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摘? ?要]項目式學習近年來因其以問題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典型特征,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疫情背景下,項目式學習與線上教學有了結合的契機。文章立足于線上大班教學實踐,力求探索線上教學背景下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實踐途徑和效果。
[關鍵詞]線上;項目式學習;初中文言文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7-0009-03
一、問題的提出
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式學習定義為“一套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guī)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早在幾年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4G、5G等通信技術的日趨成熟,線上教學就依托各類APP在教育領域廣泛開展。線上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目前只是應用于小班教學,還沒有進入主流的大班教學之中。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在居家隔離的背景下,開展大班線上教學已不可回避。那么,如何在線上環(huán)境下,探索出依托信息技術并能夠充分發(fā)揮線上教學價值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模式,就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本文立足于線上文言文教學實踐,對線上教學背景下項目式學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及效果等進行探索。
二、可行性分析
(一)線上環(huán)境對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支持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開展項目式學習是有效的創(chuàng)新手段。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開展探究活動時受到時空限制、學習資源不夠豐富、教學管理與評價效果不佳、學習方式單一、師生間缺乏交流協(xié)作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線上資源可為項目式學習提供支持。在線上開展項目式學習時,教師可以充分借鑒線下教學的優(yōu)點,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以提升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豐富資源內容,進而解決更多的教學問題。針對項目式學習的特點,線上環(huán)境能夠為其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具體見表1。
(二)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項目式學習的特征對比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往往從字詞梳理開始,接著串講全篇,落實各段落的翻譯,并在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因為文言文內容的特殊性,教學幾乎都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大多時候只能被動地接受。有時文言文教學甚至變成了聽寫教學:教師按照教參在課堂上念翻譯,學生則奮筆疾書。這樣教學其實最后就實現(xiàn)了鍛煉學生記憶力這個目標。在這樣的被動學習中,學生思維得不到訓練,視野得不到開闊,被深深禁錮于“求甚解”的字斟句酌之中。
項目式學習則不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導者、推動者,處于主體地位;在項目任務驅動下,他們會主動去探究學習;在個性化的真實學習情境中,他們會利用線上線下多種途徑獲取資源,搜尋完成項目任務所需的信息;在活動后,他們還會借助多種形式展現(xiàn)任務成果,并實現(xiàn)對成果的多元化評價。有效利用項目式學習進行文言文探究,可以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并形成完整的文言文知識框架。
三、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設計運用
(一)線上教學背景下的項目式學習設計原則及模式
要想設計出有效的項目式學習,就應遵循以下原則:宏觀層面,設計者應有明確而完善的育人觀,需要預設該活動能使學生獲得怎樣的成長;中觀層面,設計者應努力實踐 “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聽說讀寫互通互聯(lián)” 的模式,以更好地讓知識落地,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微觀層面,設計者應牢固遵循學生主體原則、 有效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并具備資源意識、跨領域意識、學習支架意識和“給時”意識。
圖1為項目式學習的設計模式示意圖。
(二)具體設計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設計了《賣油翁》一課的項目式學習方案,根據(jù)“全方位理解傳統(tǒng)文化”這一育人目標,確定了主驅動任務“活學活用文言,學會以古窺今”,并在主驅動任務的引領下設計了四個學習任務,其各自又對應著一系列子任務。主驅動任務與子任務共同構成了系統(tǒng)的任務框架。
1.學習任務一:那些活在成語中的文言詞
學習活動:在課程預習階段,結合課下注釋找到重點實詞,在熟悉這些重點實詞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線上資源庫,搜索與這些重點實詞含義相似或相同的成語,并將這些成語用于描寫生活,以體現(xiàn)其活力。
設計意圖:本任務的核心目的為“疏通解決重點實詞”。通過小組合作鍛煉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尋找成語這樣的方式去落實重點實詞的學習,有三大目的:其一是以熟帶生,將生活中依舊使用的詞語與文中的重點實詞相聯(lián)系,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其二是開闊視野,擴充知識面,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積累成語并學著去使用。其三是讓學生明白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珍寶,它歷經千年而不消亡,甚至有些文言詞語,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
小支架:“百度搜索”是一個檢索詞語的有力工具。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成語詞典》的電子版也可以有效快速地檢索到大量含有某一個字的成語。
2.學習任務二:畫臉譜
學習活動:(1) 閱讀課文《賣油翁》,利用思維導圖, 厘清文章的層次,分析人物形象。(2) 利用網絡收集關于陳堯咨的其他記載并通過小組合作綜合分析陳堯咨的形象。(3)課后通過網絡了解中國戲曲的角色行當以及各臉譜對應的人物身份。(4)綜合利用以上知識,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為賣油翁和陳堯咨畫臉譜并陳述理由。如果學有余力,還可以仿照川劇中以變臉表現(xiàn)人物心理變化的方式畫出兩人的系列臉譜。
設計意圖:本任務指向“理解人物形象”這一目的。讓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綜合分析,以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陳堯咨;結合傳統(tǒng)戲曲知識,對人物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加深理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人物形象,又加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有效培養(yǎng)了文化自信。
小支架:要想了解更多關于陳堯咨的故事,可以利用網絡檢索并閱讀《宋人軼事匯編》和《宋史》中的相關內容。
3.學習任務三:辯證分析文章
學習活動:立足于任務二,進一步查閱資料,了解陳堯咨生活的時代背景和與《賣油翁》相似的故事,并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故事的真實性、合理性,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設計意圖: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筆記小說的寫作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讓學生明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
小支架:1.向學生提問:你怎樣看待“熟能生巧”這一說法?高超的射箭技術真的等同于瀝油嗎?2.閱讀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及王安石的作品《傷仲永》等,分析其中的不合理處。3.閱讀相關資料,了解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
4.學習任務四:制作視頻
學習活動:立足于二、三兩個學習任務,分小組編寫《賣油翁》劇本,并進行表演。利用手機等進行拍攝,再利用愛剪輯等視頻剪輯軟件進行后期制作,形成一個微視頻。
設計意圖:前三個任務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這一個任務主要致力于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外化為行動,并通過“在做中學”進一步鞏固知識,訓練思維。
小支架:可觀看語文出版社制作的微視頻《賣油翁》,會有一定的啟示。
四、學習效果分析
《賣油翁》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是在線上完成的。因為每天只安排四節(jié)課的學習時間,所以學生能夠自主安排的時間非常多。筆者對兩個不同的班級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其一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其二采用的是項目式學習。經過觀察比對,結果如下。
實詞的學習完成于預習階段。經過檢測,采用項目式學習的45人的班級里,有40人能夠有效掌握90%的重點實詞;而另一個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45人的班級里,僅有28人能夠有效掌握90%的重點實詞。
對課文的理解完成于課文講授過程中。通過課后的調查對比發(fā)現(xiàn),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講授的班級的學生能夠較快地理解課文,采用項目式學習的班級的學生花費的時間更多。但從課堂參與度來看,采用項目式學習的班級的學生的參與度更高。采用項目式學習的班級的學生的主動性思維發(fā)展程度遠遠高于采用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班級的學生。
知識的鞏固升華完成于課文學習的收官階段。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因而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加開闊,掌握的資料會更加豐富。
課本劇的表演與展示完成于課后,用了近十天的時間,每班分別劃分了五個小組進行活動,雖然最后都能完成任務,但開展項目式學習的班級的學生明顯在人物設計、場景布設上更勝一籌,甚至有學生利用到了傳統(tǒng)戲曲元素。
當然,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不僅僅取決于教學模式,還與學生本身的素養(yǎng)、身邊的客觀條件及其個性特長有關。以上策略是否真的適用于線上文言文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驗證。
[? ?參? ?考? ?文? ?獻? ?]
[1]? 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 世紀的中學教學法[M].任偉,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文蘭,張思綺,林君芬等.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2):38-45+53.
[3]?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