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雅
摘要:2020年10月28日,“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基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于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學如期開展,著名歷史特級教師李惠軍老師為師生們奉獻了一堂極具感染力、沖擊力、震撼力的示范課——《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李老師將時空定位于遼夏金元的近400年,語言生動,感情充沛,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相結合,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相始終,盡顯歷史教學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文擬從家國情懷培育的視角品讀本課,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家國情懷
《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的第10課。本課記述時間跨度長,政權交錯并立,敘述頭緒較多,很難展開教學。那么,如何將看似毫無關系的四個政權進行統(tǒng)合?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下厘清并立的狀況及政權間的關系?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將家國情懷落實到歷史教學中呢?
一、詩情畫意中的家國情懷
課堂伊始,李老師向學生詢問了課件中所示圖片反映的幾個事件——石敬瑭割占燕云十六州;澶淵之盟;靖康恥猶未雪,北宋滅亡,可謂北宋北面無國防,南宋半壁無中原;陸秀夫負帝蹈海,南宋統(tǒng)治結束。李老師用極富親和力的語言循循善誘地啟發(fā)學生回答歷史事件相關的信息,順勢拋出了日本學者“崖山之后無中國”這樣一個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觀點,向學生詢問“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問題拋出后,李老師并沒有作過多解釋,在此埋下了一個伏筆。繼而,他引導學生賞析兩宋時期王安石的《出塞》和陸游的《示兒》,用充滿悲情的語言解讀作者的情感;與學生一起賞析了南宋著名畫家夏圭的繪畫,感受了畫家仰望北邊、懷念中原的濃濃鄉(xiāng)愁,生動地向學生詮釋了那個時代充滿著清冷、哀婉的家國情懷的詩情畫意。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家國情懷的基調中,李老師開始了對本課的講述。
二、大歷史觀下的家國情懷
李老師運用歷史地理學方法和竺可楨先生對中國古代歷史上四次寒冷期的分析,解讀正值第三次寒冷期時少數民族政權南下牧馬形成政權并立的現(xiàn)象,從歷史的長時段回望該時期。寒冷期的到來,游牧民族紛紛南下拓展生存空間,影響了政治格局的變化。李老師借助胡煥庸線(璦琿—騰沖線)反觀歷史地圖,通過民族政權空間的變化反觀中國歷史政權的變化。他從中華文明的大視角回看這一時期,超越了大漢族主義歷史觀的“夷夏之辯”,展現(xiàn)了由“小中國”到“大中國”的大歷史觀。這條另辟蹊徑的講述路線,似乎有點陌生,但仔細想想又合情合理,他為我們刻畫了一段很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李老師將本課分為遼夏金和元兩個環(huán)節(jié),以耶律家族的潮起潮落為暗線解讀遼夏金元統(tǒng)治下中國歷史的波峰波谷。他用豐富的史料展現(xiàn)了遼夏金元統(tǒng)治的特點: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南下建立政權,經濟格局上呈現(xiàn)農牧合一、內外墾拓的特點,這樣既使內地發(fā)展延續(xù)、推動邊疆開發(fā),又促進了長城南北經濟的互動整合。政治制度方面,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因俗而治,靈活兼容,各得其意。該時期的制度建設是多元國家統(tǒng)治模式的探索創(chuàng)新,也強化了中央對地方和邊疆的治理。面臨著大、雜、小的難題,蒙元統(tǒng)治者找到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平衡點——行省制度,在對地方的治理中既吸收了漢族的制度,又保留了蒙古原有的制度。同時,設置宣政院對西藏進行管轄,經略臺灣使臺灣由無人管的羈縻之地進入有人管的轄屬之地,臺灣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各族錯居、和平漸融的民族關系,拓展了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內涵。這一時期經歷了由多元并立到再造一統(tǒng),多民族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的華麗篇章。
一次次的叩問激蕩著掩藏于心的民族情感,在對蒙元統(tǒng)治展開詳細的歷史敘述后,李老師再次拋出了課堂伊始提到的日本學者的觀點,詢問學生“你們覺得崖山背后無中國嗎?是不是沒中國了?”他用獨特的帶有穿透力的聲音總結道:“崖山背后不是沒中國,崖山背后是一個‘大中國,所謂大哉乾元、多元一體?!?/p>
課堂的最后,李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進行總結:“課堂伊始,我們含著悲情欣賞了清冷哀婉的詩情畫意。結束前,我給大家布置一個不用交給老師、不用交給家長而是交給你的心靈、刻在你的基因染色體中的作業(yè):聽完這節(jié)課以后,再次品讀王安石、陸游這些兩宋詩人飽含家國情懷的詩篇,我們還有哪些歷史的感嘆?”這一叩問,引發(fā)了學生與歷史、與心靈的對話。他自述道:“我想這種歷史感嘆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他們愛國;有人認為,他們愛的是正統(tǒng)的中國而不是今天的中國。還有人認為,如果回到那個時代,你也會走到這一步,是嗎?孩子們,你們品一品?!痹僖淮蔚倪祮栆l(fā)了學生的“共情”,引發(fā)了在座師生的深思,濃濃的家國情懷在課堂中悄然滋長。
三、浸潤于課堂的家國情懷
培育和涵養(yǎng)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是歷史課程承載的使命,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涵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始終浸潤于中學歷史教學之中,它體現(xiàn)了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中華民族的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拓展和豐富,多民族的互動交融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著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李老師的課堂春風化雨般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他立足于史料實證、聚焦于歷史解釋,以獨到的視角、飽含激情的語言向學生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多彩畫卷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歷史事實,用充滿溫度的講述融化了時間隔閡、涵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將家國情懷潤物細無聲般地滲透進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油然而生。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姚大力.讀史的智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姚大力.殊方未遠:古代中國的疆域、民族與認同[M].北京:中華書局,2016.