現(xiàn)代漢語中不存在與“V起來”對應(yīng)的“V起去”,因為“V起來”的“來”已失去編碼參照點信息的作用,不再具備直指功能,不需要再存在對應(yīng)的“去”。“V起去”曾是漢語中的一種動趨式,但因為它未完成語法化而逐漸被“V起來”占位。王燦龍指出,“起去”在古代漢語和部分方言中使用較多,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逐漸消失,“起去”的本義是“起身離開”,多為空間位移表達,如“走起去”“藏起去”,它不能表達時間域和狀態(tài)域事件,也基本不能表達虛擬位移事件,所以未完成語法化[9](P30)。

      (33)徐秘書急匆匆從樓下跑上來。(莫應(yīng)豐《將軍吟》)

      (34)警官轉(zhuǎn)身,招手示意其他人跟上來。(林語堂《朱門》)

      (35)我戳了一竹竿,馬兒們跑起來。(莫言《食草家族》)

      (36)她們聽到這個總會笑起來。(米蘭·昆德拉《為了告別的聚會》)

      例(33)中,“跑上來”是兩個動作接續(xù)的宏式位移事件,在樓下先發(fā)生“跑”的動作再“向上位移”,最后用“來”預(yù)設(shè)了目標為“樓上”的方位。由于“上”可以脫離方向虛化為“到”,因此,例(34)中不具備方向?qū)傩缘摹案蟻怼币材艹删?,“來”則預(yù)設(shè)了參照點和目標位于言者或者言者視角的方位,與之相對應(yīng)的“去”也具備離開參照點(源點)的直指義。例(35)中,“跑起來”是“開始跑”,“跑”的位移方式無需預(yù)設(shè)平面上的源點,并且“跑”的位移不具備方向?qū)傩?,而“飛”“抬”“舉”等則具備向上的方向?qū)傩浴T剂x“起”的位移方式具備“向上”的方向?qū)傩郧也荒芴摶?,如果動詞不具備這種屬性,“V起來”會被視作是事件起始的標志,從而脫離了位移事件范疇。如例(36)中的“笑起來”,就是“起”的語義進一步擴張的結(jié)果。

      “V上去”和“V起來”都能夠表達中動態(tài)(middle voice),用主動形式表達被動意義,這時,它們已經(jīng)脫離了位移事件范疇,多為描寫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37)學(xué)生們看上去一個個都無憂無慮、興高采烈的。(江國香織《東京塔》)

      (38)爐子上的菜聞起來就已經(jīng)特別香了。(愛詩樂·沛克《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

      曹宏考察了中動句的語義表達特點,發(fā)現(xiàn)中動句多為“NP+VP+AP”結(jié)構(gòu),可作為話題或者開啟話輪的標志[10](P210)。在上述例句中,主語的NP多為受事者,“學(xué)生”是被看的,“菜”是被聞的,由人發(fā)出“看”或“聞”的動作,不過,中動句通常會抑制施事者。同時,“V上去”和“V起來”在表達功能上也存在些許差異。例(37)中,使用了“看上去”而非“看上來”,這是將“看”隱喻為位移動作,“去”則預(yù)設(shè)了源點和言者參照點視角是同一方位,是言者對事物的評價,主體設(shè)置的事件前景是由近及遠的,離開參照點方向位移而不凸顯終點,主要是因為“事件終點或者結(jié)果”不適宜于作為話題標志。如果使用“上來”的話,則明確設(shè)定了目標并且源點和參照點視角脫離,“看上來”的源點就會變成聽者視角,如“樓下的觀眾看上來”,并不具備評價意義,它是主體“目光”隱喻的虛擬位移。例(38)中,“聞起來”中的“起”主要是起到“起始”和“源點”的作用,位移主體設(shè)置的事件是由遠及近的,因此,可以將這一隱喻作為開啟話輪的標志。我們認為,“看上去”和“聞起來”可以理解為隱喻性質(zhì)的位移,隱喻位移是虛擬位移的一種,它是將虛擬事物通過隱喻機制而賦予位移動程。

      空間域的“V上+來/去”還可以表達將某一物體固定于平面,如“安上釘子、蓋上蓋子”;也可以擴展為事件的達成,其中的時間域可視作“從舊事件到新事件”,如“談上了戀愛”“他愛上一個人”,狀態(tài)域可視作“從無到有或者進入新狀態(tài)”,如“患上一種新病”。從本質(zhì)上來說,“V上”都屬于“達成目標”義。脫離空間位移的“V起來”,還能表達其他含義。在時間域中,可作為“事件起始的標志”,如“他們打起來了”“汽車跑起來了”;在狀態(tài)域中,其含義更為豐富,如表聚集義的“把玩具收起來、人們聚集起來”,表隱藏義的“把花瓶藏起來、小孩躲起來”,表變化義的“天氣熱起來、雨大起來、雪下起來”等??偟膩砜矗瑫r間域和狀態(tài)域中的“V起來”,是具有相近的語義特征的,它們均是指新事件的發(fā)生或者狀態(tài)的穩(wěn)定起始。

      方迪指出,從類型學(xué)角度來看,動趨式具有較強的顯赫性[11](P229)?!帮@赫范疇”是庫藏類型學(xué)的核心概念,它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形式凸顯”和“擴展力強”。所謂“形式凸顯”,是指語法化程度高或者功能強大的手段,表達的范疇會在該語言中得到凸顯,主要是關(guān)涉到結(jié)構(gòu)形式等;所謂“擴展力強”,則是指該手段可以觸發(fā)多層語義語用機制,實現(xiàn)極大程度的擴張[12](P301)。動趨式的基本義與表達位移事件的空間域相關(guān),經(jīng)過語法化、隱喻轉(zhuǎn)喻加工而擴張到時間域和狀態(tài)域?!癡上”和“V起”的語義聯(lián)結(jié)機制,可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上”和“起”的源域是空間概念,并在位移表達中逐漸分化。“上”是靜態(tài)方位,也可以是由低向高的動態(tài)位移?!吧?goal”表達的是主體位移至目標,再虛化出“到達”之意,引申至?xí)r間域可視為“某事件目標達成”。無界位移的“上”不編碼目標,此時的“上”可視作主體位移的方向,引申至?xí)r間域則是“進入新事件”,并且該事件將會持續(xù)發(fā)展。時空域再進行隱喻加工擴張至狀態(tài)域,便可表達從舊狀態(tài)進入新狀態(tài)、從隱性狀態(tài)進入顯性狀態(tài)、物體增多等語義??臻g域的“V上”包括了“V上來”和“V上去”,“來”和“去”均具備直指作用,只是二者的參照點視角有所不同??臻g域的“起”則強調(diào)“源點”,并且只表達有界位移?!捌?source”編碼主體位移的源點,引申至?xí)r間域則是表示“事件發(fā)生的起點”,“V起來了”再將整個事件動態(tài)化,進而表達“動作開始”,即“開始V了”?!捌稹北緛砭湍軌虮磉_事件開始,因此,當它擴張至狀態(tài)域時,也能夠表達“從舊狀態(tài)進入新狀態(tài)”。比如,聚集義的“聚起來了”,變化義的“熱起來了”,隱藏義的“躲起來了”,實際上都體現(xiàn)出“從散到聚”“從冷到熱”或“從顯現(xiàn)到隱藏”的狀態(tài)變化,也就是說,這些事件都隱含著“發(fā)生”的標志。

      (三)“上”編碼目標和“起”編碼源點的位移特征再思考

      如前所述,“起”和“上”的方向是相同的,大多數(shù)語言都會將“起”等同于“上”,不會再將“起”獨立編碼;即使獨立編碼,“起”仍然會保留部分“上”的位移特征。總的來看,“起”具備如下特征:第一,預(yù)設(shè)源點,這個源點可以隱藏也可以凸顯;第二,限制目標,“起”的動作必須是完結(jié)的,具有明確的目標;第三,位移方式具備“向上”的特征才能表達“起”的空間位移,否則會理解成事件發(fā)生的標志。在宏事件構(gòu)架中,如果位移義削弱,“V上”通常作為兩個事件的接續(xù),而“V起”可作為單個事件的表達或者評價。例如:

      (39)你現(xiàn)在帶上錢從家出發(fā)。(文山《太行捕“狼”記——“12·24”綁架人質(zhì)勒索巨款案偵破紀實》)

      (40)小眉,你的腰肢這般細,跳起舞來是很靈活的。(蘇青《歧路佳人》)

      例(39)中,將“帶上錢”和“從家出發(fā)”作為兩個事件的聯(lián)結(jié)和接續(xù),此處的“上”是沒有方向的,位移義被削弱。例(40)中,“跳起舞來是很靈活的”里的“靈活”,則是對跳舞的評價。

      我們認為,“上”的義素集群特征是[+方向/過程],可簡化為[+方向]。唐正大則將“起來”的義素集群歸納為[+起點狀態(tài)][+終點狀態(tài)][+方向/過程][13](P253),我們將其簡化為[+背景(源點、目標),+方向]。也就是說,“上”凸顯目標,并表示達成目標的事件;而“起”凸顯源點,并表示離開源點的事件。

      四、余論

      Talmy曾對宏事件(主事件+副事件)概念結(jié)構(gòu)進入句法機制的典型模式進行了考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主事件決定宏事件的整體模式,并具有框架功能;主事件的“路徑”代表宏事件的抽象框架,主體、背景和位移都可進入這一框架[1](P241)。根據(jù)框架的結(jié)構(gòu)形式類型,可以將世界語言區(qū)分為兩種:一是核心語構(gòu)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又稱“動詞構(gòu)架語言”,簡稱“V型”),使用動詞核心語來編碼構(gòu)架事件,位移的核心圖示(路徑)主要用動詞編碼,如西班牙語、法語、日語、羅曼語、閃語等;二是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又稱“衛(wèi)星構(gòu)架語言”,簡稱“S型”),主要由動詞附近除了名詞、介詞短語之外的附加語語法范疇編碼構(gòu)架事件,用附加語展現(xiàn)核心圖示(路徑),像漢語的動詞補語、英語的動詞小品詞、俄語和德語的動詞前綴等,都屬于附加語語法范疇。我們對12種語言中“起”和“上”的編碼情況進行了考察,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S型語言中,大多將“上”和“起”合并編碼,即用方向凸顯的“上”同時表達“起”。值得注意的是,德語aufstehen的意思是“起”,其中auf的意思是“上”,stehen是“立住、站住”之意,兩者結(jié)合起來即為“起”,與漢語中的“起立”相近,也是有界位移。沈家煊指出,漢語屬于非典型的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14](P23)。越南語和漢語一樣,缺乏形態(tài)變化,不嚴格區(qū)分“核心語”和“附加語”,也屬于非典型的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在V型語言中,則大多將“起”和“上”分開編碼。史文磊指出,上古漢語的位移事件表達同樣具有強烈的V型特征[7](P486)。S型語言一般將副事件中的方式要素編碼入核心動詞中,主事件的路徑與核心圖示要素編碼入附加語中,其結(jié)構(gòu)是“V[M]+Sat[P]”;同時,S型語言強調(diào)方向表達,而“起”并不只是具備“方向”特征,還會考慮其他背景信息,其“方式”與“背景信息”的聯(lián)系也更為緊密,譬如“舉”和“抬”等方式預(yù)設(shè)了主體在發(fā)生位移動程前源點是靜止于平面的。我們推測,S型語言將方式和路徑分開編碼,即使方式與背景信息相關(guān),也不會影響路徑的選擇,用“上”來包含“起”是理想的編碼方式。V型語言則將主事件和副事件的要素同時編碼入核心動詞中,其結(jié)構(gòu)是“V[M+P]”,核心語構(gòu)架式大多是將方式和路徑混合編碼。需要指出的是,上古漢語和與之有親緣關(guān)系的越南語也曾屬于V型。V型語言的方式和路徑的選擇是相互制約的,“起”能夠進一步表達“上”所不具備的位移特征,因此,常會分開編碼。

      根據(jù)“上”和“起”的意象圖式與認知語義分布,我們提出關(guān)于“起”包含“上”的蘊含共性設(shè)想:1.“上”是世界語言中最基本的位移編碼形式,“起”和“上”方向一致;2.一種語言如果存在“起”的位移編碼,那么就一定會存在“上”的位移編碼;3.一種語言如果不存在“上”的位移編碼,那么也不會存在“起”的位移編碼;4.一種語言不存在“起”的位移編碼,但可能會存在“上”的位移編碼。位移的空間編碼實際上是“點、線、面與空間”等要素的排列組合,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在二維空間描寫再逐步拓展,在這一標準下,“上”的基礎(chǔ)形式也表現(xiàn)出更多的語義擴張。同時,在各類語言中,“上”的語義虛化程度都是高于“起”的。

      參考文獻:

      [1]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2]Fillmore,C.J.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A].In Zampolli,A.(ed.).Linguistic Structures Processing:Fundamental Studies in Computer Science,No.59[C].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1977.

      [3]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徐靜茜.“·起”和“·上”[J].漢語學(xué)習(xí),1981,(6).

      [5]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A].上海師范大學(xué)《對外漢語研究》編委會.對外漢語研究(第六期)[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7]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轉(zhuǎn)移[J].中國語文,2011,(6).

      [8]郭曉麟.意外:起始義“V上”的語用意義[J].漢語學(xué)習(xí),2018,(4).

      [9]王燦龍.“起去”的語法化未完成及其認知動因[J].世界漢語教學(xué),2004,(3).

      [10]曹宏.論中動句的語義表達特點[J].中國語文, 2005,(3).

      [11]方迪.現(xiàn)代漢語動趨式的顯赫性及擴張效應(yīng)[J].世界漢語教學(xué),2018,(2).

      [12]劉丹青.漢語的若干顯赫范疇:語言庫藏類型學(xué)視角[J].世界漢語教學(xué),2012,(3).

      [13]唐正大.從獨立動詞到話題標記——“起來”語法化模式的理據(jù)性[A].沈家煊,吳福祥,馬貝加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4]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的類型學(xué)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xué),2003,(3).

      The Discussion for Cognitive Semantics about Motion Events of “Shàng(上)” and “Qi(起)”

      Xia Yusheng

      (School of Glob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Up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motion coding forms in the world’s language, which represents the vector displacement from low to high. Some languages, such as Chinese and Japanese, also use directional verb “qǐ(起)” to code the motion of source shifting upward from the plane.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shàng(上)” and “qǐ(起)” in cognitive semantics. Their concepts are similar in expressing the motion in spatial domain, but their seman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when the motion are projected into cognitive domains such as time and state. After describing the image schema of the directional verb “shàng(上)” and “qǐ(起)” in Chinese, we can find that “shàng(上)” and “qǐ(起)”are respectively mainly used to describe events of achieving the goal and events of leaving the source, which are reflected in “shàng(上)+N” , “qǐ(起)+N” and other relevant 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s. Besides, it can found the directional expression of “shàng(上)” and “qǐ(起)”have implicational universals and “shàng(上)” can imply “qǐ(起)” after studying the directional expression of “shàng(上)” and “qǐ(起)” in other languages.

      Key words:“shàng(上)”;“qǐ(起)”;image schema;cognitive semantics;motion events

      猜你喜歡
      意象圖式
      《一種云》的認知詩學(xué)解讀
      意象圖式在一詞多義的認知機制中的作用
      隱喻理論在大學(xué)英語聽力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論空間隱喻的認知思維
      中國市場(2016年32期)2016-12-06 13:02:30
      認知語言學(xué)視角下的英語詞塊教學(xué)
      考試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8:26:40
      漢語足部運動詞的空間隱喻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52期)2016-07-09 19:12:11
      認知語言學(xué)理論視角下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實證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5期)2016-02-22 12:56:42
      移動動詞的語義連鎖分析
      功能性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上”和“下”語義研究
      依據(jù)意象圖式的日語復(fù)合動詞語義認知
      文化| 波密县| 甘肃省| 隆德县| 榕江县| 天柱县| 吴川市| 农安县| 霍城县| 晋州市| 秦安县| 边坝县| 丹巴县| 鲁甸县| 方城县| 盐源县| 石阡县| 台南县| 邯郸县| 乐平市| 新丰县| 西平县| 汕头市| 喜德县| 潞城市| 吴桥县| 南开区| 迁安市| 双城市| 万全县| 阜新| 武威市| 镇江市| 平山县| 靖边县| 八宿县| 四子王旗| 娱乐| 霍邱县| 恭城|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